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景常春:漫谈蜀中名士林思进的另类文学成就联语

景常春:漫谈蜀中名士林思进的另类文学成就联语

2019-11-25 22:16:21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别署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近代蜀中著名教育家、诗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解放前后任成都多所大学教授,后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工诗词文,擅对联。义宁陈三立评其诗:“才思格律,入古甚深。五古几欲追二谢,七言直攀高、岑。”其有对联也是他的文学成就之一。《中国文学概要》、《清寂堂文录·诗录·诗续录·词录》、《吴游集》、《悼孙集》、《村居集》、《清寂堂联语辑录》等,大多于民国二、三十年代自家霜柑阁刻印。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由其门人刘君惠、王文才选编《清寂堂集》,仅收入其诗、词、文三类,未收对联作品。《文史杂志》过去曾介绍过他的诗作,而世人知其擅对联并两次刻印对联专集却不多,谨专此就其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作一漫谈介绍,以见先生联艺风采。


一、林思进两册对联专集及以外的作品情况


1.第一册专集。书名为《清寂堂联语辑录》(以下简称“联语”),是林山腴之子祖穀应余光弼之约搜集,1931年10月由怡盦刻印,不分卷,基本上以联作的时间先后为序,共有130副。有林祖穀跋、余光弼序,由大关唐鸿昌篆笺。林祖穀跋与余光弼序道明了刊印此书的原委,及对林山腴联语的称道:

林祖穀跋云:“家大人平日所撰联语,每为人传诵。然自谓是随俗应酬之作,不甚爱惜,多随手弃去。而怡盦主人嗜之尤酷,屡嘱予撮录相示。今年暑休少暇,乃就日记中所者得若干副,书与怡盦,异时或印而行之,以公同好。虽曰谈艺之末,庶亦津逮所在云尔。辛未(1931)秋日男祖穀谨识。”

余光弼序云:“华阳林山腴先生,诗古文辞见称于时久矣。即偶以馀事旁缀联语,亦典雅精隽,非他人所能及,仆夙嗜之。顾先生颇视为小道,无专册以存也。今年夏间,晤公子季丰,请其钞录见畀,季丰允之,逾月竟践前诺。辛亥以前仅仅数联,辛亥以后,从日记中共辑得若干副,盖十亡四、五矣。展诵既讫,欢喜过望,乃亟为印行,公诸同好。夫,文章之道,佳恶好尚,万有不齐。然蛾眉不同貌,取悦于魄;芝兰不同臭,取悦于鼻。以仆所嗜,虽不能概之人人,世有知言,固当不谓为阿其所好也。辛未八月新繁(今属成都新都区)余光弼。”

余光弼为成都新繁人,号孝风,一作啸峰。生平失考。平时常请林山腴代作对联。据其序文与林祖穀跋语,以及林思进丙子年(1936)版“自序”,可知怡盦主人就是余光弼之号。林山腴1931年此本对联专集由怡盦刻印,就是余光弼私家刻印之意。

为此本篆笺者唐鸿昌,字少坡,一字少公,云南大关人。民国收藏家、鉴赏家、刻书家。晚清总兵唐友耕之子。寓居成都,与四川文人雅士、官员寓公广泛交往。与其兄鸿学经营怡兰堂刻书坊,为成都有名的私家刻书坊之一。与林山腴亦交往甚密,林曾为唐氏刊刻的《怡兰堂丛书》作序,以及作联挽唐母、其子唐鸿龄等。(蒋蓝:《唐友耕家族与出版业》,《蜀学》第八辑)


2.第二本专集。书名为《清寂堂联语》。因第一册印出后很快即被抢购一空,仍为其子祖穀辑录,思进增补第一册后的作品之本。沈慤篆笺,有林思进自序,丙子年(1936)芒种(农历五月初一)以自家霜柑阁名刊印。仍未分卷,略以作品时间先后为序,数量约比第一册多五分之二,共206副。值得注意的是,此册沈慤篆笺、林思进自序,均为丙子年(1936)芒种(农历五月初一),那收入书中的联语应是此时间以前之作,结果书后还收入了1937年至1942年的部分作品。这说明思进原拟1936年刊印,可能是因已临近战乱无法刊印,迟至1942年才印出,刊印时又加入了这六年的作品。林氏原本甚嗜联语,在川内颇受称道,作联较多,但据其“自序”可知,约于辛亥前后之作均未录存,佚者大半,殊为可惜。今见此两册“联语”的第一副,仅有挽杨锐联是最早的一副。

为此本篆笺者沈慤(1893~1961),是民国四川浙派篆刻家。原名沈策,后改沈慤,字少成(绍成),号渻葊、鉴湖居士等,浙江绍兴人。曾在军中做过书记员,后到成都,潜心铁笔丹青。其诗书、画印、古琴,无一不精。与兄沈中(1872~1943)号称“大小二沈”。

林思进在此本“自序”中回忆了自己对楹联的爱好,以及对史上名家的评价。《清寂堂集》未收此序,因“自序”对于我们了解与学习研究林思进的楹联有所帮助,乃全文录如下: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至如楹联,岂非小之尤小者哉?然自清之中叶,斯唱既兴,作者间出。高或吊古凭今,下则侑觞助绋。大雅宏达,莫之能废。而近代以来,擅此称者,若何东洲、曾文正、张广雅、俞曲园、王湘绮、李越缦诸贤,皆时时喜自诵说。其流风遗韵,戛然响臻,甚可思也。予平生所为联语,初不省录,佚者大半。辛未之岁,余君怡盦偏嗜笃好,曾嘱儿子季丰钞辑百许帖,付诸铅(实为刻版)印。俄顷遂空,更无一册,而乞者尤不已,无以应之。今年四月,季子乃取前录,附以近撰,令工别刻,聊省传写之劳而已,非拾以为己宝也。夫,小之尤小,予固不已言之乎。然而昔贤之犹有乐乎此者,抑岂无谓?夫,‘断木为棋,捖革为鞠’,小矣,然不自有其法在乎?法在,则小固未尝无可观也。而世之常骛其大者,顾乃以为无所用法焉,何也?丙子(1936)芒种清寂翁题。


3.“联语”外的作品。1936年距思进1953年去世还有17年之多,无疑应该还有联作问世,据笔者所知至少有三种情况。首先,是“联语”一书应收而未收者亦不在少数。笔者曾查阅了《清寂堂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手稿复印件(共约廿四年之记,惜缺十二年),以其“联语”收止1942年为限,结果有32副作品未收,另有8副为1943、1944年之作。如:1924年挽刘季吾、挽王兆奎母,1926年挽徐申甫母、挽尹朝桢太翁,1930年题华西大学钟楼,1931年挽颜宪和、贺李亚衡六十寿,1932年贺彭子猷新居,1933年代人挽陆景庭,1934年挽舒仲平,1935年挽魏炯若妻、挽沈韶九,1942年贺法光长老重主空林、挽尹昌龄等等。其次,第一册“联语”末,笔者见林思进弟子陶亮生藏本,有其手抄挽先子仁山府君一副;第二册“联语”末,笔者见林思进弟子、书法家李启明抄录本有补遗二副,一是挽徐炯,二是挽曾道。再次,《龙门阵》刊陶亮生《蜀中联语偶谈》有贺洪爱棠五旬、贺陶亮生续弦,《龙门阵》刊文挽王铭章师长,《桂湖古今楹联辑注》代邓锡侯题桂湖,《清寂堂集·前言》题爵版街清寂堂大门等。

综合以上情况,估计林思进一生所作对联在300副左右。


二、林思进对联语的喜好及创作之因


1、出于兴趣爱好。作为一个文人、诗人,兴趣爱好都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化修养也颇为精深。林山腴在其《清寂堂文乙录》“自序”中,就谈到他早年学习骈体文的经历:“若余之于骈俪,则诚哉其无知也。尝记少日读书里塾,从人学尊经院试,闻遇词试,辄踸踔……年逾二十,始得洪稚存、孔顨轩文读之,深爱其工。嗣又求得汪容甫、龚定庵、王壬甫、李越缦诸家所作,则尤喜讽诵,几于篇篇上口。于是思有所涉,颇能成篇(刘君惠、王文才选编:《清寂堂集》,1989年巴蜀书社出版)。”骈体文讲究对偶,对偶是联语对仗的基础,后才发展为对联的对仗特点。可见林先生从青少年时开始,即已有意识的关注对偶,向前人学习作文求得工对,这即为作对联打下了基础;再从林山腴先生的“自序”中,可以看到他对联语的喜好。序文提到的何东洲(绍基)、曾文正(国藩)、张广雅(之洞)、俞曲园(樾)、王湘绮(闿运)、李越缦(慈铭)这些人物,均是晚清作联高手,留有众多联语或专集,对当时及后世颇有影响。故,山腴说“其流风遗韵,戛然响臻,甚可思也”。以上人物除李越缦外,都有联语留存成都及周边,王湘绮的《湘绮楼联语》就有民国二十年代在成都的刻印本,林山腴对这些不可能不知道;另外,蜀中名胜古迹旧时甚多楹联长期存在,它们必然对山腴喜好联语以重要影响。故作者在“自序”中说:“夫,小之尤小,予固不已言之乎。然而昔贤之犹有乐乎此者,抑岂无谓?夫,‘断木为棋,捖革为鞠’,小矣,然不自有其法在乎?法在,则小固未尝无可观也。”意思是联语虽然在文学殿堂中小之又小,但它是有其自身法度和作用而产生的,正如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说,把树木切断作成棋子,把皮革制成皮球,不都是从大变为小后而有其自身作用的吗?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小小的东西、事物。


2、因实用性文学之故。对联实际是一种实用性文学,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决定了它的作用和意义。李澄波《讨论作对联方法浅说》“总论”云:“对联为应酬上不可少之一种文字,或庆贺或哀挽,借此可以表情;或名胜题留,芶为脍炙人口之作,则名以联传。故每一喜筵,每一追悼,每一名胜地方,讲求文字者,未尝不特别注意。如遇杰作,即传诵一时,否则大廷广众,贻笑方家。若是,则此种文字,乌可以不讲哉。”胡国樑自序《味根室联语》说:“联对小道也,为酬应必须品,吾乡擅此者甚鲜,凡遇婚丧喜庆都请樑为之。或在酒家,或在店肆,唤取纸来,即书与之。”(李澄波:《讨论作对联方法浅说》,1923年(成都)念劬堂刻本。胡国樑:《味根室联语•自序》(上下卷),1939年上海华文印刷所承印)“世俗往来,社会交际,庆贺作吉利之语,哀挽用慰唁之言,纵不须苏海韩潮,发扬文气,亦宜有江花谢草,点缀词华。而况第宅园林之内,厅堂廨宇之中,欲教左右交辉,光生四壁,须有短长联语,分挂两楹。”(江荫香:《新式合用楹联观海•自序》,1924年上海广益书局印行)刘麟生说:“联语可壮观瞻、志哀乐、增谈助、资酬应,虽系游戏小品,已成交际必需之物。”(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重版)这些前人所论,虽说对联是“应酬文字”、“酬应必须品”等,但实质均说明了对联实际是一种实用性文学,但凡各种行当场合等等,无一不适用对联。诗、词属于赠友唱和、婚丧寿诞一类者,其实也带有实用性,所以林先生的诗、词中,每多赠友、怀念之作,表现于对联则多为赠友、寿、挽联。那么,林思进的联语也均是因实用而产生、而创作。而且,他对自己的联语颇为自负。1932年春,温江人李少湘去世,李父汝南(号湘石)以画名世,尤善画兰,汝南病逝时,乔树枬挽联有“笔花墨雨遍天涯”句,在当时名重一时,思进请少湘为忆全联。后思进挽少湘联之上比即用此典实:“话旧记先人,墨雨笔花,去年尚写伤心句”,并自称“吾今之联自谓不让茂翁(指乔树枬)矣。”另从“日记”可知,思进作联多是于枕上或途中一时半刻而成,可见其水平之高,可谓驾轻就熟。

林山腴的联语,以第二本206副计,有题署13副、庆贺15副、弔挽联178副,以挽联居多。按理,对联种类颇多,另有春联、酬赠联、治学联、格言联、集句联、生肖联、节令联等等,据阅山腴的“日记”,发现以上几种联均无记载,就连每年春节那么重大的节日,他也从不作春联。之所以以上几种联均无,这是因对联为实用性之故,实用就是说有人请你作才可能写作,没请你也作岂不是自作多情。而挽联则不同,因传统的风俗习惯,无论亲戚友朋去世,均要治丧哀悼,吊唁者也是无不前往,除送上钱物致吊外,同时送与挽联、挽诗等文字。林山腴交谊文朋、前辈甚多,所作挽联则极富。挽联最易表达真情厚谊,交往深厚的挚友文朋去世,岂能不寄情于文字。不论从林思进的诗、词、文集,还是其对联集,均可见他是十分重情重谊之人。不仅交谊深厚的文朋去世要作挽联致悼,以表哀思,就连朋友的父母、前辈的夫人病故,亦送挽联。甚至是交往较少者,其人病故,也送挽联,对有的前辈、挚友还另作挽诗。如挽一面之交者,孙紫廉本河北人,是思进早年在开封参加会试进士而相识者,孙氏后任新津县令、邛州知州,于l931年10月病逝于绵阳,绵阳为之开追悼会,林先生闻知即撰送挽联。再有纵然是去世于遥远之地的友人,思进也寄挽联致哀。如王乃澂(1861~1933),字聘三,号平珊、病山,四川中江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贵州巡按使、湖北布政使等。晚年侨居并逝于上海,思进闻讯即于是年十二月初四撰寄挽联。另外,林思进的联语之所以挽联极多,似受曾国藩的影响。曾氏一生于对联颇为自得,他尝说:“吾他日身后文采传世正不可必,但必有楹挽一书[卷]行世。“(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初集•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

3、为人捉刀之作。林山腴先生的联语还有35副是代人之作。为人捉刀是旧时文人常有之事,他人因其擅长作联,即多求之代撰。除可见的35副代人之作外,“日记”中还常见代人作联惜未披露内容的记述。但林山腴也不是任何人请作联都会应允,他是个有气节的文化人。如1931年7月4日(农历),灌县(今都江堰)县长高式之来请山腴为邓国璋之母书写寿屏、寿联。邓国璋是川军将领,四川永川人。绿林出身。1922年接受招抚,任邓锡侯部第3师独立2团团长。后来又投靠刘文辉、刘湘,1931年任四川江防军第2路司令,驻军灌县,故高氏为之求贺。但山腴对此等之辈当即回绝。相反,对在抗日中血战台儿庄殉国的王铭章师长,山腴不仅为其墓庐题书对联,还另作了篇长长的《神道碑铭》,对王师长给予热忱地赞颂与高度地评价,也表现了山腴先生鲜明的爱憎立场。


三、林思进先生联语的特点


林思进之联几乎为20多字至50多字的短联,仅有“题新繁东湖三贤堂”为72字。他的对联总体情况而言,简洁通畅,词雅格高,用典深奥,力求工整,以行文之法,出血性之言,凝重而洗练,轻描而淡雅,颇为可观。其特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善于用典,比喻贴切。林思进之联中常借典故喻人喻事,对揭示问题具有强烈效果。如挽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联:


气怆岷峨,立墓几时来大鸟;

狱非刘柳,空山万古有啼鹃。


几时来大鸟,是用东汉杨震典故,同时可表示切杨氏姓。据《后汉书·杨震列传》:“岁馀,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杨)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先葬十余日,有大鸟高丈余,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此处作者设问大鸟何时飞到杨锐的坟上,借以而为杨锐鸣冤。狱非刘柳,指柳宗元、刘禹锡。刘早年与柳同登进士,同为官,共同参加永贞革新,同贬南荒,故“刘柳”并称。此处作者意思是“戊戌六君子”的命运比刘、柳还惨,被清政府杀害了,刘、柳仅是贬官。两个典故讽刺批判了清政府的反动、黑暗,对仁人志士的同情惋惜。

又如代席桐卿挽其夫人:


五千馀里念家山,多病怜卿,上计方携徐淑去;

三十华年凄锦瑟,无成似我,断机偏恸乐羊悲。


席桐卿名鑅,肄业北京之法律学堂,林思进早年与他同客京城。席桐卿夫人三十馀岁就病逝了,林为席代作联挽之。此联短短六句,却用了三个典故,两对夫妻,一个诗人。

徐淑,东汉陇西女诗人。其夫秦嘉,桓帝时为郡上计簿使,后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秦嘉赴洛阳时,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乐羊,指《后汉书》所载《乐羊子妻》故事的一节,乐羊子远出拜师求学,一年后羊子回家,妻子问他缘故。羊子说:“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妻子听后指着织机说道:“这些织品是从蚕茧生出,又在织机上一寸寸地织成,才能成丈成匹。现如割断它,那就无法织出整幅布匹。你积累学问,就应当如织布。”羊子被妻之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此联以秦嘉徐淑夫妇比拟席桐卿夫妇,联中“上计”,以秦嘉为郡上计簿使比拟席桐卿在京求学而带上其妻。下联以李商隐的伤感暗喻自己至今一事无成,而我恰如乐羊子学业未完时你(席夫人)却就病逝了。其典故的运用十分精确,恰如其分。

又,贺徐申甫四十:


富贵常蹈危机,黑头早弃专城赏;

四十古称强仕,白羽犹堪射石年。


徐孝刚(1880~1956),字申甫,成都人。1903年赴日本就读于陆军日本士官学校。回归执教于四川讲武堂,后任成都卫戍总司令、省政务厅厅长、第二十一军参谋长等。陆军中将衔。建国后任西南军政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专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李白诗“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强仕,男子四十岁时,智力正强,志气坚定,可以出仕。语出《礼记·曲礼》“四十曰强,而仕。”射石年,指李广射石的故事。

此联以专城指徐孝刚在青壮年时辞去东川道尹之职,以强仕之年切其四十生辰,又以李广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的故事,称赞徐的神勇。这是贺联中甚佳的写法。

再如贺廖平师八十寿:


著述老名山,阐大义微言,直从圣译追西汉;

里门望通德,想衔杯扶杖,恰有贤孙似小同。


经学大师廖平是林思进早年的恩师,1932年初为其八十大寿,思进于上年底即书一寿联,托人带与恩师。联中以经学名家郑玄,喻颂也为经学大师的恩师,十分贴切。

圣译,谓说释圣人经义者。汉代王符《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说圣人之意也。”通德,即通德里。汉代山东高密著名经学大师郑玄故里。小同,郑小同,郑玄之孙。学综六经,初为郎中,累迁至侍中,封关内侯,后为司马昭鸩杀。

因思进是事先书去的寿联,自己怕到时不能莅席,因此下联设想在祝寿之日,老师在如像郑玄的故里拄着拐杖,在长孙廖次山(名宗泽,曾任教于雅安师范学校,解放后任川大教授)的帮扶下喜饮寿酒。上联称颂老师的治学成就,下联言祝寿,联意中肯,联文与用典均甚恰当。

又如贺王伯宜续婚:


盂粥佛香甜,笑今日王郎,却扇犹堪称快婿;

玉台人影倩,问新吟温尉,屏风应早画生禖。


王伯宜(1883~1956),字伯仪,成都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成城学校。历任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成都石室中学等校数学教师。从事算术教学,善运用启发式教学,被誉为成都“算术教学大师”。编有《算术应用问题详解》。

盂粥佛香,旧时百姓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因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故又称盂粥。此指王伯宜的婚期。却扇,旧时婚俗,新娘出嫁,须得蒙头遮面,其用意有两种:一是遮羞,二是避邪。快婿,即“东床快婿”。《世说新语》:东晋太尉郗鉴为女儿找婿,派人到丞相王导家去挑选。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听是选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像未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此人即王羲之。此借以赞王伯宜,又切其姓。温尉:指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画生禖:温庭筠作有《生禖屏风歌》。此指新妇人嫁奁中有温庭筠诗一部。以上用典极妙,对反映对方及其情事恰如其分。


2、精求工整,宽对补救。林思进之联大多对仗工整,确不能工对时,参以宽对补救。如挽同科举人邓亚琛:


文章龙尾,是年少清才,同榜百廿人,揽涕又弱一个;

风雨鹃声,算斯民先觉,乘桴三万里,雄心自足千秋。


邓絜(1884~1913),字亚琛,又名维洁,笔名金沙、佛哀等。四川屏山人。具有变革思想。十四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1901年入泸州经纬学堂,次年应县试,得第一名。1903年参加乡试,因不满清政府卖国求荣等腐败丑行,在试卷中指斥统治者,乡试主考官批为“笔有奇气,惜多怨诽之词”,故被录为末尾举人。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办《鹃声》、《四川》杂志,参与四川保路运动,克屏山县城,宣布独立。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任司法部长、任省临时议会议员。因病逝。

联中“文章”、“风雨”自对,“龙尾”、“鹃声”“年少”、“斯民”“同榜”、“乘桴”词性相同而对,以上均十分工整;但“清才”、“先觉”,“揽涕”、“雄心”等布以词意而宽对。

又如挽唐棐卿师:


总角记从游,愧苏轼文章,昔日门生今白发;

伤心叹零替,问中郎书籍,何人家业世青箱。


唐棐卿,作者少年时的老师。联中“总角”、“伤心”、“文章”、“书籍”、“昔日”、“何人”、“白发”、“青箱”,均以词性词组相同而工对;但“苏轼”是人名,“中郎”是官职,“门生”是指人,“家业”是指事物,故这两组是以词意相同而宽对。

如代人贺刘禹九寿:


负弩壮先驱,看九校屯田,千里过师如枕席;

拥旄重专使,颂万家生佛,一尊为寿借醍醐。


刘禹九(1883~1944),名成勋,字禹九,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四川大邑人。四川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川军旅长、师长、军长。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四川省省长兼川军总司令。1926年被委任为第二十三军军长。次年,遭到刘文辉的攻击,防区尽失,部队被收编。自此不问政事,回大邑闲居。因病逝。

联中“屯田”、“生佛”、“枕席”、“醍醐”两组是宽对,其馀词性词组都因相同而对,十分工整。

再如贺方鹤翁移居:


夹宅何必清漳,自寻陆弟东头屋;

高会宛如洛社,共望香山白发翁。


方鹤翁,即方鹤斋(1851~1940),名旭,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清末任四川夔州府代理知府、四川提学使、川东道台等。辛亥革命后定居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能诗、善书、工画。有《鹤斋诗存》、《鹤斋文存》。

除“清漳”、“洛社”是工对外,其馀“夹宅”、“高会”、“陆弟东头屋”、“香山白发翁”,或因平仄不对,或是词性不对,均属于宽对。

3、轻描淡雅,不事雕琢。山腴先生的对联,大多数写得轻轻描绘,平淡清雅,不事雕琢。比如贺俞子闻五十寿:


百岁方中,二月方半;

春酒自酌,铁箫自吹。


俞子闻善吹笛,自号铁箫道人。上联言其寿数、日期,下联述其特性,清新淡雅,信手拈来,但又十分精妙。

又如挽胡孝博师:


麻衣试士五千人,金菊出蒿蓬,诸生选首惭何武;

白发从公三十载,海桑话清浅,今日平山哭醉翁。


胡孝博(1850~1924),名薇元,字孝博,号诗舲、玉居士等,大兴(今北京)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出任广西天河、四川西昌、涪陵、陕西等地为官。晚年定居、著述、讲学于四川犍为,与蜀中众名士诸多交往。

孝博在清末任华阳县令时,林思进应童子试入县学,被其三次拔为笫一。这层关系在旧时的读书人识为胜于父母,作为弟子挽恩师之联,大多会写得语调深沉、内容厚实。但作者却轻轻几句话就把意思说清楚了。麻衣,是旧时举子所穿的麻织服,此为作者自指。何武,西汉郫县人,西汉大臣,封氾乡侯。何武在十四、五岁时,把王褒颂扬汉朝政德的三篇诗与其他人等编成歌曲演唱。汉宣帝为寻求人才,于是召见了何武等人,并给予了赏赐。上联即以何武自作愧比讲其入县学时,被胡三次拔为笫一之事。下联又再用自己拙劣如蒿蓬能忝居金菊之丛,又不如海桑生长极快,学问知识也懂得不清澈不深入,仍处于很肤浅,作自我谦指。从而由衷地表达了对恩师的哀悼之情。

再如挽胡雨岚编修:


修短有不必言,所嗟搘柱宏艰,后事苍茫竟谁属;

毁誉付之当世,但论文章风谊,平生真赏似君稀。


胡雨岚,名峻(1869~1909),字雨岚,号贞庵,四川华阳人。189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902年创办四川高等学堂,为第一任总理(即校长),是四川近代第一所文理科兼备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在川轰动一时。1905年,川汉铁路由官办改为官绅合办,胡峻任绅督并兼任铁路学堂校长。1907年3月,铁路公司由官办改商办,胡为公司总经理,对川汉铁路的变化,社会上是非看法均有。胡为全省铁路日夜操劳奔走,积劳过度,心力交瘁,咯血病故。

作者一向看重胡峻,1904年与胡峻等赴日本考察,在诗中就大为称赞胡:“相望东西川,才彦妙接迹。峨峨胡编修,广己在困缉。”故此联以胡操劳川汉铁路为重点,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全联词句平实,不作雕琢。

又如挽邓休庵观察:


我从詹尹卜居,晤君十一日前,尚有诗歌相和合;

家在桂林何处,归魂五千里外,不堪宦况极萧条。


邓休庵,名鸿荃(1855~1924),字雨人,号休庵,广西临桂(今桂林)人。临桂词派领军者王鹏运妹夫。邓亦临桂词派之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早年为京官,后官四川候补道(亦称观察)。民初,曾在成都与赵熙、方旭、林思进等结成“锦江词社”。有《秋雁词》。

还有如挽骆成骧:


百岁大齐,剩有文章说魁首;

一哀出涕,偶因议事得联名。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资州(今四川资中)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任贵州乡试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山西提学使、北京国史官纂修、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筹办北京蜀学堂、四川高等学校(川大前身)等。

作者平时与骆交往甚少,闻其讣时,颇感难于着笔,后偶然想到民国后曾于参议会共席(如下联所言),方撰就此联。以上几联,均词语平淡,毫无宣染。

林思进这些联之所以写得如此平平淡淡,不作宣染,似乎有如前人所论。近代著名对联家向义说:“挽联不可过于悲哀,当作解脱语,以为慰藉。若死而无知,何必致挽;死而有知,岂可增其悲恸耶?”(向义:《六碑堪贵山联语•论联杂缀》,1923年贵阳文通书局铅印)又如清末林庆铨《楹联述录》言:“挽联之作,有溯其人平日之品行事业者,有就其目前之事而浅近陈之者,语无泛设,便是佳章。”(林庆铨《楹联述录》,光绪七年广州刻版,200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看来林思进正是这样考虑的,挽联应该以安慰为主,不应过于悲哀,以伤亡灵,内容只需陈述其人平日的品行事迹,只要语无泛泛之词,便是佳作了。

4、联律均遵“马蹄韵”。现代对联界研究对联格律,总结出凡两句以上对联主要有两种形式:“马蹄韵”和“朱氏规则”,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代,绝大多数作者均喜用“马蹄韵”,林思进之联亦无例外。“马蹄韵”最早由曾国藩提出,他在《鸣原堂论文·(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说:“陆宣公(唐·陆贽)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6年出版)当代已故湖南联人汪涛依此进一步把其规范化,从而形成了对联格律“马蹄韵”之说。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就是,每一分句的落脚皆为平仄声交替,下联则相反,因状如马蹄的节奏而得名。也如同律诗句,每两字作平仄声交替,作平平仄仄仄平平。古今联家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林思进的206副“联语”中,两句式有44副,三句式有148副,均遵“马蹄韵”,其馀14副为四句式以上者,多为“马蹄韵”变格式。因非专究对联格律,“马蹄韵”的内容不详述,仅分别举例为证:

两句式如挽乔树枬左丞:

话先人卌载交期,难忘京陌僧床饭;

感故国七年吟望,谁续华阳耆旧书。

又如挽宋育仁:

并世不数人,犹幸馀生能几见;

高文足千古,渐惊鬼祟覆三豪。

三句式如挽颜楷:

平生论艺重安吴,剩败笔如丘,谁题白虎苍龙阙;

今日游仙访鸣鹄,想新宫待草,正要蓬池阆苑人。

又如题黄润泉圆通场别邺:

綮戟旧门栏,珍木奇花,高情预作平泉记;

前驱新鼓吹,轻裘缓带,风度争传岘首人。

四句式以上如挽杨莘友:

严城鼓角每思君,挥快刃,斩乱丝,抗彼儒行,是鸷虫攫搏不程勇者;

世路风云多变态,困湘南,厄汉上,揽此细德,宜凤凰摇翮逝而去之。

又如题新繁东湖三贤堂:

举目看风月湖山,有千年老柏,一片荷花,万顷繁田,招隐话前游,抚曲榭欹台,又换沧桑几度;

屈指数宋唐人物,是名相赞皇,荆舒旧德,龙图邦彦,幽情发思古,并乡闻宦辙,不同吴郡三高。

纵观林思进的联语,总体水平与质量均颇高,又具有上述多方面的特色,但因其句式单一,尤其是三句式太多,占72%,影响了他联语句式的丰富性、生动性,这是林山腴联语的不足之处。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景常春林思进文学联语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