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的时候了,回想起自己高考的时候好像就在昨天。那时候总是觉得应试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的,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高考应该是这个社会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次考试了。不管怎么说,希望咱们的考生们都能有不错的发挥吧。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古代关于考试的一副对联。
在科举考试的时代,全国的考试一般分为三个流程,也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地点分别是全国各地考场、首都考场和故宫内部考场。全国各地考场,也就是乡试举行的地方,被称为试院。与前面我们提到过的书院不同,书院更侧重于求学致用,而试院则是读书人检验水平、表演技术、选拔晋升的地方,这在他们各自主题的对联作品上也有所体现。
梁章钜所著《楹联三话》一书中,曾经有一部分专门提到道光年间四川学政蔡振武的“四川全省试院对联”,其中有当时的成都府、重庆府、保宁府(阆中地区)、顺庆府(南充地区)、叙州府(宜宾地区)、夔州府(重庆奉节地区)、龙安府(江油、北川地区)、宁远府(西昌地区)、雅州府(雅安地区)、嘉定府(乐山地区)、潼川府(三台、遂宁、射洪等地区)、绥定府(达州地区)、眉州(眉山地区)、邛州(邛崃地区)、泸州(泸州地区)、忠州(重庆忠县地区)、酉阳州(重庆酉阳地区)共计17处试院对联。主题都是试院,但要写不同的17副,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要切合不同的地点来写了。接下来选取其中一副,我们来仔细看看。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最近高考,某群以“拟赠高考学子”为题组织对联写作活动,随即想到之前看过的这17副集中的试院对联。又因为当时看的时候那本《楹联三话》刚好有个错误,把“邛州”写作“邓州”,所以那会儿并没引起注意,还想着怎么到处都写了就没我的老家呢。后来越想越不对劲才发现原来字错了。
这副道光年间四川学政蔡振武所撰的邛州试院对联,是这样写的:
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有讲学名臣,尚留书院;
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
作为邛崃贫困山区土生土长的孩子,在知道这副对联是为古代邛州试院所撰之后,上联就很好理解了。邛崃和成都相距不远:开车的话以我南宝山车神的技术可能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跑个单边;而邛崃作为成都出发骑行川藏线的第一站,70多公里也就是自行车半天就能到的地方;现在两地之间还开通了动车,邛崃站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成都西站。这样看来,“地接蓉城”,真实不虚。
“前哲仰遗型”和下联的“此邦挺高节”都不用太理会,就是一般的客套话,放在对联中间起个缓冲作用。上联结尾的讲学名臣,指的是南宋理学大师魏了翁,书院则是指他的鹤山书院。
位于鹤林寺内的了翁祠,门口对联“身了鹤山,心存魏阙;祠留邛府,道重儒林。”还算落落大方。里面还有光绪年间四川学政高赓思的一副长联:“三千年经义重明,湖湘江浙丕振儒风,即此邦才重马扬,谁复词华艳西汉;四百里大贤踵起,濂洛关闽力肩道统,虽当日谤兴朱李,何禁俎豆续南轩。”
别的地方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邛崃的同学应该不陌生。在邛崃西郊的白鹤山鹤林寺,也就是邛崃人民日常烧香礼佛去的比较多的这个寺庙,里面有个了翁祠,供奉的正是魏了翁。老年人还会告诉后辈,拜拜魏了翁,以后读书会很牛逼。
魏了翁此人可能不如周张程朱那么声名显赫,但也算是南宋理学的殿堂级人物,和陆九渊、真德秀应该是一个级别的选手。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的鹤山书院建成,刚好当时邛州一批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没有一起学习的地方,魏了翁就把他们召集到鹤山书院,为他们授业解惑。这批学生,按照咱们今天的说法,上线率超过80%,吃瓜群众和他们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但是魏了翁似乎不以为意,觉得这玩意无非就是比谁记得多,到最后考取功名的,没啥意思。也许魏了翁最初创办书院就不是为了升学率,而是真正想传道授业,培养真正能够成为国家栋梁的人才。不过谁知道呢,反正不管怎样,鹤山书院这个品牌算是建立起来了。此后魏了翁宦迹所至的湖南靖州、四川泸州和江苏苏州,也都建立起了鹤山书院。时至今日,邛崃市第一中学校的大礼堂上,还挂着“鹤山讲堂”的招牌。
上联既然这样拉人用典,那么下联自然也不能示弱。其实邛崃虽然是偏远山区,但其实还是有些文化名人的,比如西汉才女卓文君、思想家严君平、唐末女驸马黄崇嘏、北宋政论家常安民等等,还有些著名人物也曾经到过邛崃,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邛崃发现了天然气,唐初袁天罡在邛崃修建了兴福寺,南宋陆游在邛崃也留下了好些诗篇。不过这些人这些事确实有些偏冷门,而且拿他们来组织内容似乎也不太好跟试院主题搭上。
怎么办呢?下联的选择是找了更加冷门的一个典故。
“帖传竹杖”应该是强行拿来跟“地接蓉城”相对的,下联用植物“竹”去和上联的植物“蓉”严格相对,但是这样的话其他地方就要调整一下顺序了。下联第一分句正常语序的表达应该是“《竹杖帖》传”——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如果你非要问,那我只能说:MAGIC。
《竹杖帖》即《邛竹杖帖》,是书圣王羲之草书作品《十七帖》中的一篇。《十七帖》并不是十七篇字帖,而是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至升平五年(361年)间,王羲之写给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29封简短的书信(网上有20篇的版本,有28篇的版本,索性把最多的这个29篇版本搬过来了)。“十七”是这些书信头一篇《郗司马帖》的前两个字。《邛竹杖帖》是这29封短信里第12封,全文如下: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简单翻译一下,这封信里王羲之告诉周抚,去年夏天收到了你从邛崃寄来的竹杖,全都收到了。我们这边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我把竹杖都分给了他们,让他们也知道你来自远方的心意。
和这篇书信一样,《十七帖》的其他篇目,也都短小精悍,平实温和,没有任何官方的言辞,也没有文采藻饰,全都是好朋友之间日常的询问和交谈。我不懂书法,这《十七帖》肯定有它在书法领域独树一帜的地方,但我说不上来。不过就内容而言,这些书信确实情真意切、平和感人。
周抚向王羲之寄去了来自邛崃的竹杖,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后来的四川学政蔡振武却抓住这点强行解释:邛崃这儿还有人才呢你周抚怎么不跟人寄点过去?这有些剑走偏锋的思路把下联组织起来,“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这对往昔事件的一笑,反映的是对当时当地人文蔚起的信心,和对选才机构的期许和婉诫:有人才就赶紧推举出来,可别藏着掖着!
应该说这副对联,从对联气脉的角度来说并不完美,连续的短句让行文显得有些零碎。但是整个对联抓住“蓉”-“竹”这一组对仗展开写就,凑的还是没什么痕迹。就切题而言,了翁+书院、邛竹+人才,都能抓住关键来组织语言和主题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好啦,关于这副对联,就说这么多吧。文章最后,附上三段内容:一是蔡振武写的全部17处试院的对联,你可以比较一下这些对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去切题的;二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原文,也就是29封短小的书信,你可以读一下试着体会东晋士人那种独特的情怀。三是某群组织写的送给家乡学子的高考考场对联,直接点前面颜色不一样的字就可以看了。
四川全省试院对联
蜀中试院,历任皆有楹帖。然率就省署一联分布各棚,无专指其地者。惟前学使周石芳前辈于重庆,俞苕琴前辈于叙州,有专联。酉阳试院落成,吾师吴梅梁少空亦撰十联。而全省未备,殊缺憾也。使者不揣固陋,于各棚校士之暇,采取志乘大略,参以管窥,缀成此编。非敢与前人争能,亦以见此邦山川人物各有所长,俾生斯地者闻风兴起也。駪征倥偬,琢句未工。弇鄙之讥,知所不免。汇而存之,冀留他年鸿爪云尔。道光丙午仲秋,督学使者浙西蔡振武记。
成都府试院
江汉钟灵,二千年天府廓名都,看大雅扶轮,渊云嗣响;
峨岷擢秀,廿四属人文循正轨,沼诸生鼓箧,邹鲁同风。
重庆府试院
诵左思蜀都赋,江汉炳灵,文物媲西京,郡合有茂才异等;
读王勃益州碑,賨渝变俗,儒风被东鲁,客休歌下里巴人。
保宁府试院
秦栈连云,看砥路同遵,剑阁尘清,不用青天歌蜀道;
巴山话雨,喜故人出守,玉堂墨妙,乞将粉本绘嘉陵。
时同年徐新斋太史出守巴西,提调试事,欣而题此。
顺庆府试院
史笔晋称良,何事阳秋尊魏统;
儒林宋有传,欲将剽锐化賨人。
叙州府试院
到此间三水通流,激浊扬清,试向岷江分上下;
念当日诸戎即叙,咏仁蹈德,至今僰道被文章。
夔州府试院
倒峡泻词源,孰障东川,惟有韩文凌八代;
乘槎来使节,每依南斗,莫吟杜句怅三秋。
龙安府试院
居廉让之间,莫教风俗移人,盛名难副;
综岁科而试,敢曰权衡在我,僻地无才。
宁远府试院
声教讫南天,滇海通波,玉斧画河嗤往代;
文章溯西汉,邛都按部,锦衣渝蜀艳当年。
雅州府试院
名迹问邛崃,为孝为忠,与尔辈沉吟出处;
边谣采黎雅,恒风恒雨,愿斯文感召和甘。
嘉定府试院
万壑秋云,看挹翠浮蓝,露冕风前迎九顶;
一江春水,愿纡青拖紫,霓裳天际会群仙。
潼川府试院
移孝即为忠,在昔扬言嘉学士;
读书先识字,莫将干禄笑平原。
绥定府试院
州升为府,增二邑于邻,旧治号通川,多士顾名,严辨夫闻也达也;
岁兼以科,阅三旬而毕,新知培艺圃,诸生勤业,慎戒乎暴之寒之。
眉州试院
千载诗书域,坐修竹林中,尽饶佳土;
四贤桑梓地,问斜川集后,谁嗣高文。
邛州试院
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有讲学名臣,尚留书院;
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
泸州试院
雁塔表鸿题,千佛蝉联,试数泾南文盛;
马山欣骥附,一时骖靳,行看冀北空群。
叙永厅属附试于此。
忠州试院
桃李种新阴,佳士如林,异日期为华国选;
梓桑怀谠节,前贤在望,诸生莫负大州名。
唐陆宣公,吾乡嘉兴人,以疏论裴延龄贬忠州别驾。
酉阳州试院
绝磴蹑天梯,鸟道穷幽,惜此地未来灵运驾;
名山留洞府,龙威探秘,问诸生谁是茂先缘。
四川全省二十四属,除松潘、理番两厅,资、绵、茂三州附成都考棚,叙永厅附泸州考棚,石砫厅附忠州考棚外,实按试者共十七棚。每棚皆系新撰楹帖,典切工雅,足以轶后空前。时余方辑《楹联三话》,与太守相晤于杭州,承以此册惠读。因思各直省拥绛帷持玉尺者不乏其人,使皆有好事之人,生花之笔,岂不蔚成巨观,大为此编生色乎!跂余望之。
《十七帖》
(一)郗司马帖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二)逸民帖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三)龙保帖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四)丝布帖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五)积雪凝寒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六)服食帖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七)知足下(至吴)帖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八)瞻近帖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九)天鼠膏帖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十)朱处仁帖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十一)七十帖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懃加颐(yi)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十二)邛竹杖帖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十三)蜀都帖
省足下别疏具,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十四)盐井帖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十五)远宦帖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十六)旦夕帖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十七)严君平帖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子云皆有后不?
(十八)胡毋帖
胡毋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十九)儿女帖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二十)谯周帖
云谯周有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廿一)汉时讲堂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廿二)诸从帖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
(廿三)成都帖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廿四)旃罽帖
得足下栴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廿五)药草帖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廿六)来禽帖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廿七)胡桃帖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廿八)清晏帖
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廿九)虞安吉帖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