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余德智:关于词性对仗的探讨

余德智:关于词性对仗的探讨

2019-09-14 20:08:02余德智荆楚联坛 0条评论

对联,无对仗不成联。对仗是对联的基础要求。一般来说对仗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求:1,字数相等,2,平仄相谐,3,内容相关,4,节奏相应,5,词性相当6,结构相称。

但是对于词性及结构方面的对仗,现在有两种认知:

主流观点是讲究词性的精细对仗,比如现在常讲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方位词、数词、指示代词等等。在此基础上又讲究词的语法结构上的对仗,比如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讲究小类对仗工整。

例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为副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对联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构成对联的对称美。

再如: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此联中,“月斜”主谓,“风散”主谓;“诗梦瘦”主谓,“墨花香”主谓。合起来是个大的主谓宾结构。且  月-风—名对名,斜-散—动对动,诗-墨—名对名,梦-花—名对名,瘦-香—形对形。算得上标准的工对了。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代语法是西方的舶来品,是在用西方语法体系套在汉语之上的。而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现代语法是在对联的成型之后提出来的,且很多优秀对联并不严格按照现代语法体系。

例如:

清纪昀题笔棒楼联

地迥不遮千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

在这里形容词“阔”与动词“窥”相对。

 

再如:

清翁方纲题曲阜孔府联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者,皆从之游。

上联中的名词“天”与下联数词“一”相对。

 

还有

清邓廷祯题贡院明远楼联

楼起层霄,是明目达窗之地;

星辉文曲,看笔歌墨舞而来。

名词“地”与动词“来”相对。

这些对联如果完全按照现代语法来套用的话,都是有些不甚妥帖之处的,但却又别成对仗,谁又说其不然?

 

其实,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主要词类的活用,“词类活用”这种说法最早是由陈承泽于1922年在《国文法草创》提出来的,学术界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就是词类活用。词类的活用扩大了词语在语法表达层面的弹性空间。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名词活用作动词。“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长弹万古琴。”上联“墨”原是名词,联中作动词,意为“染墨、泼墨”。“墨”与下联“弹”动词对品。

(2)      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例:“追亡逐北”中“亡”为逃跑,这里只逃跑的军队。一般来说两个动词连用,则后一个动词活用为名词。“既来之,则安之。”中“来之”、“安之”是“使之来”“使之安”

(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于右任赠筱明联:“惠月朗虚室;清风怀故人。”“朗”原为形容词,联句中作动词,意为“照”,“朗”与下联“怀”动词对品。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意思为“使之变绿”

 

而针对这种矛盾,《联律通则》在2008年进行了一些补充修正。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符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把对联纳入了规范的语言学管理范畴中,当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还有一些各自的特点,需要大家在日常运用中继续探讨了。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如: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例如:“大街很西方,小巷很中国,建筑很西方,人们很中国。”(刘墉《漂泊的人生》)此句中“西方”“中国”是专有名词,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很具有西方/中国特色”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这种活用风险性较大,随着整个汉语体系的精密化,规范化,词类活用会有不少矛盾之处,不恰当的使用反而会成病句。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词性对仗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