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书籍傅小松 《楹联趣话》连载(六)

傅小松 《楹联趣话》连载(六)

2019-08-30 22:36:41傅小松湖湘楹联 0条评论

千古名句内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北宋词人晏殊的名作《浣溪沙》。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公推是千古名句。这名句是怎么来的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饭后在池边散步。当时正是晚春,落花飘零。晏殊告诉王琪,他每得佳句,就把它写在墙壁上。有的句子多年来都未能对出很好的下句。譬如说: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应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这首词因为有了这个千古妙对而成为晏殊的代表作,并跻身中国古典名篇之一。王琪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仅为《浣溪沙》一词增光添色,甚至也提高了为晏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王琪本人却几乎湮没无闻。据史料记载,王琪,字君玉,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进士出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词人。有词集《谪仙长短句》。但今天已失传了。他的作品,可能就是这句“曾似相识燕归来”了。


对联“正气歌”

前面讲了不少名人幼时应对故事。这些故事,概括起来,无非一是表现那些名人幼慧,二是显示少有大志。这类故事,听多了觉得也不过如此。但下面这则故事,相信你读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北宋名臣王禹偁,出身贫寒,家以磨面为生。他曾以磨面为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这首诗传出去后,太守毕文简很赏识,把留他在官家子弟中读书。有一天,毕文简宴请宾客,在席上出了一个上联:  

鹦鹉能言难似凤;

众人一时一筹莫展。王禹偁稍加思索,挥毫写出下联:      

蜘蛛虽巧不如蚕。

“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突出的是一个“正”字。这和唐朝伟大书法家颜真卿“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异曲同工。堪称一首对联“正气歌”!“蜘蛛虽巧不如蚕”,蜘蛛和蚕都有吐丝之巧,但蜘蛛不过是一己之利,而蚕则是无私奉献,造福苍生。此句足可以和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媲美。王禹偁这两副对联,不仅表现了才华,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自己修身立志的坚定取向。后来他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但始终坚持操守,一身正气,遇事敢说敢为,以至常常被贬谪。但后人没有忘记他,把他看成是一代名臣。南宋大儒朱熹还专门表彰他的事迹。他的如上两副对联,也已成为传世绝唱。


不假思索  就地取材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北宋宰相寇准一天与友同游,乘兴出一上联:

水底日为天上日;

众人一时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对句妙在不假思索,就地取材。


对联奇案

北宋包拯一次在微服私访时,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奇案:一对徐姓夫妻儿子娶亲。在新婚之夜新郎入洞房时,新娘为了考考自己的夫君,出了一个对句:

点燈登阁各攻书;

这个出句很有特点,不但“燈”同“登”,“阁”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而且“点灯”二字还是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若对出下句,是要颇费脑筋的。新娘出了对句后,对新郎说:“你若对不出下句,今晚就不准进入洞房”。新郎苦苦思索了很久,也没有对出下句,遂赌气离家去了学堂。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新娘见坐在桌前的新郎紧锁眉头,便问其故。新郎说:“我直到现在还在为对不出你的对句而发愁呢!”新娘却笑着说:“昨晚夜深人静之时,明月当空,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要不,我能让你入洞房吗?”新郎一听此话,吃惊地说:“我因对不上对句,一夜都在学堂里,是天亮后才回来的呀!”新娘听后,意识到自己引狼入室,让坏人钻了空子。竟悔恨交加地悬梁自尽了。因为出了人命案,县衙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把新郎抓捕。被刑讯逼供的新郎屈打成招后,就被判为秋后问斩。听到儿子将要被问斩的消息后,徐母也绝望地投河自尽了。 
    包公“访”到此事后,深感案情蹊跷,便决定以对句作为“突破口”,把此案弄个真相大白。于是,当晚他就借住到徐家。到了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之时,他叫随从搬来一把椅子,靠在梧桐树下,与随从闲聊起来。聊着聊着,突然茅塞顿开,翌日,包公离开徐家来到县衙,令人贴出告示,内容大意是开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学的书生,到开封府任职,欢迎有志者到府衙应试。十几个应试者来到县衙,包公出的考题是“点灯登阁各攻书”的对句。应试者对出下句交上答卷后,包公选中了这样一个考生,他的对句是:

移椅倚桐同赏月。

该考生见自己被选中,十分高兴。未料包公冷笑一声,惊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该考生捆绑了起来。接着包公让人把那个秋后问斩的新郎带来,当新郎在暗中确认该考生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包公认定该考生就是夜进洞房糟蹋新娘的罪犯了。 
   包公之所以认定这位考生是“犯罪嫌疑人”,是因为他在徐家院内的梧桐树下坐在椅子上同随从闲聊时,突然想出了“移椅倚桐同赏月”的对句,此句中,“椅”和“倚”,“桐”和“同”是同音字,前字分别是后字加偏旁(或笔划)而成,“移椅”也是双声,同时又想到了新娘临死前对新郎说的“你独自一人在院内的梧桐树下,不是已经对上了吗”这句话,所以才把答出了“移椅倚桐 同赏月”的考生给“扣”了起来。随后包公一审该考生,该考生就从实招供了。


对联“圈套”

《中国楹联大典》中说,苏东坡一天去寺院拜访佛印,进屋就闻到鱼香扑鼻,但两眼望去并不见鱼,只有一只大磬(音读“庆”,大坛子)摆在墙角,估计必是藏鱼之器。东坡灵机一动,出一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个现成、常用的对句,下联几乎是人人皆知。佛印不知东坡用意,便脱口把下联说了出来:

积善人家庆有余。

东坡笑道:“既然磬(庆)有余(鱼),就快拿出来吧”。佛印这才知上当。


兄弟文豪比对联

苏辙,字子由,和他的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并称“三苏”。苏辙于北宋嘉祐年间和苏轼同登进士,才华不在老兄之下。在今四川省眉山县三苏祠,有一副名闻遐迩的对联,是清人张鹏翮写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 ;

千古文章八大家 。

这两句话对苏氏父子及苏轼兄弟而言,完全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在古今兄弟作家中,除了20世纪的鲁迅周氏兄弟,恐怕再没有可与之相媲美的了。

元仇远《稗史》中说,一次,苏轼苏辙兄弟同佛印和尚游览名胜巫山。佛印出一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这是一个异字同音对,“无”与“巫”同音。东坡对道:

何叶能如荷叶圆。

“何”与“荷”同音,且“何”与“无”都是疑问代词。构成一副妙对。苏辙的对句是:

何水能如河水清。

以“水”对“山”,苏辙的对句更佳。“河”指黄河,原来黄河的水是清的,后来因为两岸水土严重流失才渐渐变“黄”。有的书上载庐鸿儒也有一个对句:

孰道堪如蜀道难。

比较工整,但不如苏氏兄弟的对句平易晓畅。


天外有天

  《中国楹联学》上说,苏东坡少时,聪明过人,备受称赞,于是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一天乘兴在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对联挂出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口称向他请教。东坡接过一看,大惊失色,原来书里面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立即向老翁长揖谢道:“小生一时狂兴,多亏尊翁指点,感激不尽”。老翁走后,东坡立即在原联前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傅小松趣话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