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2021-08-16 23:31:52刘可亮联斋 0条评论

借对,是一种构建偶句的基本对仗手法。在古代诗、联中较为常见。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得到的幽默类对联。

对于借对和无情对,联界人士整体处于偶尔接触,略作尝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很多联友,甚至无情对爱好者对于是否成功实现了借对、作品是否是无情对,经常出现判断上“拿不准”的情况。下文试回答这个问题。

 

一.如何判断“借对”是否成功

借对的原理,就是字、词在句中是甲义,显得很不匹配(即违背普通对仗“同类词相对”的基本要求),但借用乙义让读者身不由己误以为很工。

判断“借对”是否成功,要紧扣其基本原理,来观察其特征。

1.观察字、词是否有转义

标准的普通对仗,其特点之一是字词的“含义一致(指含义相同、相反、相对或相类)”。成功的借对,则会造成“甲义”的不一致,但倚仗“乙义”造成审美错觉。例:

盘山道

扫地僧

“道”的甲义是“道路”,显然与下比的“僧”含义不一致。巧就巧在“道”字还有一个含义“道士”,虽然并未落实在这个词中,却能借用过来诱惑读者,让读者误以为很工。

所以,观察“词中的字”是否转义,是辨识借对之常法。

有时,也存在“词中的字”并不转义,“整词”转义的情况,要注意识别。例:

老舍经风雨 [厨娘]

巴金赏月光

句中的“老舍”是“老房子”之意,借用了其“作家名”之义。

2.考察“词类”是否反差明显

类属相同的词构成对仗,是普通对仗之法。当“词性相同”的词对仗时,即便“词中的字”转义了,也未必是成功的借对。还要看“整词”的类属是否反差较明显。如:

文竹

武松

 

陶然亭

张之洞

两件作品都是名词对名词,但“文竹”是植物,“武松”是人名;“陶然亭”是亭名,“张之洞”是人名,类属反差较大,“普通对仗思维”一般不会把它们匹配到一起,故认为是成功的借对。

在特殊的构思下,普通对联亦可能用到它们,也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是类似下面的情况:

道士

山人

 

黄连素

白加黑

尽管“道”“素”转义了,但“道士/山人”类属很一致;“黄连素/白加黑”都是药品名称,类属也非常一致,故依然认定为普通对仗。

3.同类词替换检验法

若读者识别“转义”和“类属”尚不熟练或存在模糊处,还可用“同类词替换法”去检验。

普通对仗能用同类词替换,而借对不能用同类词替换。通常可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检验。例:

知道

悉尼

把“悉尼”更换为同类的“北京”“伦敦”“巴黎”等词,就会发现对仗行不通,从而判断“悉尼”是借对。

栀子花开

麻婆豆腐

这一对仗,曾有不少人质疑是普通对仗。用“同类词替换法”可知其谬。

栀子花开

辣椒炒肉

 

栀子花开

东坡肘子

这样显然不对头。

值得注意的是,此法检验时,同类词要多试几个,方能确保准确判断。因为,少量情况下,可能两个同类词都能实现借对。

 

二.如何判断作品是否是“无情对”

我们发现,借对也可以在普通对联中使用1处或多处;普通对联也可能上下比“意隔”;经典无情对也有上下比“意联“的情形。那么,如何简单地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是无情对呢?

这当中的确有“模糊区”存在。结合对无情对本质特征的把握和无情联界的大体共识,试推荐下述“三步法”。当“三点”都同时具备时,可判断为无情对。

第一步:观察是否讲究了“小类工对”

无情对的特点是,追求字字小类工对。个别位置的放宽也是有限度的。惟有小类工对(“词的借对”除外),方能确保审美错觉的顺利产生,保证审美效果明显。所以,观察作品是否有此讲究,是否整体“工度”明显高于普通对联“大类”为工的标准,是判断无情对是否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观察是否至少运用了1处借对

无情对若顾名思义理解为“上下比命意绝不相干”,则所有“隔对”都当属于此列。然而,我们考察前人的言论以及观察经典无情对可以发现,又不是这么回事。前人认可的无情对,除了大部分隔对外,都无一例外至少运用了1处借对。例:

赐同进士出身

替如夫人洗脚

“身”的甲义为“身世”,被借用的乙义为“身体”,用了1处借对。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砖/石”“后/死”对“先生”。用了2处借对。

如果无一处运用借对手法,即使意隔而有趣,也只是属于普通的诙谐联。R如西安流行的名联:

翻身不忘共产党

致富全靠秦始皇

以及下面这个作品: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峡工程有问题

被联界讹传为无情对,是不正确的。二者不但根本不讲究“小类工对”,而且无一处运用到借对手法。

 

第三步: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句不并行”特征

具备了以上两点,还不一定是无情对。如曾国藩挽李泮乐联:

老子犹龙归北海

长庚失象惨南天

此作尽管“子/庚”“龙/象”借对了,且全作字字小类工对,但上下比的句子结构基本保持一致,节拍一致,上下内容很好相关,意境很好相融,故依然视为“运用了借对手法的普通联”。

只有当同时出现明显的“句不并行”的情况,才判断为无情对。上下比“句不并行”的情况包括:

1)结构不一致;

2)节奏不一致;

3)内容不相关;

4)意境不相容.

四者至少居其一,且至少运用一处借对,字字小类工对的作品,可判定为无情对。例: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此作只有“揩油”一处借对,但同时上下比“意境不相容”,上句大雅,下句大俗,故可认定为无情对。

卷荷雨后尤清绝

偏解云娘爱宋词 [一介村夫]

此作密集运用借对,且“结构明显不一致”,尽管上下比都是雅句且内容相关,亦可判断为无情对。

以上为一般的判断之法,能轻易区分绝大部分无情对。

在特殊情况下,若“句不并行”的四种情况都没出现,但几乎波及整作的“密集借对”造成读者审美时的“意识流”很不并行,亦可判断为无情对。例如,易顺鼎《诗钟说梦》的一件嵌字诗钟作品:

千首古风吟子美

一身新月种丁香

上下比“词的结构”不一致,在古法视野下“句子结构”可视为一致,同时,节拍一致,内容也可视为相关,意境也能相容,但“首/身”“古风/新月”“子美/丁香”三处借对的密集使用,使读者在审美时“意识流”大不同于普通对联,亦可认定为无情对。

“密集借对”使读者在审美时“意识流”大不同于普通对联,是所有无情对本质上的共性。这一论断在目前来说属于无情联界理论研究的前沿结论,尚多有持不同意见者。从一门学科的严密性来说,却理当如此。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借对无情对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