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
见《归田录》。宋代寇准为宰相时,与同僚戏言上联,但没有人能对出,杨大年得知后,对了下联。
联语用复字。水底日为天上日的倒影,眼中人即眼前所见之人。看似平常,一经道出,才知对偶之妙。四个方位词“底、上、中、前”显示出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但区别很大:出句水底日与天上日,是纵向排列,且相距很远,远到需要用天文数字表示;对句眼中人与面前人,是处于横向平行状态,且相距很近,只有近在咫尺,才能发现这一光学现象。
水滚石流非是果;
柳藏莺宿未为花。
见《评释巧对》卷三。明代蔡羽与王雅宜游山中,互相对句。以“石流”与“石榴”谐音,“莺宿”与“罂粟”谐音。凭空设想,旁人可能误听为“水滚石榴”与“柳藏罂粟”而莫名其妙,于是他们提醒说,前者“非是果”,不是指水果中的石榴,后者“未为花”,也不是指花中的罂粟。这样一来,更加强调和渲染了山中流水与柳林藏莺的典型景物,构思奇特,别出心裁。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曾绘《竹》图,自撰此联,题于画上。此联有异文:“刚出土时便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联语用双关比喻,借物咏志。所谓“有节”,字面上是指竹还是笋的时候就能看见节,其寓意是指人从小就要有气节和操守;所谓“虚心”,字面上是指竹体中空,其寓意是指谦虚的美德,哪怕有很高的名望和成就,也能虚怀若竹。由于这副联很有哲理性,且意境新奇,所以常被人引为格言、座右铭。
北国几人谪南粤;
东坡到处有西湖。
广东惠州苏东坡祠有此联,今惠州西湖“船亭”(即“红棉水榭”)也悬挂此联。作者陈志喆。联中南粤,一般指广东。苏东坡,宦迹杭州、颍州、汝州、惠州,这些地方均有西湖,可见下联的“到处”,不是虚妄之谈。联语巧结地理、人事,纳入南北东西方位用字,切合东坡故实,构思巧妙。句中东坡是借对,借苏轼号中的“东”字与“北”对仗。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畔小沧浪亭有这副对联,作者为清代江西萍乡人刘凤诰。大明湖上荷花满塘,四望碧莲摇曳,又有垂柳婀娜湖岸,四、三之数是就视觉约略之称,不必拘泥。济南城在千佛山下,仰观有一城山色,大明湖在城下,俯视有半城湖光。此联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整个联语仅用数量词、名词缀文,没有一个动词,其意思明晰可见;二是“四面荷花”与“三面柳”,“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形成字数不相等、意义相当的文中自对。
曲礼一篇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见《巧联妙对》第四辑。清代康熙时的韩菼,字元少,号慕庐,在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之前,曾住于某富室之家。这家主人识字不多,读《礼记·曲礼(上)》时,将“临财毋苟得”句,读为“临财母狗得”。这事传出去,某文士作上联贴在富室家大门,予以嘲讽,正好让韩菼看见了,于是,他对出下联,为主人解嘲。公羊,指《春秋公羊传》。以“有公羊”对“无母狗”,凑成巧对,发人一笑。
园中阵阵催花雨;
席上常常撒酒疯。
传说,从前有位私塾先生,文才很高,耽于饮酒,常常酒后于课堂上撒酒疯。一日春雨蒙蒙,微风阵阵,先生边饮酒边教学生缀对,就是不断加字,使短句对子变成长句对子。先生出句“雨”,一位学生对“风”;接出“催花雨”,学生对“撒酒疯(风)”,先生感到语中带刺儿,又不好发作。继续出句“阵阵催花雨”,学生对“常常撤酒疯”。先生略带嗔怪,又出句“园中阵阵催花雨”,学生毫不胆怯,对“席上常常撤酒疯”。先生愧悟,据说这位先生后来改了好喝酒的毛病。这副联语如果不联系实事,那末上联咏景,下联谈事,则属不伦不类。弄清联语产生的来龙去脉,就会觉得贴切自然。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此为著名的“无情”讽刺巧联。杨三,即清末昆曲丑角名演员杨鸣玉,他排行第三,人呼“杨三”,此联立意不在哀悼杨三,在于讽刺“李二先生”,即李鸿章(行二)。
联语对仗极巧。李二对杨三,就已不俗;先生对已死,如异峰突起,令人拍案;待到汉奸对苏丑,又觉痛快至极,而韵味极妙。全联词语处处对偶,处处用巧,实在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