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作为一种由汉字构成的最典雅、最精练的文学体裁,来源于历史,植根于生活,运用于民间,服务于大众,丰富着厚重的民俗文化内核,营造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氛围,滋养着恒久的民众精神生命。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除春联、寿联、婚联、贺联外,还有一些特殊场合、特殊情境,会使用特定的对联,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增强浓厚的文化氛围。
守孝联。守孝,是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满以前,不婚娶姻嫁、不燃放鞭炮、不穿红戴绿、不拜年宴请等,以示哀悼。有些地区为了寄托哀思,在为老人守孝的3年中,也不贴春联。还有一种特有的表达怀念先人的方式,即贴“守孝联”。守孝联亦属春联的一种,是在家有丧事后连续3个春节时,使用的特殊颜色的纸写对联:有的地区是第一年用黄色纸,第二年用绿色纸,第三年用蓝色纸;有的地方是第一年有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用绿纸;也有第一年、第二年不贴对联,第三年贴用蓝色纸写成的对联。
守教联大都具有悼念和悲伤的意涵,表达着对逝者的无限怀念。如“白梅含孝意;玉雪动哀情”“守制尊古制;思亲不见亲”“守孝难回佳节礼;思亲免贺太平春”“梅花有意含珠泪;竹叶多情唱挽歌”等。
建房联。建房是每个家庭的重大事件,因此倍受人们关注。为表达喜悦心情,祈求工程顺利,人们会在建房过程中使用对联。一是安门联,二是上梁联。
顾名思义,安门联就是在修好基础后,需要安门时,在新房的门框上张贴的对联,联语均为吉语。如“户立兴隆地;门安吉庆时”“安门逢黄道;立户遇紫微”“良辰立户增百福;吉时安门纳千祥”“良辰立户家风振;吉日安门世泽长”“黄道安门添吉庆;紫微立户纳祯祥”等。
如果所建房屋间数为奇,上梁联一般都是贴在位于正中那间房的脊檩上。如果仅有两间,如碾房、磨房、仓房等,则贴在安门的那间房的脊檩上。在檩条正中间位置,贴一张八卦图,八卦的方位与自然方位一致。上梁联的上、下联均上头紧挨八卦,从中间向两侧贴。联语大都为“文王八卦安天下;周公六爻定太平”“梁架千载人丁旺;柱擎万年子孙兴”“栋起连云凌北斗;堂开爱日对南山”“周公监造千年茂;鲁班修盖万世昌”等。在八卦图下面,还要缀一红毛线绳穿辫起的5枚铜钱,以示吉祥富有。
乐棚联。在很多地区,流传着一种原生态民族民间器乐表演形式,所使用的乐器以唢呐为主,以笙、管、笛子以及定音鼓、大板、竹板、底鼓、云锣、手锣等打击乐器作为配器。主要用于民间婚丧礼仪活动,并逐渐形成特有风格。
在举行仪式前,雇主都要在院中搭建乐棚,并根据举办的不同仪式,张贴相应的对联。如婚庆喜事,乐棚的对联就会写上“宫商乐奏飞鹦鹉;金石谐鸣引凤凰”“琴瑟调之声细细;钟鼓乐也意融融”“金鸣早晓尊亲至;喜响方知贵客来”“雅韵妙宣鸿喜地;清音直彻大罗天”“迎宾客音同流水;待友亲曲胜阳春”等。如举行丧祭活动,乐棚上就会张贴上悲切的对联,“鼓乐声悲成哀曲;吹打锣鸣泪双垂”“箫声旋绕秦楼月;琴韵幽情楚岫云”“鼓乐声中传孝意;笙箫音里动哀情”“鼓点时同泪点落;乐声每共痛声悲”“忽听五声兴孝意;徐聆六律动哀情”等。
旱船联。旱船又叫“采莲船”,由渔船脱胎简化而成。据宋代《儒林公仪》和《宋史•乐志》记载:“五代时前蜀王衍曾作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为地衣,上置莲花,舞者乘船在地衣上转动。”“宋代仿其事,宫廷队舞女弟子队中有‘采莲队’,舞者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说明“采莲船”由唐宋宫廷采莲队舞演变而来。
跑旱船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地域分布很广。每逢春节或其他喜庆日子,人们就会把旱船装扎起来进行表演。既增添了热烈的节庆气氛,又带来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气韵。表演旱船一般三人一组,即两人驾舟乘坐,扮相多为婀娜多姿的妙龄女子;一人持桨划船,多为船夫艄公。表演者均穿软底彩鞋,步履轻盈,灵活自如,表现船儿行进时,翩翩起舞的优美动作,恰似在水中漂流,使人产生身置水乡的美好感受。
旱船前面两个柱上贴有对联,称为旱船联。联语通常为“牵来岸上住;宛在水中央”“清波平似镜;低屋小于舟”“佳人雅展凌波步;力士能行陆地舟”“如乘宝筏何须楫;虽有长风不挂帆”“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等。
这些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对联,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百姓的情感与希冀,也为异彩纷呈的楹联艺术百花园增添了一抹新绿,使之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