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的历代书院学堂,大多会有对联悬挂于大门两侧,各个校舍的门柱上面。作用在于熏陶教化,体现办学宗旨,宣扬儒家正统,弘扬国学精粹,展示自家学堂的学术渊源,历届名人,显赫传统。
通常而言,书院的对联会采用庄重典雅的语言,引经据典,用语都会出自于经史子集这些比较典雅的书籍。还有一些书院联,会采用嵌名的写作方式,当然这也是为了凸显书院的名气。
我们找一些著名的书院对联来学习一下它的具体写作方法。
吴恭亨《对联话》:新化曾莆卿传构,有(慈利)县渔浦书院嵌字门联云:
渔猎群经,导扬百氏;
浦云十色,溪月九霄。
【吴恭亨语】嵌字处典重不佻。
书院联,贵文气,贵雍和雅正。用语吐属,贵有经纶之音,贵有劝学之意。不宜作儿女私语,不宜作市井俚言,不宜作求名逐利之想。
此联上幅有绛帐设坛之意,下幅作弦歌春游之想。对仗尤为精巧。
吴恭亨《对联话》:永顺县有书院曰“雅丽”,其门联云: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吴恭亨语】以经对经,直如生铁铸成。
此联嵌字如此,直须仰视。非饱学宿儒而不能为之。
上幅出自《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下幅用《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上下幅皆有所出,复自行剪裁而合体。后人作联亦应效仿之,既要能够使用前人词句,又要有能力修改剪裁使之适用于作品,而不必受限于成句不敢略作改动。
上幅言其学也,下幅言其用。
吴恭亨《对联话》:渔浦书院在县西八都渔浦,田东谿有—长联,熔铸其地山川人物,一纵一横,语气极轮囷,联录如下:
峒蛮讧汉,土酋啸明,中更李唐赵宋,上下古今二千年,禽狝草薙,汔无宁时,日月曾几何,弦歌诗书,盖四海承平久矣;
澧水带前,太华屏后,远环龙寨天门,蜿蜒磅礡数百里,鳞错虬蟠,凑此堂宇,乾坤兹一洗,将相文武,与诸君深造期之。
此为长联常见之定法。上幅以历史切入,下幅以地理切入。单幅颇类诗之起承转合之法,整体则长调之上下阕情景分写之法。
起句,二三分句,直以其地悠久历史切入。至四分句处,略作整理,即整合了前面句子,又能够引出后续文字,这里就起到了承接的作用,至“禽狝草薙,汔无宁时”,继续对2000年历史进行评述。前面的所有铺排叙述,都是在为结语作铺垫。
如何由铺排过渡到结语呢?这里面“转”的功效就极其重要了。“日月曾几何,弦歌诗书,”何谓转?就是要找到与前面叙述的不同处,与之略加对比。比如此联,前文铺排的结论是两千年“汔无宁时”。行文至此,忽然“弦歌诗书”,就是一个转变,变化。那么变化如何而来呢?结语就很自然水到渠成,生发出来“盖四海承平久矣”。
下联以地理形势切入,前,后,远处,各个角度的景物。到第四五分句处,略作整理,然后推出主角登场“凑此堂宇”。前面的所有地理形势,都是为此主角烘托气氛造声势而已,都是配角。主角既然隆重出场,那么这位主角的功用何在?“乾坤兹一洗,将相文武,与诸君深造期之”直接生发出劝学之意。
吴恭亨《对联话》:(吴恭亨)渔浦书院二联:
一云:
新学阐欧美;
深山生龙蛇。
出语开宗明义,以示有别于旧学。对幅则穆远宏深,气象森严。期待英才辈出者也。《易》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汉书·杨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老杜诗云:“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 杜预 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一云:
茹澧百派合;
太华一峰高。
【吴恭亨语】茹澧、太华,皆附近渔浦山水之名。
此联切题巧妙,于周遭景物信手拿来,略加演绎,便成名篇。上幅言借河流而演学派渊源,百派归宗之意。下幅则借山脉气势,演绎峰峦万仞,唯我独尊之意。豪情勃发。
要学习此联借景生发的笔法。本身寻常景物,而能生发出不寻常的气势。
吴恭亨《对联话》:澧县澧阳书院,安化陶文毅澍未达时曾主讲席,尝留一联云: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吴恭亨语】予最喜诵之。
车武子:车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
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津市新洲有囊萤台。澧县一中有洗墨池。传说是范仲淹当年读书的地方。(另:还有王羲之的洗墨池,陶侃的洗墨池。此处则专言范氏。)
先理顺句子前后所用典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联阅读起来就很容易。此联是因人、因事切入,分用车武子与范仲淹事迹各自成幅。写对联要善于收集整理资料。历史上,澧县的典故,肯定不会少。其中涉及到读书、出仕的人物事迹也不会少。但是作者慧眼独具,挑选了两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有了资料,只是第一步。如何运用这些资料,演化出想要得到的主题,想要抒发的思想,想要挖掘的内涵,是第二步。
书院联的基本格局,无非是几点:一方面是劝学,劝导学生如何潜心学习,我们叫“治学”,这是书院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书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培养修己达人,明明德胸怀天下的人才。还有一些书院联是用人文历史山川形势来壮书院声势的。
说到这里,对联的上下联角度,以及各自所要表达的内涵就已经很清楚了。上联借车武子来劝诫学生刻苦攻读。下联借范仲淹来劝诫学生,要胸怀天下。事实上这也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写照。所谓推己及人。
有了资料,有了立意,接下来就是如何组织语言,采用什么样的风格来表述。以期达到条理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作者是先用典故切入,然后用典故引导人物出场,然后再给人物下一个定论,即车武子的“方称学者”,范希文的“何等秀才”。
车武子用纱囊包裹萤火虫照明,最后成为学问大家。范仲淹贫困秀才,划粥而食,犹心怀天下。这样就显得文理通顺,明了易懂。尤其是最后一句“何等秀才”则是能够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在推崇范仲淹的同时,还表达了另一种思想:彼亦秀才,我亦秀才,彼能为之,我何不能?这也是此联最为精彩的部分,这是言外之音,题外之意,可以意会,难以言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陶文毅澍未达时曾主讲席。当时陶澍还是一位教书先生,后来做到了封疆大吏,官声很是不错。而且对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有伯乐之情,举荐之恩。“所谓三湘子弟仰公回”者。
吴恭亨《对联话》:近石门黄碧川按察照临主讲时,亦有题联云:
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
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按】出幅犹人意中所有,对幅则穿穴经心,体态特为雄兀。
又是一位学堂讲师的对联。这副对联的立意和取材明显有别于上一联。前一联意在导扬学堂的治学方针,此联意在崇扬学堂的名气与地位。
立意决定了选材,决定了视角。反过来说,视角和选材,也决定了立意。在实际写作中,会有根据立意寻找资料,寻找视角的情况。也会有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切入视角,推导出立意的情况。这与有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打什么样的仗需要什么样的装备是一个道理的。是一个互逆的关系。
此联意在壮学堂声威。所以上下幅角度很清晰。上幅借历史人物,下幅借山川形势。
石门县位于湖南常德。在古代属于楚国。那么古楚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楚辞两大家,屈原宋玉。所以吴恭亨说上联拉屈宋在意料之中。
下幅则用长江说事。大江东去,历岷山沱水,直到石门。(九澧,九澧指湖南澧水干流及其8大支流,合称九澧)
用一个“挟”字,不但把长江和澧水整合在一起,更彰显了无边的气势。但是作者意不在此,这也是吴恭亨所言“体态特为雄兀”原因所在。作者所有的铺垫,所有的气势,仅仅是为了得到结语的四个字“学海朝宗”。此四字一出,眼界顿时开阔,意境顿时提升。
另,用大海比喻学问之渊阔,用大江东去比喻求学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就已经很有气势了,但还不足以用“穿穴经心”来断语。我们回过头再看,屈原宋玉,都是湖北人。江水由湖南流向湖北。所以,也有回扣到前面所言,楚国学问正宗在屈宋的意思。
吴恭亨《对联话》:(吴恭亨)零阳小学堂嵌字联云:
零溪东环,群流并纳;
阳适南倚,千仞独高。
盖零溪,水名;阳适,山名,均县胜境。
此等联语,嵌字尚为小处。可学之处,在于写景的同时,把办学的精神,与对学校的推许,隐约融入。看起来是写景,其实是有一些若隐若现的双关。不疾不徐,不离不即,力道的拿捏恰到好处。轻一分,则只见风景不见学堂。重一分则酸腐之气扑面而来,只见阿谀,不见斯文。
联语上下联分以山水作辞。写零溪非唯零溪,而有并纳群川之意。写阳适非唯写阳适,而作巍然独高之想。
读此联当有见山见水之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吴恭亨《对联话》:(熊希龄)长沙时务学堂三则:
一七言云:
三古遗规重庠序;
九州奇变说山河。
学堂联,时务学堂联。这就有别于普通的学堂,既要切题到学堂,又要切题到时务。还不能写得太直白。这些是基本要求。
我们看到作者的上联,从学堂的历史开始写起,这是有深意的,为什么要从历史写起?不单单是为了要切题到学堂,而是要通过历史观,来引发出下联的发展观,因为历史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所以学堂的变化,讲求时务,也是情理之中。(这里的下联其实是把“时务”隐藏在联语中的)
大家可以看到,上联下联虽然是分开表述两件事情,可是上联下联从来都不是截然相反各自为政的,在行文气脉上,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一八言云:
八星谈天,三带说地;
四宗异教,五族同人。
对联运用了数字对、自对等形式。上联用谈天说地,来切学堂教学类别之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下联。下联的四宗异教,说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三大宗教,再加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五族同人,五族指的是汉满蒙回藏。其中回,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看下联的放收手段:四宗异教,相当于散开,推出去,五族同人,相当于收拢回来,不管是哪个宗教,都是中国人。通过这种放与收,增强“同人”的语言效果。
一九言云:
延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再赞中兴。
上联以老师切题,下联以学生入联。联语的角度是分述师生,这是大的写作方向。但是写师生不是对联的目的,对联是想通过写师生,来写办学的目的。所以对联分别通过对老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勉励生发出作者的心声。
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费丙章)题义塾:
莫谓孤寒,多是读书真种子;
欲求富贵,须从伏案下功夫。
此联是写义塾的对联。那么什么是义塾呢?
义塾就是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
我们看到,对联的起句,正是针对学生的身份切入,生发。而起句的“莫谓孤寒”,所起到的作用,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发出下文,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会松散。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技巧。
记得我写过一副茶馆的对联:
莫辜负一瓯春水,半日闲云,宾主尽陆海潘江,笑我诩为瀛岛客;
任消磨金谷诗情,兰亭雅意,古今看游龙服马,问谁不是转蓬身。
这里的起句“莫辜负一瓯春水,半日闲云”,与此联的“莫谓孤寒”,用意是一样的,就是要引发出,既然“莫辜负”,那么都应该做些什么呢?下文继续补述交代。
此联也是这样。“莫谓孤寒”,为什么不要把孤寒放在心上?不要看不起孤寒的学子,因为“多是读书真种子”。这里有很强烈的劝勉,勉励的用意。语法中,这是一个解说复句:前一句提出结论,后一句证明之。
“欲求富贵,须从伏案下功夫。”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如果想怎么样,就一定要怎么样。这是在上联勉励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学生提出了努力向学的要求。
联语不长,说事透彻,情感真挚。
吴恭亨《对联话》:(黄碧川山阳县)书院云:
太华立云端,对此千寻,情深仰止;
大河来天上,到兹一曲,广纳群流。
景物无处不在,找到可以用来对仗的景物也不难。难在如何将景物融合进对联的整体,如何让景物为你的主题服务。华山、黄河、书院。如何让华山与黄河统一在书院的主题之内。
山与学习的联系在哪里?河与学习的联系在哪里?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就看你肯不肯发动思维,展开联想:山不厌高,高山仰止,学如登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水纳群川,不纳涓流无以成江海,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之根本如水之源头。
这些都是山水与学习的关联。此联作者取华山极高之意,用了“高山仰止”作为上联的写作方向,用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广纳群川之意,作为下联的写作方向。又用了“对此千寻,到兹一曲”,来切题到书院。
吴恭亨《对联话》:漳州芝山书院,文襄(左宗棠)亦有联云:
经始问何年,果然逃墨归儒,天使梵王纳土;
筹边曾此地,大好修文偃武,我从漳海班师。
系语云:“余自梅州班师过此,书院落成,遂题如右。”
书院旧有联云: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相传为朱子手笔,盖书院先故为开元寺云。此联盖左宗棠借用朱熹“逃墨归儒”,别开生面。
逃墨归儒: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这里有隐含各家思想都有相通之处的意思。
我们可以拿朱熹和左宗棠的这两副对联,作一下对比。
对比之前,先对两副对联作一些简单的解释:
朱熹的对联,是巧妙利用了建于唐代的开元寺与天宝峰来做文章。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又是漳州芝山山峰名,这里就利用这两个名词形成巧妙的的对仗。
起句用“五百年”直切书院的历史,用“逃墨归儒”,来切题到书院。用“跨开元之顶上”,第一是切书院位置,第二是隐约有儒家盖过佛家一头的暗示。毕竟朱熹是儒家嘛。下联用“十二峰”,极写书院的风景气势,“从天宝以飞来”,这里即照应到天宝峰,又利用双关,与开元形成妙对。可以说朱熹的对联,胜在气势,胜在对仗的技巧。本质上还是一副很符合尺度的书院联。
再看左宗棠的对联:没有用朱熹的五百年,而用了一个问句,来说明历史悠久,句式不同,意思与朱熹联还是一样的。接下来用到了朱熹联中的逃墨归儒,但是注意左宗棠这里用了“果然”二字,就是表示他对朱熹的旧作了解,并明示这里使用了朱熹对联中的句子并对朱熹的“逃墨归儒”表示肯定。
但是接下来的句子,朱熹的对联,其实是通过对墨家,对佛家的贬低来突出儒家,突出书院;而左宗棠的对联,却把书院的兴盛归结到“梵王”归结到佛家,显然是与朱熹的立场不同。这里不讨论两个人的学术立场,但是可以看到清代佛家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大约是要高于宋代的。
而左宗棠的下联,并没有如朱熹的对联一样,继续从书院本身下笔。而是别开蹊径,用自身经历、自身感悟作为写作角度,抒发了自己清平天下,使人间不再有战火涂炭生灵,偃武修文的理想。
对比一下二人的对联,朱熹联是标准的书院联,而左宗棠的对联,就增加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个人理想信念。如果从对联本身而言,朱熹的对联是更适合挂在书院的大门的。如果从对联的文采,性情而言,左宗棠的对联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能彰显人物性情,书院不过是左宗棠一吐襟怀的道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