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散文|快要过年,漫谈对联

散文|快要过年,漫谈对联

2017-01-23 22:24:36裴广宇老裴的语文课 0条评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诗,但世上只有汉民族有对联。(?)这首先是因为汉字汉语的特点。汉字字体方正,两两相对,视觉上就有建筑美,对称美。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爷爷就要给全村人家写对联。很多人根本不识字,但他们也能看出美来。红纸,黑字,两两相伴,看着就好看。汪曾祺汪老爷子小说《受戒》,写小和尚明子写字,村里人都觉得好看,字黑。简单的理由往往就是最强大的理由。

其次,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字单音,既便于单个字意思相对,也便于字和字组合相对。比如“去”对“来”很方便,come对go就对不上。比它更简单也更强大的理由是,每个字都分平仄,平仄错落相对,念起来很好听。

对联的受欢迎,还因为它符合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讲究阴阳之道,宇宙万物都可以分阴阳,阴阳既相对又共生。对联就体现这种哲学观念。上联与下联之间,可以意思或角度相反但一定会合成一个主题,即相反相成,这叫“反对“。也可以性质相近或从不同侧面写同一事物,互相关联,互相映衬,这叫“”正对“(但上下联不能意思雷同,那就犯了“合掌”的大忌)。还可以上下联(出句与对句)相承,不能分割,更不可颠倒,如同水之流下,叫“串对”或者“流水对”。

小测试:下列对联哪些是反对,哪些是正对,哪些是流水对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从襄阳下洛阳。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中国人心中,宇宙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对应、阴影、回响、共鸣。念一念《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除了好听,好看,你是不是觉得我们所处的宇宙和谐又精致、对称又错落?

一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要做到以下七点:

字数相等、文字相异、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要一样。(也有人故意违反这个规则,制造特殊效果。有个老段子,说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送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华民国万岁。“千古”对“万岁”,这没问题;可是“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中华民国”四个字呢?这副联的意图就是想说,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

文字相异:一联内部可以重字,但上联和下联间不能出现重字。比如:地理组老丁侃地理,语文组小赵品语文。 “地理”、“语文”两字重复出现没关系,在一联内部;“组”这个字上下联都有,这就不行。拟对联者常常故意在一联内部重复用字以造成回环效果。有一年我们邯郸一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去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老师出了个上联:博雅塔下人博雅。该学生对下句:立志楼前熊立志。因为有个物理老师就叫熊立志,理科实验部所在的教学楼就叫“立志楼”(其实是“励志楼”),而熊老师每天早晚又常常站在楼前检查纪律。这是个机智宝宝。严格说,这个下联并不工整,因为“人博雅”和“熊立志”词性不同,结构不同,“志”是仄声也不对。

词类相当:上下联的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要一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里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泛泛而言。古人其实规定的很详细,比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表颜色的词要对表颜色的词,数量词要对数量词,叠音词要对叠音词,连绵词要对连绵词等等。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想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同学说,这太受限制了。错。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高手常常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以展现高超的文字功夫。比如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其实“白日”跟“白”关系不大,可人家杜甫对上“青春”,即便是字面上有表颜色的也要给对工整。还举杜甫的栗子,“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同学说,这“寻常”和“七十”词性并不一致啊。一个形容词,一个数量词。实际上,寻、常,皆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杜甫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词的两个词性,玩得很高。

结构相应: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组结构要一致或相近。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述补对述补。

节奏相同:比如“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   、“飒飒/寒霜/惊/戍旅,漫漫/朔雪/冷/渔翁” 、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试着给上面的九组对联划一划节奏,体会一下。

平仄相谐:古音有平、上(读三声)、去、入四声。入声短促,在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还保留在方言之中。大致来说,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四声。上声和去声合称仄声。什么叫平仄相谐呢?就是上下联相应位置要平仄相对。以七字句为例,上联如果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就该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上联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该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是五字句,那就把七字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截去即可。   连起来念一下,是不是很好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律诗,即便不知道它的意思也往往觉得好,一首现代诗,如果我们看不懂,我们就会轻率地把它看成狗屎的原因。

又有宝宝问,每个位置上的平仄都规定的这么死吗?也不是。我们有句不是十分准确的顺口溜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以七言句子为例,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放宽,但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一定要相对。比这个更重要的,同学们一定要牢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声。根据这条铁律,大家就会判断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了。考试时,如果让你对对联,其他位置的平仄可以不管,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讲究。

会判断上下联,那贴春联时该怎么贴呢?以面对门为例,古人一般把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因为古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向左。如果你依古例,那么切记,横批也要从右向左读才对。常见的错误是,右边上联左边下联,但横批从左向右读。如果你按现代阅读习惯,上联贴左边,下联贴右边,也可以。同样要切记,横批也要保持一致,从左向右读。

横批常见四个字,也可以三个字甚至两个字。横批是对上下联意思的统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横批不要重复上下联的内容,最好也不要跟上下联重字。

最后,意义相关,这条必不可少。有时候,形式上完全对仗,但就是意思毫无联系,这也称不上合格的对联。有很多人为了对上所谓的“绝对”,常常绞尽脑汁硬凑,结果是虽然形式上对上了,但意思毫无关联,这也没什么意义。

比如:烟锁池塘柳

这个上联嵌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难度非常大。有次去吃饭,有人在酒桌上对了个下句,“板城烧锅酒”,为此洋洋得意。“板城烧锅酒”也暗嵌了金木水火土,但上联已经有了,下联再来就雷同了,此其一;最关键是,对的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古人有时候故意把上下联逐字对仗工稳,词性、平仄相对但意思乍一看并不相干,而且离得越远越好,但通过别解又另有一番趣味。这叫“无情对”,看似无情实有情,是一种高级文字游戏。比如明代《古今谭概》中相传李东阳所撰的“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逐字对仗,非常工稳,在特殊语境又有一种幽默机智。再如“九鼎关山千秋史,一壶开水两毛钱”,一个字一个字看,字字相对,但整个意思果然不相干,而且出句大雅,对句大俗,雅俗反差造成幽默效果。同样手法的,比如“清风入殿三击鼓,明日出门九点钟”。民国时北大招生,出上联“孙行者”,有考生对“胡适之”。“孙”对“胡”,猢狲嘛,谐音相对。“行”与“适”对,“适”在古文中也有动词“到”的意思,“者”和“之”都是助词。对仗工稳又有趣。类似的还有“陶然亭”对“张之洞”。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散文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