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课程标准,提升联教水平
——关于推进楹联教育的思考
摘要:
楹联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还需要构建相关的理论作支撑。在理论的指导下勤奋工作,在工作的实践中完善理论。我们编写、完善《义务教育对联课程标准》,就是规定了对联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明确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我们期待通过《义务教育对联课程标准》的制定、推广,能将楹联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楹联教育;联律通则;对联课程标准。
春风浩荡之际,《中国楹联报》连续刊载了“恩施创建楹联文化州县成果展示”的三篇报道,拜读之后,我受益颇多。其中介绍“联教进校,传承国粹”的文字,尤其吸引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楹联爱好者,我特别关注楹联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信息,多年来,自己也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今结合此次论坛主题“恩施经验的思考与楹联的未来发展”,围绕楹联发展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提升楹联教育教学水平的话题,谈谈个人的浅见,并简介所编写的《义务教育对联课程标准》,以借此就教于方家。
孟繁锦会长在太仓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抓楹联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①并具体指出要抓认识,抓教材,抓教师,抓教学。我以为,要将“四抓”落实到位,不但需要我们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更需要构建相关的理论作支撑。在理论的指导下勤奋工作,在工作的实践中完善理论。
2009年夏,我在南京参加编写全国中小学生国粹教育知识读本《对联》之前,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了《对联课程标准》,近日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加以修订,初定名为《义务教育对联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对联课程标准》)。这可谓我个人对楹联教育理论学习与思考的一个收获,今在此作一介绍,以期得到专家的指正。
我们之所以要制定《对联课程标准》,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我们落实“抓认识,抓教材,抓教师,抓教学”②的理论依据。《对联课程标准》规定了对联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明确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制定好《对联课程标准》,我们就可以在从事楹联教育教学之时,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脑中有纲,手中有法。避免其教学之时目标模糊,系统缺乏,方法简单,效果低微。
关于《对联课程标准》的编写,我们遵循了两点:其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蓝本;其二,以《联律通则(修订稿)》为依据。
遵循前者,不仅仅是为了编写的方便,更主要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广大语文教师,都接受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通识培训,对其中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非常熟悉,我们只需要将两种“课程标准”的不同点,加以比较、梳理,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掌握《对联课程标准》。这对我们实施《对联课程标准》极其有利,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提高了普及《对联课程标准》的时效,极其有利于促进楹联事业的蓬勃发展。
遵循后者,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联律通则》是立会之本③,它让大家“学联有所遵,写联有所循,评联有所依”,所以,我们的《对联课程标准》必须以它为依据,在推行课程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联律通则》宣传、推行,尤其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依规矩,成方圆”。同时,我们楹联教育工作者,也因有了《对联课程标准》理论指导,更可以在实践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将楹联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现在,我们简介一下所编写的《对联课程标准》,有待专家给予指导,以便我们加以完善。
《对联课程标准》共分三大部分,另有附录5项,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四、评价建议
附录
附录1关于优秀对联背诵推荐书籍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新、旧平仄声常用字表
附录5古入声字表
以下是《义务教育对联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内容。
对联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展示着情趣的魅力。而对联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素养的一代新人发挥积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对联教育必须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
对联课程,应以古今对联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传统对联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对联教育的规律,努力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语言文化素质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群众性、实用性的统一,是对联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联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对联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联课程的多重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对联素养
对联课程,应该努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对联素养。对联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对联艺术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对联,扩大视野,初步掌握撰写对联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二)正确把握对联教育的特点
对联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对联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对联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联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对联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对联实践,不宜刻意追求对联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联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对联材料,在大量的对联实践中掌握运用对联的规律。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联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对联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对联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对联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对联课程
对联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对联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对联实践能力。
对联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对联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对联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注重对联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阅读”、“写作”(1~3年级为“吟诵”,4~6年级为“属对”)、“欣赏创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我们就介绍至此,期待着楹联界专家,尤其是楹联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大家,能够重视《对联课程标准》,促进各地联教水平的提升,共同迎接富有传统而又充满活力的、楹联教育春天的到来!
注释:
①引自孟繁锦《2011年2月28日在太仓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同上。
③见孟繁锦《2009年6月在长春<联律通则>高级研讨班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07。
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1。
⑶《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