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嘴何曾吐象牙
《古今谭概》上说,于谦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去上学,一和尚见他这副模样,出了一个上联嘲笑:
牛头且喜生龙角;
小于谦马上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
狗嘴何曾吐象牙!
于谦回家之后,把受和尚嘲笑十告诉母亲,母亲便干脆把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对得好!又把贫嘴和尚打个正着。
又《巧对续录》上说,一年清明节,于谦随父亲、叔父去凤凰台游玩,叔父见景生情,吟道: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应声而答: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汉初萧何所造的楼阁,又据说是汉武帝获麒麟后所建。汉宣帝时,绘功臣霍光、苏武等十一人的画像于阁上。后泛指画有功臣图像的楼阁。“独占麒麟阁”,无疑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又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于谦十一、二岁时,常常身穿红衣,策马疾驰。有一次在纵马跃桥时,冲撞了当地巡按的仪仗。左右拿下他,请巡按大人治罪。巡按见他不似一般无知之人,便出了个上联要他应答: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应声而答:
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闻言大惊。赤帝子,指刘邦。《汉书》上说,刘邦夜行沼泽,遇见一条大蛇当路,便拔剑把蛇斩为两截。后又碰到一个老婆婆大哭。老婆婆说:白帝子是我的儿子,化为蛇当道,刚才被赤帝子杀了。这就是所谓“刘邦斩蛇”的故事。它无非刘邦为自己当天子宣传造势。于谦以这个典故入对,出语不凡,充分显示了大才大志。
安知鱼不化为龙
明赤心子、吴敬所《绣谷春容》中说,明代邱濬幼时家贫,插在一个官宦家的私塾读书。官宦家的公子看不起他,常常欺侮他。一次天下大雨,教室漏雨,邱濬因抢座与官家公子发生争执。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座位就算谁的。”接着说出上联:
细雨滴肩头;
官家公子对不上,邱濬则马上对出下联:
片云生足下。
散学后,邱濬被官宦公子的父亲怒气冲冲叫去,吼道:
孰谓犬能欺得虎?
邱濬毫不示弱,当即回敬道:
安知鱼不化为龙!
俗语中有“虎落平阳被犬欺”,上联反其意而用之。口气是咄咄逼人。下联典出民间“鱼变龙“、”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与上联针锋相对,又似乎是嘲笑对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大鹏有翅恨天低
《评释古今巧对》上说,有一位乡绅请解缙去府上相见,却故意不开中门。解缙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也。”乡绅说:“我今有一对子,对上就开大门相迎。”于是出联道:
小犬入门嫌路窄;
解缙即刻对道:
大鹏有翅恨天低。
解缙可谓出语不凡,乡绅只好大开中门,以宾主之礼相见。
有的书上又增加一段联事;说乡绅见解缙身穿一件绿袄,又戏出一联: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乡绅身着红色官袍,回敬他一句:
落汤螃蟹着红袍。
出水蛤蟆,不过是滑稽可笑,落汤螃蟹,则是死到临头矣!
可惜了一园竹子
明代话本《解学士诗》上说,解缙家的房子,恰好与曹尚书的竹林相对。某年除夕,十四岁的解缙在大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此联不悦,心想;炫耀自家的几本破书,还要拿我的竹林作陪衬,没门!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一半,有意使解缙无法作联。解缙见此情景,便在联末各加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见更加恼火,干脆把剩下的竹子全部砍掉,看你解缙如何再写?可是解缙安然自若,只是在上下联又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两次在联尾加字,表面上看,很有些“无理”。从内容上讲是“画蛇添足”,语法上也有些不通。但在这则故事的具体情况中,这种“无理”却是绝妙的“有理”。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曹尚书终于再也无计可施,只可惜了那一园好竹子!
歪打正着
明代徐渭《谐史》上说,河南有位大户绅士请位先生教子读书。。可惜孩子不怎么聪明。有一天先生出了一个上联: 门前绿水流将去;
孩子对道:
屋里青山跳出来。
绅士听了很是摇头,觉得真是孺子不可教。第二天,绅士同先生一起去拜访一座道观,道观里有位道士叫彭青山,是个跛子。听说来了客人,跳出相迎。先生对绅士说:“昨日令公所对‘屋里青山跳出来’,确实是有的。”绅士只得苦笑。
绅士儿子的对句,显然是只按字面而没有考虑文意。“绿水流将去”顺理成章,而“青山跳出来”却是无稽之谈。没想到事情那么富有戏剧性,下联竟歪打正着,这也真是千载难逢的趣事。
媲美毛泽东
毛泽东在长江里游泳,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没有人不为这种非凡气魄所折服。
《解人颐》上说,解缙9岁时,父亲带他到长江里游泳,将衣服挂在老树上。父亲口占—上联:
千年老树当衣架;
解缙马上对道:
万里长江作浴盆。
好大的气魄!出自一个9岁孩子之口。简直可以和毛泽东的词句媲美。
绝妙的“同出”
《对联通》上说,明代杨慎少时一次跟着父亲参加弘治皇帝在御花园举行的酒宴。当时正是寒冬,屋内用火盆烧木炭取暖。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口出一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这个出句很有特点。“炭”出于木,“火”出于“炭”,炭经火烧之后,就是“灰”。“炭”“火”“灰”三者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却出自同一本源。将有这种特点的词语连在一起,表达一定的意思,修辞学上叫“同出”。要对上这个出句,下联必需也是“同出”,这就不易找了。当时,峨冠博带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能对。小杨慎站了起来,对出了下联:
谷黄米白饭如霜。
“谷”生于稻,“米”又出于“谷”,“米”煮熟后就变“饭”,又一个绝妙的“同出”!与上联珠联璧合。
小马屁精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中说,元末朱元璋起兵,一天他在集庆的一个驿站里,看见一个十岁光景的儿童在看马。一问,原来是代父充役。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
十岁儿童当马驿;
儿童马上应声笑道:
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当时还在“搞革命”,没有称帝。儿童的对句既工整,又奉承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高兴,马上免去了他的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