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景常春·宦蜀名人留下的对联文化粹编与赏析(二)

景常春·宦蜀名人留下的对联文化粹编与赏析(二)

2019-08-29 22:31:43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二、五地知县诗联家陈钟祥及其《楹帖偶存》;


《楹帖偶存》书影,转自中国楹联论坛《清末诗联家陈钟祥及其作品的真像》第15楼回复,作者谢青堂。


1、陈钟祥的身世生平订正


陈钟祥,清末曾在四川近十年,任多地知县,有《趣园初集五种》,其中包括《楹帖偶存》。陈钟祥的名字,因有《楹帖偶存》一书,以及有几十副联留题于巴山蜀水各祠庙,故而近几年来,在对联界已不陌生。但在许多清代人物或文学家的辞书等之中,多无陈氏之条。仅见《近代词人考录》(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2004年版)、《黔南艺苑》发布的数据、网上数据等略有介绍,但或出生年有误,或无卒年、或字体大小有误、或身世、经历不详等等。

笔者曾获睹陈钟祥的《趣园初集五种》之《依隐斋诗钞》、《香草词》、《夏雨轩杂文》、《岷江纪程》、《楹帖偶存》著作,为咸丰十年(1860)自编刊刻。从中得悉其身世,特详介于后。陈钟祥(1810—约1865前),字景勋,号息凡(一作帆),晚号趣园抑叟,别署亭山山人,贵筑(今贵阳)人。因父宦于黔而出生于此,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陈后曾多次回山阴,并送父、母遗骸、遗体归葬山阴)。八岁丧父,承母教励志笃学成才。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1835年会试不中,入山西巡抚申启贤幕。次年入京充左翼宗学(即清朝镶白旗子弟学校)教习,历时四载余。1843至1846年,历署四川青神、绵竹、大邑知县。次年出使藏区察木多(今属昌都)处理民族事务。1848、1849年任四川大竹、金堂知县。旋逢丁内艰母逝。1853年任河北军营从事,旋任直隶沧州知州,1855年任赵州知府。赵州任内,三年中四赴天津参与英法俄意四国谈判。任河北赵州知府。撰有《赵州石刻全录》。据各方面情况、信息分析,陈在赵州任职后就无其他踪迹信息可查,且在《先妣董太恭人行略》文中云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他可能只活了56岁左右,故约卒于1865年前。曾从黔西州知州吴嵩梁(兰雪)习诗文,工诗词书画,1836年,始至京师,一时名公卿翕然有珠零锦灿之誉,日与海内能事酬唱,切劘格律精严,风骨益遒紧。其著《趣园初集》既言初集,应该还有续集或二集等,但至今仅见初集,不知是否因去世而未刊续集等?或是拟将《赵州石刻全录》作续集而未果?


2、于陈钟祥的著作


陈氏著作总书名《趣园初集》,其中包括五种的基本情况如下:

(1).《依隐斋诗钞》(十二卷),起道光辛卯年(1831,即中举之年),迄咸丰庚申年(1860),共三十年之作,基本上是一地一事或一官为一卷,带有编年式的诗卷,每卷之前都有跋文介绍缘由背景等,每卷又分别有书名。(2).《夏雨轩杂文》(4卷),收入作者近二十年的各体文章,其中,尤为重要者是《重刊张(栻)南轩先生诗文集叙》、《重刊张南轩先生论语解孟子说叙》。(3).《香草词》(5卷),为作者40余岁后始作,至50岁时之词300多阕。(4).《岷江纪程》,为1851年夏,作者携家沿长江回浙,为其母戡察墓地,于沿途停留谢友等所作日记。(5).《楹帖偶存》。

陈钟祥这几部书当时的名家序、跋、颂词甚多,书名题签也是名流。为之序、跋、颂词的有尚书许乃普(陈钟祥考秀才为第一名时的老师)、学者莫友芝、文学家吴兰雪、诗人龚定庵、学者宗稷辰、学者姚莹、布政使黄彭年等20多人;为其题签的有许彭寿(乃普之子)、莫友芝等。这么多人为之序、跋,恐怕是很不多见的,可见陈钟祥的诗文影响之大。本文仅对陈之对联作重点介绍,对其诗词不作详述。


3、关于《楹帖偶存》及流传中的对联错误


陈钟祥这本《楹帖偶存》,共有56副联,绝大多数是为四川各庙宇祠堂等名胜所题作。由于时隔一百多年,较为久远,后来相互传抄却出现了不少差错。一些专著《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中华对联大典》(龚联寿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巴蜀名胜楹联大全》(张一璠任启臻主编:《巴蜀名胜楹联大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及网上公布的钟祥对联,与陈之《楹帖偶存》对照,有十多副有较大差错。

(1)四川绵竹张(栻)南轩故里洗墨池:四壁荷花三面柳;一亭风月半池烟。此联标题应为“池上亭”;上联末“柳”字应为“树”。

(2)题成都青羊宫无极殿:此联标题应为“青羊宫(侧)二仙庵”(庵实在青羊宫侧),相传吕纯阳祖师、韩德曜真人尝驾鹤降此,庵内有两仙骑鹤像,故名;下联末句“高楼”应为“高横”。

(3)题四川眉山远景楼:下联首句“花荷”,《中华对联大典》作“荷花”,误,应为“荷光”;《巴蜀名胜楹联大全》上联“沙帆”作“江帆”,误。

(4)城隍祠:保赤诚求,依然父母斯民主;幽冥执法,信是森罗守士官。《中华对联大典》下联末“士官”应为“土官”。

(5)眉山三苏祠:《中华对联大典》上联末“他人”应为“他手”;且首句断句误在“三君”、“一流”之后;网上公布“一去”“一流”。

(6)四川绵竹张栻故里洗墨池:网上公布“北代烟尘”应为“北伐”;且末句断句应在“危阁半椽”、“方塘一亩”;标题不是洗墨池,而是怀古楼;《巴蜀名胜楹联大全》错误更多,“诗书”误为衣冠、“西川俊杰”误为西京文物、“几许”误为几度、“就当年危阁半”误为剩此古刹数、“流形”误为流行、“此处方塘一”误为兹方塘半;且署佚名。

(7)成都小南海:为梦幻泡影,是观自在;似观音大士,变相极多。网上公布实误,应为“如梦幻泡影;是观自在身。”“似观音大士,变相极多”属此联跋文。

(8)眉山三苏祠亦雪堂:傥仙魄归来湖山,亦党故乡好;与邦人偕乐亭子,何妨以雨名。网上公布,“亦党”应为“也觉”;且首句断句应在“归来”、“偕乐”。

(9)成都观音阁:大慈大悲,广为众生说,是菩萨无止法;千手千眼,能除一切苦,为金刚不坏身。网上公布,“止法”应为“上法”。

(10)题三太爷祠:灵迹三山真个幻;仙心太古是耶非。网上公布,“非”误为百。

(11)昌都察木多城城隍庙:问梵部众生因缘,莫昧人间事;看轮回六道佛法,常开地狱门。首句断句应在“众生”、“六道”。

(12)《剑门蜀道古今楹联选》(李金河何兴明整理:《剑门蜀道古今楹联选》,巴蜀书社1992年版)等书收“文昌阁”几联云地点为梓潼,实应为大竹县。

(13)大竹文昌祠平远楼,网上公布为丹桂堂,实误;游咏误为游泳。


4、《楹帖偶存》选择赏析


《楹帖偶存》,全是“联话”式的记录,每一副对联都有跋文介绍缘由、背景、史迹等,有助于了解联文的内容及意义,有的还反映了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文物、史料价值。对联长短均有,颇为工稳和谐贴切,联意深刻,可见陈钟祥不愧是对联高手。

题四川眉山远景楼

作者原题跋:眉山在眉州廨后,山如眉痕一线,故名。前有远景楼可远望峨嵋,俯瞰大江,楼前有古榕树数株,大可合十围。荷田三千余亩,花时弥望无际。余尝有一联云: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荷光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联文虽不古奥,却写得清新秀美,一读就明白。跋语又记载了远景楼的位置与周围风物,为我们保存一幅远景楼的历史画图。远景楼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在元丰年间主持修建,黎还特邀在山东为官的苏东坡为家乡这座名楼作《眉州远景楼记》。清初楼损毁于兵火,乾隆年间修复。可惜没过多久,名楼再次被毁而不存,2004年当地始重建。但楼至今未挂一联,笔者前两年游三苏祠时,发现陈钟祥此联挂于祠内偏角处不起眼的来凤轩之侧面檐柱,而且未免不伦不类。

题眉山三苏祠

作者原题跋:眉州纱谷行为为文忠公故第,今建三苏祠,祭长公父子。傍一小园有池,约五亩许,产千叶莲,州人岁以花之多少卜种名盛衰。园中亭榭有亦雪堂、聊中隐斋等处,最后有木假山堂。余尝制三苏祠一联云: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去,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作者不仅为三苏祠题了此联,亦雪堂、聊中隐斋、木假山堂分别均作了联,可见陈钟祥对三苏的景仰崇敬。

题绵竹张栻故里怀古楼

作者原题跋:绵竹县为宋儒张宣公故里,学者称南轩先生。县城南郊外有洗墨池,传为宣公读书处,池广四五亩,惜久湮淤,邑人士筑缭垣蔽之。道光己巳(1845),余摄邑篆,爱其地清旷,尤景仰先生流风遗韵,为集资鸠工浚池,筑亭荫以竹木。池后建三楼三楹,设先生像祀之。按邑志,明万历间尝建有怀古楼,祀后汉诸葛瞻、尚,宋张魏公及先生父子,楼毁于明季献贼之乱。今斯楼成,因仍以怀古名之,为制长联云:

楼前揽古,千载事陡上心头:慨东鲁诗书,西川俊杰,南朝冠冕,北伐烟尘,修业勋名,过往已尽为陈迹,茫茫汉宋而还,阅几许沧桑,就当年危阁半椽,都归榛莽;

池上兴怀,四时景翻来眼底:看春泥掠燕,夏沼游鱼,秋树鸣蝉,冬山积雪,飞潜动植,俯仰皆自在流形,落落颜曾以后,得这般胸次,凭此处方塘一亩,具见渊源。


此联共122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上联溯史,下联言物。作者为表达对前贤的爱慕,于此作县令时,不仅疏浚了洗墨池,而且还重建、兴建怀古楼、厅、亭等,诚如其跋中所云:“景仰先生流风遗韵”。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孝宗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孝宗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同为三苏祠作联一样,作者另亦为张栻像前、风雩遗范厅、池上亭分别均题了联。

题大邑汉顺平侯赵子龙祠(二副)

作者原题跋:大邑城东银屏山麓,有汉顺平侯赵子龙墓,建有祠,载邑祀典。余尝署一联云……又一联云:

视百万众若婴儿,想救主单骑,捣重围,存六尺,凛凛英风,能使奸曹破胆;

在三分国为儒将,读伐吴一谏,正汉贼,辩私仇,堂堂伟论,足令诸葛倾心。

壮績震河山,名垂丞相祠堂外;

余威披草木,人拜将军墓道旁。


作者于道光丙午年(1846)任大邑知县,曾专门为归隐静惠山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华阳人范镇重建平云亭,并题有一联。赵子龙是三国名将,银屏山麓有他的墓祠,陈钟祥焉能不作联。作者不仅题了这二联,祠侧有银屏山房,也仍然题有一副。这两副题祠联,把赵子龙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威风、言论,能使曹操破胆、诸葛亮倾心。

题大竹文昌祠平远楼(二副)

作者原题跋:大竹文昌祠,素患湫隘,道光戊申(1848),余摄邑事,与邑人士廓而新之,落成为署一联云……文昌祠左有古桂一株,大可合抱,树阴筑屋三楹,額曰“丹桂堂”,上建一楼,額曰“平远楼”,联云:

为士大夫身,十七世、亲历人间,造就些、阴骘功名,众善奉行惟不怠;

是文昌司命,五六星、昭悬天上,主持着、富贵福泽,群生锡类总无私。

堂前树色苍茫,山光澹沲,凭栏眺远,会心都是文章,权当舞雩春风,游咏好寻真乐地;

楼外星辰历落,桂影婆娑,把袂登高,呼吸可通帝座,试奏霓裳秋月,招邀同到大罗天。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故联文说“十七世亲历人间”。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各地都有文昌祠或文昌阁,都是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大竹之祠也不例外。作者的文昌祠和平远楼二联均是称颂文昌帝君的功德之作,但作者的目的主要是,有感于大竹文昌祠一向遭受低洼狭小之患,乃倡导从新创新,体现了作者重文兴教的思想。

题青海察木多巴塘关帝庙(二副)

作者原题跋:青海部落自出打箭炉外,里塘巴塘察木多各部番民,皆奉佛而不敬神,然独崇祀关帝,巴塘等处皆有庙,其敬信倍于内地。道光丁未(1847),余奉檄获经其处,有察木多关帝庙一联云……巴塘庙一联云:

心存西汉,魂附西川,请看庙貌常新,声教直通西域;

法护南无,名垂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肯让南征。

三千年、庙貌如生,巍巍俎豆巴江外;

十万里、山河永护,赫赫威名莽岭中。


察木多属于昌都,昌都清代时属于青海,现属于西藏。地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巴塘县隶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847年作者前往处理民族事务,意外发现藏民也崇尚关羽关圣帝,乃分别为之题联,为社会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民族风俗习惯史实,难能可贵。作者还说少数民族也崇祀城隍爷,建有庙,但牛鬼蛇神、庙貌都很怪异,并为巴塘城隍神题下一联。

题成都青羊宫(侧)二仙庵

作者原题跋:成都青羊宫侧二仙庵,荷塘竹树小桥,曲径茅舍竹篱,颇有出尘之意。相传吕纯阳祖师、韩德曜真人尝驾鹤降此,故名。庵内有两仙骑鹤像,余尝署一联云。按,万里桥、百花潭皆与庵邻近,潭即浣花溪,有杜工部祠:

何须多说元机,只一片白云,往来万里桥头,斜折梅花开笑口;

果是飘然仙侣,看双骑黄鹤,缥缈百花潭上,高横玉笛破尘心。


吕纯阳即吕洞宾。韩德曜即韩湘子。二仙庵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庵原是青羊宫东边的一个花园,过去专作接待达官贵人及知名人士之用。康熙三十四年(1695),赵氏来青羊宫访胜求真。他游于青羊宫东边的花园中,寻张三丰真人诗碑遗迹,恍惚若有所遇,不觉步入丛篁中,见草团瓢,有道士跏跌习静,内供小图,画仙人二像,问之道士,以吕洞宾、韩湘子二仙对,公睇视,大惊异,乃创建庵观。道观建成,同祀吕洞宾、韩湘子,其名青羊二仙庵,所以辅翼修行,即青羊宫之别馆。联语把青羊宫、二仙庵周围的风景拉来作陪衬,写得清幽雅致。笔者曾亲临查看,联语仍刻于大殿二仙神龛石柱,落款为咸丰元年(1851)秋月,联语为楷书。

陈钟祥的联语还有为绵竹祥符寺、双流保国观、郫县县署司马光父凿池、寿雅安人任建昌太守余小颇、挽任四川县令、知州徐庶卿等等对联,不能一一列解,只好割爱了。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宦蜀名人文化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