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1881年~1920年),原名耀宗,字仲文,又名柄标。刘公的舅舅陶际唐崇尚新学,他创办了襄阳最早的新式学堂,并开襄阳自费留学之先河,两次率30多名学生自费到日本求学,刘公为其中之一。刘公1902年到达日本,先是在同文书院学日语,后入东斌学堂研究军事,先后认识邹容,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革命志士,接受革命思想。刘公找到陈天华与之商量,出资将《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书籍各加印数万册,并带回襄阳。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会所成立。刘公积极参与同盟会活动并以学费和生活费上涨为名,写信请家中汇来银票五千两,悉数捐助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文非常感动,还为此致书刘公之父,立下借据,表示感谢。孙文对刘公说,仲文对革命一片赤诚,可谓至公矣!就是这次,刘公将原名改为终生用名,以弘扬“天下为公”。
时下之人都以环境所迫为理由,如看病上学购房都需要钱,于是乎全社会拜金,贪污腐败,浮夸造假。而富二代多数骄奢淫逸。反观刘公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大我与小我之境界高下自判。
2018年在我研究另一位襄阳辛亥革命人物冯哲夫时,还是找到他挽刘公的一副联;
挽刘仲文
与伯子同学时,宁知仲氏真英物
助孤军守城日,见说书生非懦夫
冯开浚字哲夫,襄阳南漳板桥果木冲人。仲文为刘公字,伯子(古代弟为兄卜葬时,祝辞中对兄长的称呼。)用在挽联中十分熨帖。英物指奇才,杰出的人才。出自《晋书·桓温传》:“(桓温)生未朞而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冯哲夫1903年前在日本留学,成为刘公同学。上联正是记叙这段同学加同志的友谊,章太炎等人发起召开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留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刘公闻讯参加,并在横滨永乐酒楼会场认识了很乡反清志士。成为坚定地革命者,此后被推为共进会第三任会长,而辛亥革命正是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领导的。刘公也是辛亥起义内定的总理(即起义大都督)。当得上英物。
联语虽短记录的却是重大历史事件,武昌首义前夕,冯正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积极拥护,刘公任命冯为军政府内政部长,冯哲夫则不负刘公所托,二人的友谊是经过战火的淬炼。刘冯同作为襄阳儿女,刘正值30岁,冯41岁都是青春好年华,也都出身殷实之家,他们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没有变成作威作福的官僚,也没有跑到海外当寓公,而是义无反顾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
参观完刘公纪念馆,在其与左厢房的交接一隅,有一块汉白玉方尖碑,纪念的是共和的第一位女公务员李淑卿,也叫刘一,时任总监察处监印官,负责考核投身革命的妇女。关于刘一当年的风采,刘公曾向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介绍说:“我的妻子是一个狂热的革命者,她在上海组织了一个女兵团,并假扮成一个贫苦的女贩,向总督投掷炸弹。”
刘一没有子女,后半生靠侄辈供养。1951年的除夕之夜,已经在土改运动中被定为“地主婆”的刘一,于睡梦之中离开人世。家人用几块门板拼装成棺材,用板车拉到位于襄阳东津大旺洲临近河堤的一棵老槐树下,把刘一的尸体草草安葬。这位曾经叱咤风云、风华绝代的女性革命先驱,连一个坟头、一块墓碑,都没有能够留下来。
美人黄土,英雄空冢,斯人已矣!只剩这一块新碑,荒草小院,在暮霭之中渐渐隐去。
2019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