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南阁上原有木制大匾,上题“九邊風靜”(据史国华老师和我说)。丰镇原小东门文昌阁上也有木制大匾,上题“文光射斗”(十几年前,我在呼市一稍麦馆吃早点,遇到一位80多岁的丰镇老乡,他讲给我的,这位老人在内蒙农机局工作)。
丰镇南阁门洞上的砖雕匾额正面是“肇丰”二字,有开启丰镇之意,亦可把南门称作肇丰门。门洞背面上的砖雕匾额是“豐川廳”三字,二匾额皆为隶书,题额人不详,背面的匾额文革时被毁,九十年代,内蒙文管所对南阁进行过一次不彻底的修缮,对残缺的匾额用水泥胡乱地填补了一下。
关于南阁的匾额不题“丰镇厅",却写“丰川厅",一直有人不解。我认为,清代是一个文字狱特别残酷的时代,文人们动辄因文字而罹祸,所以,有些文人在措词造句时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因文字而获罪。丰镇厅是丰川卫和镇宁所两个不同建治的行政机,合成一个新的县级行政区划。(清代在放垦的边疆地区设置的县级行政区划叫“厅”)。为什么不称“丰镇厅"而称“丰川厅”呢?我以为题匾人也是在回避文字獄狱。因为镇宁所的“镇宁”二字,是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mⅰn)宁的。我推断,有可能在道光年间一朝,丰镇厅有许多谨小慎微的文人,都不敢用“镇宁”这两个字。以上是我的拙见,为了探讨,希望有兴趣丰镇文史的同仁指正!
另外,我在江浙、两广一带,看一些寺庙古建,都有许多楹联为这些古建增加浓郁的文化气息。反观我们丰镇,拆毁的古建如文庙、武庙……在我印象中都没有楹联,未免令我们丰镇人为此汗颜。我建议我们有这方面兴趣的众友,不妨小试牛刀,为丰镇留存的古建,如牛王庙、大王庙也拟一些楹联,或许为当政者采纳。
下面是我今年暑期回丰镇,游大王庙,想起小时候大王庙前的几个汨汩冒水的泉眼,而胡绉的两副对联:
汲得泉水烹香茗
登临高阁迎画屏
泉水引来甘露雨
楼台飘过吉祥云
丰镇市政府即将修建一条明清古街(几年前邀我参加过一次论证会),意欲为丰镇人恢复一些记忆,假若这些即将建成的古建,需要一些楹联为这些古建生辉,有现成楹联可用,岂不亦让我们的笔墨为家乡进献绵薄之力吗!献丑了,不吝指教!
作者:马景秀,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散文见诸于省市级报刊,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