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成品印刷品的春联面世以来,手写春联越来越少了。
这些印刷品春联省事是省事,也省略了许多情趣。我的一个朋友,在保险公司工作,为了宣传本公司,他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送了有关保险业务宣传的春联。其中有一个住在农村的朋友,他家的春联从大门到院子里的七间窑洞、四间厨房,贴的全部是一样书法形式、一样内容的春联。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让人看了觉得很不是滋味。直言不讳地讲,我家的老宅子这几年也是这样的版本。这样的懒办法,致使本来应该是寓意深刻,集书法艺术与新春祝福的春联文化,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形式,失去了其情致。
小时候,我家及邻居的春联请谁写、写什么都是要动脑子的。那时候村里边谁要是掌握了“一笔好染”,也就是说会写看得过去的毛笔字,那是很受人尊敬的,除了写春联的时候能抽几包别人送的好烟外,平时谁家有个红事白事或者孩子过满月、老人庆八十大寿的事情,还能往肚子里添点油水。我们一群小屁孩,因为都正在上学,斗来大的字也能认个三担五担的,过年没有我们的什么事情,就一家一家地去看春联。记得干草堰有一家的对联写的特有意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上联是“白面大米肉”,下联是“青酱香油醋”,横联是“吃喝有余”。字体写的也极其潇洒,想必是个文字功底不错的文人的杰作。当然大部分人家老人的宅子贴的多是寿比南山之类的贺寿联,新婚夫妻房子贴的是龙凤呈祥、榴生百子类的祝福联,厨房贴的是色相俱佳,仓房贴的是五谷丰登,孩子们房间贴的是金榜题名,厕所贴的是讲究卫生。人住的房屋要贴春联,家畜们的窝棚也要贴春联,鸡窝贴的是硕果累累,狗窝贴的是保家卫国,猪窝贴的是膘肥体壮,骡马圈贴的是勤勤恳恳。还有“树联”也很有意思,榆树要贴年年有余,果树要贴花繁果大,其它树要贴根深叶茂、绿化祖国。家里的家具和农具贴的春联基本上是木排车上要贴多拉快跑,柜子上要贴金银满柜,水缸上要贴细水长流,风车(也叫扇车,秋天的时候分离豆子和豆荚的农具)上要贴风调雨顺,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你说一辆破自行车,真要是日行千里,人和车子还不累散了架啊!另外还有些墙贴,影壁上要贴“福”字联,前墙上要先贴一个“福”字,下边贴“吉星高照”。天地爷、灶王爷、门神爷、财神爷等等固定的地方,都要贴上相应的春联,内容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也不好胡诌,就不多说了。
那时候的春联,因人因家因书法者的风格之不同,而各有千秋。为了不求人,许多人家执意培育自己家的书法家,还真有那么几位后来活跃在了本市的书坛上。父亲原来也想培养我能有“一笔好染”,结果我拿着毛笔,写在纸上的字像魔鬼不说,连脸上、手上、身上都涂满了墨汁,父亲只好作罢,说我是狗尿苔——端不上挑盘,长大了掏大粪去吧。后来父亲见人把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春联,抄在了写春联的大红纸上,才觉得自己的儿子也不算太差。
春联是中国的特色,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宝。我总是有一种担忧,随着成品印刷品春联的蔓延,手写春联带来的审美享受。手写春联内容携带着的文化基因,可能会对传统春节文化带来一定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