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的闽西客家人,虽多居山区,地瘠民贫,但客家普通百姓甚至作田农夫也对楹联十分喜爱和重视。他们不仅过年喜庆、嫁娶寿诞、筑屋乔迁要作楹联,而且从祖屋祠堂、民居住宅到店面粮仓、厕所畜舍都要贴挂对子。到了过年,处处要贴春联,写得多了,就在大门庭院内或自家厅堂内,边写对联边铺于地上凉干墨汁,叫做“晒春联”。
晒春联也有讲究,两人平稳各牵对联红纸的一端,又平稳地置放在离书写春联者稍远的地面。讲究平稳,一是防止墨汁乱流而破坏联字的笔画结构与联面的整洁;二是偶意四季平安。所以必须平稳放置。另外,还必须上下联与横批放置妥当,以免文化低者贴联时上下联贴错位。因此,晒春联时,书写春联人或自已边写也边双手自牵直放置地上凉晒,或指挥牵对联者按上下联顺序放置凉晒。
虽然,客家普通百姓爱写许多对联春联,但因受教育程度不同和世俗心理的影响,所作对联不如文人名士来得高雅或有创意。
然而,最能体现客家百姓俗对之妙趣的是春联,因为客家人对楹联的重视莫过于过年贴对联,因而过年时五花八门内容的春联都会出现。过去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们寄希望多子多福。子女多了,吃穿都困难,对联的内容免不了表露出艰难困苦心态。据说旧时闽西连城有位生穷汉,识不了几个字,过年时又没钱,连对联都买不起,只好自己写了副对联贴于家门:“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却无横批。知情人一看,就知道他家缺衣(一)少食(十)。这少得可怜的对联,也就没有刻意去凉晒了。如今人们生活好了,书写的春联多了,晒春联就成了一件高兴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