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对联话》的隐藏剧情(3):郭嵩焘为何被骂为汉奸?

《对联话》的隐藏剧情(3):郭嵩焘为何被骂为汉奸?

2021-08-03 22:32:23王维灏白藏阁 0条评论

作者:王维灏

(原题为《吴恭亨遗漏的对联》)


说起郭嵩焘,读过清史应该都比较熟悉,在晚清的众多官员之中,若论眼界之开阔、思想之高远,就连曾左李等人也比不上郭嵩焘。当然,郭嵩焘自己也是一位对联名家,《对联话》里选了几副郭嵩焘的联,包括挽联、贺联和自题联,还用了整整一段来写挽郭嵩焘的对联,可见吴恭亨对郭嵩焘的重视程度。


郭嵩焘挽彭玉麟联:

收吴楚六千里肃清江路之功,水师创立书生手;

开国家三百年驰骋名扬之局,亮节能邀圣主知。


郭嵩焘挽左宗棠联:

世须才,才亦须世;

公负我,我不负公。


郭嵩焘自题联:

无补清时,终老书丛原宿志;

偶谈瀛海,重摊诗卷纪前游。


此外又有挽郭嵩焘的对联——


张亨嘉云:

文事继韩昌黎,论筹笔勋名,当在元和平蔡上;

声名满郁单越,数乘槎岁月,更难甘掾使秦时。


王先谦云:

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

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陈三立云:

孤愤塞五洲之间,众醉独醒,终古行吟依屈子;

抗心在三代以上,高文醇意,一时绝学并船山。


易顺鼎云:

王者守在四夷,坛坫折冲诚有道;

天不慗遗一老,沅湘耆旧更何人?


王闿运云:

悲悯圣人心,孟子见迂阔而公见乖崖,若论名实当时笑;

才华翰林伯,同年居要津乃屏居田里,毕竟文章误我多。


萧大猷云:

国无专祠而士林有俎豆,家无私谥而瀛海识姓名,真气塞乾坤,必到盖棺平众议;

功在绥边以苦口破群疑,学在传经以虚心衷一是,寒芒动奎壁,愿因修史上遗书。


张珣云:

劳宣中外,望重泰山,立德与言,而公不朽;

誉以诗人,视犹子弟,为天下恸,亦哭其私。


罗正钧云:

修六艺之文,通万方之略,后世谁相知,怅望千秋为陨涕;

质鬼神无疑,俟圣人不惑,殷忧与终古,苍凉寰海一孤臣。


王启原云:

识议为流俗所惊,瀛寰七万里间,终全国体;

勋业仍著书以老,中兴名将相外,留此儒臣。


杨名照云:

邦交九万里,兵事三十年,觏闵既多,乾坤或几乎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言不朽,功德尤赖以传。


这些联都出自名家手笔,所述皆为郭嵩焘之功业才德。然而关于郭嵩焘,当时有一联非常有名不过却是骂他的对联,在《对联话》中未收集,而在《古今联语汇选》里收录了此联:


郭嵩焘使英回国,巡抚粤东,醉心欧化,首创变法自强之议。其时朝野多不以郭说为然,或嘲以联云: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副对联的内容出处如下:《礼记·王制》“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孟子·告子》:“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微子》:“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一联骂得非常狠,而且是引经据典的骂,有的资料里说此联为王闿运所写,不过却并没有更多证据,笔者认为虽然王闿运的情商不高,但也不像是喜欢惹事的人。不过郭嵩焘确实是被结结实实地痛骂了,当时甚至有湖湘人士要开除他的湘籍,而这一切却只是因为郭嵩焘有着超越同时代人的前瞻眼光。


郭嵩焘出身于嘉庆二十三年,同在这一年出生的名人还有卡尔·马克思。郭嵩焘是湖南湘阴城西人,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郭嵩焘的前半生,主要功绩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为湘军消灭太平军而出力。咸丰六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咸丰九年,郭嵩焘又奉命前往烟台等处海口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情况,由于他清廉方正,严于律己,规定“不住公馆,不受饮食”,更不受礼。到山东沿海各县后,他认真查账,发现从县官到普通差役几乎人人贪污税款,贿赂公行,而且税外勒索严重惊人,超过正税四倍之多。他立即采取种种有力措施整顿税务,堵塞漏洞,并设局抽厘。此举得罪了僧格林沁,于是郭嵩焘受到弹劾,咸丰十年元月,被迫离开山东返京。


而让郭嵩焘被人写联痛骂的事情,发生在他去英国之前。光绪元年,云南发生“马嘉理案”,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人由缅甸闯入云南,被当地居民打死。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指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由于中英尚未就马嘉理案谈判妥当,郭嵩焘出使延期。十一月四日,郭嵩焘署理兵部侍郎,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交部严处,奏折还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封闭守旧的官僚士大夫。自然,郭嵩焘又遭到毁谤,“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后来慈禧太后曾数次召见郭嵩焘,多加勉励。 


光绪二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在长沙准备乡试的考生,不仅烧毁了郭嵩焘出资修复的玉泉山林寺,还扬言要捣毁其故宅,连老朋友刘坤一也质问他:“何以面目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这简直是要开除他的湘籍了。


光绪三年七月,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郭嵩焘有“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

“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


刘锡鸿还公然在使馆中扬言:“此京师所同指为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并又密劾郭嵩焘罪责“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不仅是鸡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国际礼仪,并可印证英人所说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称誉无误。但国内顽固派乘势响应刘锡鸿,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等语。


光绪五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但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郭嵩焘蛰居乡野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就时事外交上疏朝廷,致书李鸿章等重臣,晚年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光绪十七年,郭嵩焘病逝,终年七十三岁。他去世后,李鸿章曾上奏请宣付国史馆为郭嵩焘立传,并请赐谥号,但未获朝廷旨准。清廷上谕再次强调:“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著不准行。”


郭嵩焘去世后三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惨败。郭嵩焘去世后二十年,大清帝国灭亡。晚清的朝廷当然是暗弱愚昧的,但是即使是那样的环境下,依然有一批忠于国事的大臣,在播撒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种子,只是那种土壤下却不允许这样的种子存在。大清帝国并非郭嵩焘一人可以拯救,但是郭嵩焘的遭遇却使得其他的有识之士心寒,最终在和光同尘、墨守成规中走向灭亡。吴恭亨和郭嵩焘都是湖南人,他在《对联话》中不收录此联,应该也是为贤者讳吧。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对联话郭嵩焘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