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题记:因近段发生了许多事情!但都已天遂人愿,万事大吉的顺利过去。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新整理了这篇《春联的沧桑》,敬献给所有眷顾、爱护我们的上苍和世人请放心我们定当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小时候盼过年,不仅仅是盼有顿“两掺和面”的饺子和父亲打的野兔炖萝卜吃,最主要的是,我喜欢过年时的那种热闹和氛围。
日子一进腊月,从零星的鞭炮声、穿新衣服的卖弄语和“大林哥”挥笔泼墨写春联的空气中,我到处都能闻到这浓浓的年味。
据传,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或降鬼大神“神荼”(shēnshū )、“郁垒”(yù lǜ )的名字,且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父亲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高小生,也算是个文化人。在我还没上学认字前,他总是拿这些“春联字”当素材,牵着我的小手在纵横如棋盘的巷弄之间散着步,将每个字配上一个故事讲解给我。当经过某家门口时便稍停一步,看看人家的春联写了些什么,偶尔故事也会被那些好春联打断,父亲便指点着某联说:“这副联,字写得真好。”或者“这副联,意境真高。”
当我为人之父后,尤其是媳妇没有随军的几年里,我家的春联,几乎是自己用三口之家(小家)的乳名和学名编写的。如“风云变幻 林铸志就铺远路,鹏飞展翅 风调云顺绘新图”;“梦归林内 看鹏飞主乾坤,风去云来 观鲲鹏定四海”;“林中独舞凤 鲲鹏万里浪,志大上青云 鹏飞九重阳”;“朝迎祥云 载鲲鹏直冲云霄,暮睹清风 伴鹏飞竟显风流”等等春联。当春节不能探亲时,我就将写好的春联让探家的战友带回老家,这也算是对老人、媳妇和孩子的一种心理安慰。
记得儿子牙牙学语时,偶遇春节休假,我也会继承和发扬父亲的优良传统,用肩扛着儿子在村里转,教他读春联,学语认字。儿子小时,记性和悟性特好,满院子的楹联他很快就能记住,尤其是贴在他爷爷马车上“远近道达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遇通”的那副,大人都绕口,他却能瞬间记下。
有一次,他跟姑姑到幼儿园回家后(不到上幼儿园年龄),就和他妈咪咿咿呀呀的一通乱讲,一头雾水的媳妇经小妹翻译才知道他背的是,“小老鼠排第一,个子不大真神奇。老牛第二虎第三,兔子第四跑得欢”这首十二属相的儿歌。
那些年在我家冬季清晨的被窝里,时常能听到儿子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到人之初性本善;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背诗声。这些愉快而幸福的琐事陪伴着她们娘俩渡过了艰难困苦的7年分居生活。
在孩提时代的大年三十,当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当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整个村庄的时候,当全村人沉浸在过年的幸福欢快之中的时候……前村后院大街小巷红底黑字的春联,仿佛从天而降,映红了家家户户的门楣,也映红了讲着“过年好”的每个人的笑脸……
在时光和生活的激流中,不断经受冲刷和磨砺的我,为家庭的生活而奔波,为美好的日子而打拼着。是生存的环境慢慢地改变了我?还是我逐渐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就连孤傲倔强的父亲也说,“请人写春联还得欠人情,不如到西张集上花几元钱买副春联,既美观、又大方、也省事。”
远远望着老弟带着儿子给老娘贴着印刷精致的春联,我心中顿感少了些什么。仔细一想,才觉得现今的春联,虽千篇一律地精美好看,却没了过去手写春联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