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莺舌嫩由他骂;
爱柳腰柔任尔狂。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乾隆进士,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楹联亦绝。
这是郑板桥为人题花园的一副联,上联写莺歌之劲,用拟人修辞,“舌嫩”以指莺歌之新,“骂”以状怒歌;下联写柳舞之狂,亦用拟人修辞,“腰柔”指柳之新,“狂”以状婀娜多姿。全联选取园中莺歌、柳舞两个意象,语言于平俗中见新奇,十分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苏东坡有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郑板桥深得其味,一个“骂”字、一个“狂”字,明贬暗褒,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骂”字,下字十分“反常”,但若会出“骂”字情绪之浓烈,莺歌之劲则如在目前,又十分“合道”,意趣自出焉。
青少年学习这副联,还应该注意,楹联的对称美中,不仅字数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称、节律对拍,修辞手法、用典用事也要上下对称,则对仗更工,而意趣更浓。楹联作为精短文学,最讲修辞炼字,讲究凝练蕴藉,常常一字之妙,令全联生色。这方面郑板桥就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五、七言的短联佳句皆很是耐读,如:
束云归砚匣;
裁梦入花心。
风吹柳絮为狂客;
雪逼梅花做冷人。
蝶欲试花犹护粉;
莺初学啭尚羞簧。
等等,都值得学习玩味。
南海有人瞻北斗;
东坡此地即西湖。
作者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县人。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时誉岭南第一才子,有《红杏山房诗抄》传世。
这是宋湘赠伊秉绶的一副题赠联,清代联话多有记载宋湘赠联筹措会试资金故事,伊时为惠州知府,言宋“能以东西南北四字赠我一七言联者,当以三百金赠”,宋湘挥笔而就此联。
上联巧用南北,南海是惠州地区古称,亦是苏东坡贬谪之地,北斗即泰斗之一端,喻受敬仰之人。语带双关,一层是“南海”人共仰“北斗”苏学士,另一层则是“南海”的宋学子仰慕“北斗”伊学士,用语巧妙得体;下联工对东西,凡“东坡先生”到过的地方都有一个西湖,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下联巧借苏东坡与惠州的源渊,及宋与伊的处境,嵌四个方位词不雕不琢,工妙自然,意趣隽永,如天作之合,妙手偶得。
有趣的是,伊秉绶自己在惠州合江楼曾题过包涵“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十三言对联:
此是东坡旧居,应有文光连北斗;
恰与西湖对峙,长留诗意在南州。
想必伊在宋求助时,想到了自己这副对联,又对“东坡”“西湖”,平仄不调抱有遗憾,才有上面的故事发生,也因这个故事,诞生了不朽的楹联精品。曾有人诟病宋湘此联有曲意逢迎之嫌,然以伊的学识政声与宋初出茅庐的境遇看,宋的这种赞颂是真诚的,从《芜城怀旧录》记载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扬州三贤祠也因之改为四贤祠,苏伊并祀,伊自然当得起这样赞誉。
鹰隼入云睐所向;
骅骝得路慎于平。
作者那彦成(1763——1833),字韶九,号绎堂,乾隆年间进士,满洲正白旗人。工诗能书,谥文毅。
这是身为内阁学士兼军机大臣的那彦成书赠顾蔼亭的劝诫联。上联比朋友为鹰隼,勇猛果决,委婉告诫友人在如雄鹰振翅高飞时,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看清方向,否则,用力越猛,越适得其反;下联比朋友为骅骝,善意提醒友人,在如骏马飞驰时,要保持清醒,防止在平顺处失足。上下联皆用比喻修辞进行劝诫,赠联颂赞祝福显好友之情,委婉劝勉尽诤友之义,献良药而不苦口,进忠言而不逆耳,既有勉励之情,又有药石之功。
青少年学习这副对联,不仅要学习比喻修辞为楹联增添的理趣与感染力,学习朋友相处的真诚坦荡,更重要的是要领悟联句发人深省的卓识至理。那彦成友人身上的优缺点,正是大多数年轻人热情、大胆、盲目、不谙世事、不懂敬畏等普遍状况,这样的告诫具有普适性。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着力时看清方向,在顺利时保持清醒,是那彦成传递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很值得青少年学习深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民族英雄,收复新疆,被梁启超誉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谥文襄,入祀昭忠祠。
这是左宗棠为收复新疆牺牲烈士修建昭忠祠并题写的一副集句楹联。上联集自唐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下联集自唐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上联写凭吊之悲:左宗棠当年以近古稀之龄,率湖湘子弟抬棺出征,两年征战,有多少湖湘子弟来而无归,其部下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祠宇建起,左公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不费吟哦,古人诗句跳出胸膛;下联写牺性之壮:新疆克复,左公居功至伟,然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左公又何尝不知?此情此境,由悲转壮,征战伤亡之无奈,慷慨赴死之壮烈,告慰烈士之感佩,让下联亦不劳经营,涌上心头。吴恭亨《对联话》评此联“一寻常语耳,信手拈来,即若气象万千”,所言极是。
该联不同凡响之处,不仅是浑然天成,亦雅亦切的集句,而且是两个问句,若问人、若问己、若问天,摇荡心旌,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这种味,既是雅切美的体现,也是富于意趣的表达,更是家国情怀的咏叹!青少年学习此联,最好可以延展阅读《左宗棠传》,则可以更多地了解楹联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