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资讯中国对联甘棠奖的10个关键词(附花絮剪辑)

中国对联甘棠奖的10个关键词(附花絮剪辑)

2019-08-17 22:57:10金锐何愁白藏阁 0条评论

8月10日,中国对联甘棠奖颁奖典礼在河南灵宝召开。由中国楹联学会主要创始人常江、江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龚联寿、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翼奇、湖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熊东遨、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名誉会长钟振振等20位评委,共同评选出被誉为“中国对联最高奖”的中国对联甘棠奖“最佳联手”“最佳新秀”“十佳联手”“十佳新秀”“十佳联作”“优秀论文”等奖项,并召开盛大的颁奖典礼。相关活动报道被30余家媒体发布,详情请猛击:第一届中国对联甘棠奖颁奖典礼侧记


相关花絮请点击下面的视频,后期将发布颁奖典礼全程视频。

作为中国对联甘棠奖颁奖典礼的亲身参与者,我想用10个关键词概述我对这次活动的感受——


曲折

当广西联友邱钰云走出火车站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她坐上组委会特意派去接站的汽车,还要再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酒店。雷舒迪半夜12点多还在郑州站附近“游荡”,她在等候凌晨2点多的那趟开赴灵宝的火车——因为实在难以请假,她只好选择了这样一种近乎“自虐”的行程。还有来自香港的霍婉雯,她在火车上度过了难忘的近十个小时,幸好她并不孤独——她所乘坐的G818次列车,有十几位参加本次活动的朋友,分别来自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他们分散在各个车厢,但最终“跋山涉水”地聚在了一起。还有为了来参会一怒辞职的康玺、带着老婆和两个月女儿出行的毛竹、把老婆孩子仍在洛阳抱着古琴前来的方剑斌……道路的曲折挡不住一颗颗向往终点的心灵,这正如中国对联甘棠奖走过的旅程,有荆棘、有尘土,但最终迎来的是光明和希望。


支持

中国对联甘棠奖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对联人的支持。从甘棠奖的前身“中国楹联莲华奖”开始,许多先生就在为这个奖项无私地付出着,这次的颁奖典礼更是克服各种困难前来参加。年逾古稀的常江先生和俞劭华先生两个月前刚做完心脏手术,年近80的龚联寿先生也顶着“不宜北上”的劝阻;王翼奇先生的到来让许多老朋友都惊呼“没想到”,他因为爱人需要照顾,已经许多年没有离开浙江参加活动了;熊东遨、钟振振两位先生在其他地方还有活动,他们强行推掉一部分活动内容,急匆匆地连夜赶赴灵宝;曹云霖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临行前还在犹豫,俞劭华先生的一句话打动了他:“来吧,我们这个年纪,下次再出门只能一次比一次更难。”实在无法脱身的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发来了视频,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赵金光和《诗刊》主编李少君也发来了贺电,共同祝贺活动召开。


礼遇

“以认真的态度,给对联和对联人最高的礼遇”,活动结束后回头看这句话,也许可以放心地说一句,“我们做到了”。颁奖典礼开始前有一个“走蓝毯”的仪式,与会来宾两两成行走过几十米的蓝毯,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来到签名墙,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步入会场。涉及上台领奖的有60余人次,现场导演为了活动流程一再建议压缩流程,但是甘棠奖组委会主任吴文博斩钉截铁地说:“每个人都要上台、都要发言,这是他们凭自己的水平赢来的向对联界发声的机会,哪怕只有一分钟、半分钟也要讲!”在活动准备阶段,许多人提供的照片像素、取景都不合格,在组委会成员大多准备放弃的情况下,吴文博和莫非一遍一遍地坚持:“兄弟们,我们是要对标‘感动中国’的,这是对联界最大的舞台,我们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礼遇的前提是尊重,作为对联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迎来他人的尊重,迎来他人对对联的尊重。


执着

吴文博把甘棠奖的规划总结为“一二三”:每年一次比赛、每年两本选粹、三年一次峰会。本次峰会为每位到场嘉宾赠送了四册一匣的《甘棠丛书》,这套书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线装繁体竖排,莫非耗时多日已经完成了排版校对,但样书的效果不尽人意,他毫不犹豫地“扼杀”了自己的成果;第二个方案是简装本,但大家又一致认为不上档次;第三个才是最终的方案,精装、布面,但之后选择纸张、排版设计这些问题一遍遍调整,又不知让莫非熬了多少个通宵。除了《甘棠丛书》,布袋、聘书、证书、奖牌、铜印、徽章、背板等都是精心设计而成,主色调被称为“甘棠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手册,内容丰富、设计典雅、印刷精良,很多朋友爱不释手,表示要拿回家收藏起来,就连当地灵宝市政府也特意要走几十本,交代以后政府活动的会议手册也要参考设计。细节决定成败,体现细节的地方实在太多,甚至有时组委会都开始倦怠,但大家还是咬牙扛了下来,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执着成就了这次颁奖典礼的盛况。


文学

“发现对联之美”是甘棠奖的宗旨。“美”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对联无疑也应该是美的。然而,由于一些“你懂的”原因,对联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美,渐渐沦为说明书、广告语、导游词、标语口号、人物传记……于是,本不该被讨论的“对联文学性”不得不提上议题。甘棠奖希望通过十佳联作、十佳新秀、十佳联手等一系列奖项,引领文学性的对联创作,为当代对联提供审美标准。当然,什么是“对联之美”,以及是否应该引导“对联的文学”发展至“文学的对联”,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纯粹

我始终认为,对联应该是纯粹的,所以我对那些亵玩对联的人无法容忍。关于纯粹,我想以灵宝市诗词楹联协会为例。协会成立20多年来,几乎没有政府拨款,但他们凭借自己对对联纯粹的热爱,自筹经费,坚持至今。对联创作水平有高有低,但是每个人都有一颗纯粹的向往美好对联的心,从刚开始甚至未谙平仄,到如今各自形成风格,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灵动温婉彭艳梅、博学多识的姚卫国、被誉为“会写对联的会长”赵景谋、颇有清联顿挫铿锵之风的何战军……灵宝对联的骨干,早已颇受联人敬重。他们有人说,自己刚开始也是写“老干体”,但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对联水平就就会不断提高、不断精进。这条道路,就叫作“纯粹”。颁奖典礼上,“灵宝军团”对来宾的无微不至、嘘寒问暖,也体现了“纯粹”——对对联纯粹的热爱和奉献。


研讨

作为一场对联高峰论坛,理论的研讨和思想的碰撞是必不可少的。常江先生回顾了楹联学会30多年的历史,当真是五味杂陈、冷暖自知。他高屋建瓴地从征联活动的评审机制、对联与媒体的合作方式、楹联习俗的保护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殷切希望。作为可能是当代阅读对联、整理对联最多的龚联寿先生,他回顾了对联文献的整理脉络,提出“目录”“版本”“校雠”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重要内容,还强调对联作家研究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诗人魏新河讲述自己对“古典文学的审美”的认识,将其概括为“高雅”“气韵”“文采”“精炼”“含蓄”等关键词,并深入论述文采中的“精妙之美”“典雅之美”“骈俪之美”,这种由诗至联一以贯之的传统审美正是对联文学性的依傍。刘锋先生对“对联”一词博观约取的梳理,熊东遨先生关于对偶修辞的趣味演讲,都引来一阵阵“满堂彩”。在三个分论坛中,“对联文学性的传承与发展”“对联组织的发展与兴盛” “对联新媒体的运用与创新”等话题,也都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其中既有不同观点的辩论,也有相同观点的达成。这些讲座和研讨的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对联发展的重要抓手。


致敬

吴文博在颁奖典礼现场不止一次强调“致敬中国楹联莲华奖”。的确,莲华奖起初只是论坛内部的奖项,规模和奖金都不值一提,但是莲华奖奠定的“纯粹的文学性”“评审的公正性”等原则,正是今天甘棠奖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每年莲华奖的那些新人,固然有些已经“销声匿迹”,但更多的仍然活跃在联坛。他们有人已经成为当代联坛的中坚力量,有人拿下了“十佳联作”“十佳联手”甚至“最佳联手”等奖项。回顾七届莲华奖,正如翻动着一幅幅对联发展的漫长画卷。也许有一天,甘棠奖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可以成为更加光彩夺目的奖项,甘棠奖的前身莲华奖仍然配得上这一份沉甸甸的“致敬”。


梦想

年轻就是梦想。有时我们羡慕诗词界的年轻人井喷式爆发,已经成为诗词界的核心力量,诗词甚至成为高校学生中的一股时尚潮流。对联也会迎来这样的一天吗?也许不被人看好,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当我们看到95年的雷舒迪已经跻身“十佳联手”,当我们看到94年的王望、92年的陈超迁凭借厚重的功底、鲜明的风格拿下“最佳新秀”,当我们看到最年轻的99年的张洋站上领奖台,当我们看到93年的康玺在创作之余治理研究对联理论,当我们看到这些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对联的责任和担当时,我们坚信,对联的希望就来自于这些年轻人。


花絮

活动当然不会是板起脸一本正经的,你心目中最有趣的花絮是哪个?是鲁晓川高亢的湘音吟诵?是方剑斌优雅的古琴弹奏?是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酣畅淋漓?是KTV里年轻人鬼哭狼嚎的释放?是酱香经典的贵州茅台?是甘脆可口的灵宝苹果?是河北军团的阵容强大、猛蹭热点?还是毛竹、温本理、娄希安等190的“联坛高人”的合影?但我想,大多数人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颁奖典礼中“前男友”和“前女友”的那一幕吧。有人在获奖感言中深情地说道:“对联陪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就好像今天在颁奖典礼现场遇到的前女友一样。”正在大家一头雾水、略显尴尬之时,“前女友”发表获奖感言时大大方方地回应:“感谢主办方,感谢前男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绝。年轻人的快乐就是这么单纯又这么美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甘棠奖花絮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