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节日气氛也渐渐浓了起来,春联作为必不可少的备品延续至今,原本想在街上买上一副,却总以为过于草率不实在。因为家门上的对联每年总是找人写,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这种感觉或许就是文化情愫。
偶然走进 李主任办公室,见到桌子上放着一沓对纸,眼前豁然开朗,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李主任好静,或许是文人的修养,调墨展纸一气呵成,稍一思绪,挥洒中便文采飞扬,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感对联在他的潜心点化中成为精品,很是佩服。如今虽然大街小巷都是买卖对联的,但却远没有挥洒自如、笔墨粉香来得更意味深长。
“金鸡一唱千门晓 绿柳千条四海春”,鸡年吉祥,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便是最初形态的对联。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以后,在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于是,就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对联。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让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因为对联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每到春节都要张贴对联以表达喜庆心情。
记得小的时候,一到年跟,家里就开始张罗写对联了。会写对联的就那么几个人,拿着一张对联帖子出东家进西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进了小年就开始,常常要写上好几天。我毛笔字的功夫一般,根本不敢班门弄斧,但我却非常喜欢驻足观赏,细细琢磨其中的奥妙。终没有“琢磨”出个名堂。可我依然还保持着对对联的钟爱,尤其对书写对联遒劲有力、龙飞凤舞的文化人更是钦佩有加,一则能够宽阔胸襟,二则喜欢那种古朴自然的感觉,也许也是一种怀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