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读刘太品先生《对联理论与创作的若干“误区”》

读刘太品先生《对联理论与创作的若干“误区”》

2019-06-30 23:06:57陈宏伟湖湘楹联 0条评论

5月12日,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先生应邀出席了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第五届三次理事会,并为会议作了题为《对联理论与创作的若干“误区”》的学术报告,在楹联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刘太品先生认为在对联理论和创作的各个维度上,只要存在“正区”,肯定也会存在“误区”,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又使“正区”与“误区”难以区分。因此,他把楹联文化的立体空间压缩成一把尺子,把两端分别刻上0和10,分别代表“误区”和“正区”,并确立了衡量、评价楹联理论与创作若干问题的标准,为区分楹联理论的“正”“误”和对联作品的“优”“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姑且暂称尺子论),这对凝集共识、开拓思路、增加创作活力,促进楹联文化传承、发展与繁荣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尺子论”是楹联界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尺子论”具有传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楹联文化经过1000多年传承、发展已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何把楹联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好、发扬好是当代楹联人的历史责任,更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就较好解决了楹联文化优秀基因的强固问题,为优秀基因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明确了对联的文体定位。“尺子论”指出:对联是类于半诗半文的一种文体。如果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四分法,对联只能分到诗歌的大家族中,但对联与其他家族成员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押韵,只讲究平仄声调。从诗到文,可以排成一条线,尺子的一端是最不讲韵律的白话,刻度是0,另一端则是最讲究声调韵律的格律诗,刻度是10,如果大致把0-4的区间称为文,把7-10的区间称为诗,把赋、箴、铭等“半诗半文”的文体放在3-8之间,那么对联则应该处在5-9的位置上,也就是说5-9是对联文体在声律要求上的“正区”,其余位置全为“误区”。它的意义在于:如果文体处在0---4区间,就不是对联文体了,也就是说对联文体是讲平仄的文体。二是明确了对联的基本特征。“尺子论”指出:对联文体形式特征的灵魂是“对称感”,而对偶的本质就是“对称”。把对称感从最强到最弱一字排开,刻度10为对称感最强,0则为根本没有对称感。在对联字句对偶的这把尺子上,把6-10这个区间称为“正区”,低于6时,对称感已经不及格了,也就丧失掉对联文体的基本特征了。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工对还是宽对,都要坚持“对偶是意义的相近或相类”,以“类义相对”为基础,才能保持对联的基本特征,跨越“类义”边界的宽对则缺失对称感(对偶),这类对联作品就不是对联文体了。三是明确了对联的创作底线。“尺子论”指出:在这把对联声律的尺子上,理想主义的联律,就是9-10,但回归到古人的创作实际,就会发现至少要放宽到6-10。对于形式的东西,我们历来主张:能工就尽量工,不能工就坚持“六十分万岁”,不以辞害意。它意义在:既要强调不以辞害意,又要坚持不出律,达到及格线,坚守“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这个‘底线’”。


——“尺子论”具有创新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楹联文化,在新时代要发挥其独特作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服务,这就要求楹联理论与创作工作者与时俱进,认真落实习总书记的“两创”要求,在对联创作、欣赏、评论等方面的标准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满足时代的新要求。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在充分尊重楹联文化的基本特征、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创新了对联的评价、鉴别、取舍等的标准和方法,对楹联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创新了衡量标准。标准就是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2008年10月由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是当前创作、欣赏、评论对联的标准,它在促进楹联文化健康快速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社会生活对楹联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对联作品的认同感越来越强,迫切需要新的标准来评价、欣赏、取舍对联作品。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创新了对联创作、欣赏、评论的标准,适应了时代的呼唤。“尺子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了对联的取舍尺度,即“正区”和“误区”的区间,凡在“正区”区间的作品都是可取的;确定了对联“优”与“劣”的边界,凡是进入了“劣”边界的作品都应舍去,通俗易懂,运用自如。创新了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就是解决对联评价的路径与程序。当前,对对联作品的评价、欣赏、取舍路径简单,方法单一,用《联律通则》标准、采取参赛评审方法去评价所有的对联作品,不能满足多层次受众对对联作品的艺术需求,也不能促进对联作品的繁荣。因而就出现了诸多“古人不懂联律”“名家写病联”的现象,使楹联的学术权威受到影响。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创新了评价方法,明确不同用途的对联作品的评价标准与路径。即:个人或小圈子“自娱自乐”的“雅联”和自由创作的联品评价标准从宽,征联作品评价标准从严。评价途径为评委途径(从严)和非评委途径(从宽)。而“从宽”的作品都是必须处在“正区”区间内的可取作品,而非是进入“劣”边界应该舍去的作品。这种评价方法既满足了楹联文化的高层次需求,又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对联作品的普通需要,将产生多层次的立体效果。特别是对筑牢楹联文化“高原”,打造楹联文化“高峰”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尺子论”具有引领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楹联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楹联知识得到广泛普及,楹联创建成效显著,楹联创作硕果累累。但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楹联人要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人民群众更喜爱的作品;楹联文化的“高原”还需要进一步增大、“高峰”还需要进一步增高;等等。这就需要具有引领性的楹联理论指导,增强楹联人的文化自信,调动楹联创作积极性,为楹联文化繁荣作出贡献。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具有较强的引领性。从站位高度引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理论研究站位高不高,决定了引领作用的大小。刘太品先生胸怀大局,高屋建瓴,站在楹联文化传承和全国楹联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交汇高点上,精心创造了“尺子论”,明确了楹联理论与创作的“误区”与“正区”区间,引领楹联理论与创作避开“误区”,繁荣“正区”,确保了楹联优秀基因的传承;明确了楹联评价的“从宽”标准,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凝集了楹联界的共识 ,展现了楹联文化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将有力促进楹联文化的繁荣。从视野宽度引领。视野,是指人眼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即通过眼睛所能看到的事物,同时也指人思想或知识的领域。刘太品先生的“尺子论”从对联文体的韵与散、对偶的工与宽、声律的细与粗、立意的切与泛、语言的生与熟和意义的断与联,用尺子逐一分析,同时对古今名联、自由创作联品和参赛作品,用尺度进行衡量,展示了先生宽广的视野,厚重的底蕴,将引领楹联理论与创作向“更优”迈进。从思考深度引领。刘太品先生运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对联创作经验,透过纷繁复杂的对联表象,进行认真分析、精细研究、深度思考,揭示了对联理论研究与创作的规律。如在立意的切与泛上,他强调:不太切题的超脱,其实是一种空泛;不能超脱的切题,其实是一种琐碎;只有高手才会在切题和超脱之间选定一个合适的立足点。又如在语言的生与熟上,他强调:在语言上要细心拿捏,使之处于生熟之间的恰当位置,既要让大众可解但又要力避过于大众化的语言,追求新奇但又不要失之生涩。等等。这些富有哲理的反映楹联本质的理论,将为楹联理论研究与创作调动更多智慧,激活更多灵感,催生更多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对联作品。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理论创作误区刘太品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