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都能认识到,从对联章法的角度去确定句脚平仄,较之传统的马蹄格、朱氏规则和李氏规则,似乎更加具有指导性,是更加适合初学者、特别是从对句往成联方向转变的选手去笃行的一条法则。但是对联的章法可不止这一种,且单此章法,其中也存在许多变化。今天咱们就把之前的三段式缩短一下,来讨论一下两段式的对联。
一般两段式对联
相对于三段式对联而言,47/57这样的句式实用性似乎更强,特别是应制性质对联,在甲方给规定了字数的情况下。此外,四字起,七言律句收,这种句式安排可能也显得堂堂正正、铿锵有力,所以许多厅署、祠庙、殿宇都倾向于选择这种句式。翻开《楹联丛话》第二卷《应制》,其中提到皇宫里逢年过节的对联,47/57两分句句式屡见不鲜。
两分句对联,从章法上说,跟三段式相比,是直接以“起”和“收”组成,而没有明显的中间“承”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楹联丛话·应制》中提到康熙六十大寿的时候般若庵经棚的对联:
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
箕畴敛福,曰富曰寿曰康宁。
两句之间,我们似乎可以增加一个领字句作为过渡,这样一来整个对联的行文节奏就会放缓,显得缓慢悠扬一些。但是如果没有中间过渡句,直接前后联系起来,则两句连接十分紧密,整个对联显得更为紧凑,读起来更为堂皇轩昂。
我们再来看一个57句式的对联,梁清标题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月上斗圆光,示教禅心兼法味;
风吹清梵乐,归诚景福应真言。
同样的,我们仔细读的话,似乎两个分句之间也是可以加一个句子在中间过渡,这联同样是“起”-(“承”-)“收”的结构。而没有中间过渡句,直接以起句“斗圆光”与“清梵乐”和后面句子取得联系,整个对联也显得十分紧凑。
说到这里不妨再举一例,彭元瑞题浙江学署联: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
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这联以五言律句起首之后,直接以四言句子作结,且两个分句都有主语,整个对联四个主语,中间纯以逻辑关系作联系——是的,两分句对联的两个句子之间,因为没有了中间过渡的句子,所以需要相当强的语意联系,不然一头一尾中部空虚,就容易让人感觉气脉不畅,自说自话。
这部分的最后,强调一下,一起一收的两句式对联,在没有集句、没有叠句、没有巧对、没有口语的正常情况下,句脚必然是平仄、仄平。这一点在许多选手的入门书籍《联律通则》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是你们能不能看看书,看看《楹联丛话》、《对联话》、《南亭联话》这些书里别人有没有连平连仄的,特别是47句式,有时候看到网上某些选手的作品真是替他们捉急。不信的话直接举例吧,《楹联三话》中提到潘赐题南浦桥联,全是47句式,摘录如下:
上相名邦,百族自知朝北阙;
真儒继统,千秋谁复并西山。
乔木参天,半点云香生大石;
悬崖笼雾,千寻瀑布出高泉。
皂盖朱幡,远指群侯元鹤垅;
金章紫绶,近传相辅白羊坟。
仙境微茫,安得玉炉丹九转;
客途高旷,尚怀宝匣镜重磨。
绿水桥边,金石足齐交友渡;
白云乡畔,山川犹护睦亲亭。
画角声中,彩帐题诗思梦笔;
青灯影畔,玉壶携酒想观澜。
古洞联翩,毕岭旧存仙杵妙;
清溪浩荡,总章新过客帆多。
四野无虞,诗礼竞推长乐里;
庶民有庆,讴歌争出太平坊。
书院沉沉,绿水半湾连渡口;
仙楼翼翼,白云一抹护山腰。
载酒攀花,月夜乘舟过水北;
囊琴采药,霜天被褐过郊阳。
下联“过”疑为“渡”。
莪衍名儒,霁月远涵莲叶渡;
传成烈女,清风高拂桂林桥。
怀疑者可能又要说了,这是一个人的作品,不具有代表性。哎,其真其伪,诸君明鉴。
带自对的两段式对联
之前咱们说了,句中存在自对的时候可以直接视为一句,只看自对部分句脚的平仄。这样接下来分析句脚平仄几乎也没啥好说的,因为只要把自对视为一句,两段式严格按平仄、仄平这样来,所有带自对的两段式对联都符合规律。我们还是举几个例子来看。
且开拓心胸,看汉水波涛,岘山风月;
若评论人物,有武侯经济,工部文章。
赵尚辅题湖北襄阳督学行台联,出自《对联话》。此联看似三个分句,其实如果把自对放一起,其实就是两个分句。“且”、“看”、“若”、“有”四个领字分别领起一句,特别是下联,朴实如话,而摘取的两个自对成分,看似随意,却又提纲挈领、严格切题,实在是起句+自对部分这种格式的典范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格式下的起句绝对是上联句脚平声、下联句脚仄声,或者说这才是正格,倒不是因为三段式句脚平仄的平平仄/仄仄平,而是因为两段式对联须以平仄/仄平来组织,自对部分由后往前推导。
但是这么说的话,有些记忆力比较好的同学会想起一副对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这联出自《楹联丛话》,据说是朱熹题松溪县学明伦堂对联。老朱可是儒学大家阿,这联将自对视为一体,上联句脚仄仄,下联句脚平平,怎么说?
是的,例子很具体,作者也很牛逼。但私以为这联是对联史上的早期作品,格律不像后来清民时期那么成型,夸张点说孤立不证、不足为据,并且确实两段式将自对置于联尾这种格式下几乎都是平仄/仄平。
类似的,《楹联丛话》中还有一例是违背咱们之前理论的,我本想放到最后补遗的时候把这部分单独拎出来讨论,但今天既然说到这,还是先放出来吧: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湖北汉口长沙会馆联,作者清代重臣陶澍。应该说陶澍是对联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过精彩的作品,但其对联中,以仄声作起句的对联,似乎除此之外是真没有了。并且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导致上联起句句脚成为仄声、下联起句句脚成为平声的字,都是在语意表达上可以去掉的虚字,为什么他要这样用?陶老师你是不是想引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略中间自对是偷懒的?哈哈真的有点搞不懂了。
说回到起句+自对的句式,其实陶澍就有一作:
谁与共三秋,有江上曹娥,溪边蒋妹;
我来游此地,正湖心月白,门外清风。
联题江苏高邮露筋祠。可以留意到的是,这个格式和前面赵尚辅的作品几乎一致,只是起句一为领字句,一为律句。
到这了我们再回头看之前提到过的一个对联:
居室联
俞樾
叹老夫毕世居稽,藏书数万卷,读书数千卷,著书数百卷;
喜小孙连番徼倖,院试第一人,省试第二人,廷试第三人。
之前我们可能觉得句脚是上联平仄仄仄,下联仄平平平,现在我们如果像把自对视为一体一样,把叠句部分视为一体,句脚就成了平仄/仄平。类似的句脚存在叠句的对联,大家可以去考察一下。
自对若出现在起句,我们先不看例子,试想一下格律会是怎样。自对部分句脚上联是平,下联是仄,上联自对+结句是平仄,下联自对+结句是平仄,把自对分开的话上联将是仄平仄,下联将是平仄平。按道理说应该是这样哈,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对不对。
怡园
顾文鼎
欺寒茸帽,拂雪金鞭,渐为寻花来去;
款语梅边,读书松外,几番问竹平安。
微书屋联
赵烈文
新烟惊换,旧雨难招,啸歌且尽平生事;
款竹门深,移华槛小,林泉都在卧游边。
壶园
何栻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车书,于愿足矣;
制千丈大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以上诸联出自胡君复《古今对联汇选·园林一》,好像都符合咱们说的规律哈。
好了,到这儿总结一下,今天咱们说了两段式的对联,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因为两段式较三段式,自身限制导致它没有明显的中间过渡句,所以前后两分句(段)需要极强的联系,不然就会显得各自为政,句断且意不连;
2、把自对视为一个整体放在整个对联结构中去看,只关注自对句脚的平仄,不论自对出现在首句还是尾句,都符合两段式对联句脚平仄上联当是平仄、下联当是仄平的规律。(自对放中间呢?)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来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大家看看:
赵子龙墓
佚名
以此横身胆,曾当百万兵,千秋草木余生气;
奠公一杯酒,试问三分国,几个英雄得寿终。
上联是个“起”-“收”的结构,下联则是“起”-“承”-“收”的结构,结构不一致也能成为对联?不是吧,按照《联律通则》中“六要素”的规定,这样的对联应该开除联籍才对。
好啦,文章最后,照例给出一些对联供大家参考。今天这些对联来自赵曾望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上卷(中)》和李承衔的《自怡轩楹联剩话》。这两本书其实还有点联系,赵曾望曾经嘲讽过李承衔这本书,不过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选这些章节中两个分句及以上的对联——当然赵曾望的并没有选,他比较喜欢写长联,所以直接就选了前十副,而且个人觉得赵曾望这本书和他的对联风格都很突出。
挽蔡佩鸾外姊
邹增式
中表况同庚,记从束发相依,最难忘杨柳楼前,弱妹幼兄齐作剧;
秋冬方却病,正庆丰颐复旧,万不料杏花雨里,老亲稚子忽长离。
泰山
彭玉麟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泰山
赵曾望
涛捧日轮高,我将往第一蓬莱,提笔长吟,先向朝阳鸣采凤;
石黏云絮合,谁实念大千禾黍,屯膏下逮,遍教霖雨起哀鸿。
挽薇亦伯父
赵曾望
偕先君署行义午,予小于虽藐诸孤,每谒公辄闻往事;
惟天下尊爵齿德,我伯父实兼其二,知传世不在文章。
庆乐园戏台
赵曾望
歌吹继南朝,试听响遏行云,问玉树当年,盈耳何如新乐府;
江山凌北固,莫羡神游明月,看银花不夜,置身已在广寒宫。
挽袁善母
赵曾望
李密苦陈情,讵使臣龙节方归,梦警北堂,忽痛惊风摧绿笋;
敬姜勤尽职,倘小子凤池重到,诰崇南岳,定承湛露写黄麻。
挽聂石泉母
赵曾望
母夫人教子有方,君不见万户丰穰,青苗永罢中朝法;
女菩萨归真无病,我为扬一生勤俭,彤管新标内史文。
贺支恒荣母七十寿辰
赵曾望
圣母古名媛,鸿案齐眉,长依桂海归云,正筴同修无量寿;
贤郎今太史,鸾书在手,高捧蓬山明月,当筵来照合家欢。
代刘少臣挽柳封翁
赵曾望
苦节女宗师,天令长者承祧,致一门孝子慈孙,甲于里党;
乐施民父母,人既同然诵德,合四境孤儿寡妇,丁此忧艰。
代王槱山挽友母
赵曾望
登堂拜母,欢若一家,我与文郎,约为兄弟;
闭阁治人,寿凡百岁,天令贤媪,长尔子孙。
以上《江南赵氏楹联丛话》
许氏家庙
佚名
历子丑辰未戌亥,十六科鼎望蝉联,酉岁再叠双,午岁又叠双,卯岁三叠双,双双喜报金花帖;
合父子叔侄弟兄,廿余载声华鹊起,同封荣四代,同堂逢五代,同居刚七代,代代名登玉笋班。
佚名
轺乘四辅,节拥双江,兄弟建鸿猷,喜膺五代嘉祥,何止一门三进士;
嗣迈六贤,孙逾八俊,曾元承燕翼,渥荷九重恩宠,又看十子七登科。
桐城张英门联
佚名
绿水青山,任老夫逍遥岁月;
紫扉黄阁,看吾儿黼黻升平。
僧舍
徐鼒
正关心军务仓皇,几点疏钟,此地离城二十里;
喜到眼秋光明净,一杯浊酒,昨宵知己两三人。
送林渐逵
徐鼒
公侯奖誉,宗族交推,能撑持乱后乡闾,如君几个;
樵子烹茶,村童进酒,得消受闲中风月,待我重来。
赠张启图
汤敦甫
经训传家,姑苏姑熟;
文章华国,戊辰庚辰。
嘉庆辛未大考巧对
佚名
三月十八,八月十三,圣祖祖孙双万寿;
一等第四,四等第一,编修修撰两同年。
赠颜崇礼
茅森
具菩萨心,有圣贤学,兼豪侠风,及身拥十万金钱,到今日仍然赤手;
拯黎元争,靖妖孽氛,排国家难,却敌抵三千铁弩,笑凌烟少此丹忱。
贺李太公六十寿辰
杨启
分雅良辰,近重九日;
承欢有子,为第一人。
贺李夫人六十寿辰
佚名
春酒称觞,百花献寿;
宫袍舞彩,四牡还朝。
以上《自怡轩楹联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