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史话从刘韫良联语窥贵州清末对联文化氛围

从刘韫良联语窥贵州清末对联文化氛围

2018-03-21 19:28:16唐一笑黔人文艺 0条评论

贵州一代楹联大家刘韫良留给后世过多待解的谜团,尤其他的身世,迄今尚扑朔迷离。笔者多年前便开始关注刘韫良,从多个角度欲向其靠近,聆听他真实的声音。最近重读《壶隐斋联语类编》,从另一个侧面走进刘韫良。


众所周知,对联在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童年,宋元两朝应是对联的酝酿期,“对联天子”朱元璋一声令下,对联脱胎换骨从少年进入成年,从此席卷大江南北。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远离文化发达的中原、燕赵、齐鲁和江南,毗邻的巴蜀、楚湘两种邻家文化能够影响多少,也是一个抽象的调查考卷。可别忘了,贵州本汉人移民大省,当年江南的花灯戏能够在贵州扎根,相信文化中下里巴人的对联自然也能够在贵州大地生根发芽。从刘韫良联语里,我们不禁感叹,贵州的对联文化及其文化氛围其实非但不弱而且浓醇,宛若国酒茅台一样的正宗地道。


诚然,刘韫良为数不少的关于贵州名胜古迹的联作,不足以说明贵州清末对联文化的整体情况,苛刻的一个层面,表明其人嗜好对联,喜欢创作而已。但从《壶隐斋联语类编》卷七开始,便可以看见贵州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了。


该联著中洋洋可观的题咏、酬赠类对联,有刘韫良主动撰书后赠与他人的,有他人找上门来索取的,也有刘韫良闲暇之余写给自己的。关键在第二种现象。身份有农、工、商、宦、儒、僧、道,对象有家人、亲戚、朋友、师长、门生、晚辈等。其中有慕其名请第三者来索句的,所谓臭味相投者,刘韫良敬之;而附庸风雅者,刘韫良似乎又驳不下面子。有时更借题发挥,把人修理一番。如165页《题赠香昙居士》:“佛法本空空,辟佛固非,佞佛尤非,佛心即在人心,劝尔何须将佛佞;仙传原了了,修仙甚易,登仙更易,仙品迥殊凡品,看侬还可把仙登。”。自注曰:“居士重释勤道,作此讽之”。假若居士没文化品位,简直在遭“刘太史”揶揄;假若居士品出其中味道,也只能当众尴尬,哑巴吃黄连罢了。


刘韫良幼年曾经与朋友饮酒吟唱于某花园,获得主人青睐。后来,该园主出外任官便一直没有返回,却致函刘韫良撰联,刘题曰:“诗酒有余欢,更歌征桃叶,笛倚梅花,忆阿侬前身飞到;亭台无俗韵,奈蝶梦寻春,莺声唤晓,问主人何日归来?”(P142)


张铁舟在陈氏教席,刘韫良代笔题陈氏黹经草堂:“最富让山家,绝爱他金摘枇杷、珠炊薏苡;能文夸稚子,还学我诗吟芍药、字肄芭蕉。”(P151)


了尘系贵州晚清著名高僧,擅诗文,与刘韫良友善,多种佛法活动由刘撰联。如P168《题义粥所》、P174《了尘上人击幽明钟法坛》、P181《代了尘上人题戒堂》、P183《了尘禅友焚指祈雨代题经坛》、P186《题了尘禅友代黔消灾全诵藏经经法坛》、P230《代了尘上人挽蒋提军宗汉》等等。了尘乃一代儒僧,刘韫良亦一时名流,二人出面与配合,一则影响非凡,二则相得益彰。挽贵州提督蒋宗汉的对联,系107言(214字)长联,上联追溯蒋的勋业及气慨,下联悼之动情,联语虽长却字字珠玑,容情义于其间而不落俗套,可谓鸿篇巨制,杰构佳作,为人称颂。


晚清,慈禧太后寿典曾轰动全世界,作为清廷知名的贫困大省贵州,也不遗余力的大肆渲染。贵阳乃贵州首府,具有一定表率功效,尤引人瞩目。光绪20年慈禧60大寿,据相关文献记载,早在前两年,便有臣子开始着手营造了。贵阳高调举行庆典,省府县三级联袂打造,把一个不大不小的贵阳打扮得红红火火,一派缤纷景象。对联作为一种喜庆的载体,这时候自然要表现个淋漓尽致。据不完全统计,刘韫良共创作127副寿联,运用于贵阳城内外不同地方。联语字数长短不等,创作手法不拘一格。一个显著特征,多为鹤顶格。10年后慈禧的70大寿,贵阳仍举行大型庆典,惜风光不再,明显逊色许多。这次刘韫良撰联9副,用于重大场所而已,未及10年前遍布大街小巷。数年后,光绪帝与西太后先后崩猝,贵阳筑起孝坛、经坛等隆重悼念,刘韫良受命再撰联25副。围绕慈禧的这三桩盛典,刘韫良可谓全盘负责题撰联语,占尽风流。可想而知,假若没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和基础,地方大小官员即使有心借助对联烘托,也难以如此大张旗鼓。同时折射出慈禧的淫威所至。


无论寿诞、婚嫁庆贺,还是哀挽、题赠之类,《壶隐斋联语类编》均令人目不暇给。不一一列举。


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封建时代,女性无论生活还是行动均受过多限制,识字多为奢侈。据统计,解放前贵州女性受教育的比例不足10%;历史上贵州女性能文工诗的屈指可数。两项比例均明显低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但从刘韫良联语里,不难感觉到清末贵阳“才女”不居少数。“女史”本官名,以后成为对知识女子的一种称呼。刘韫良笔下,有直接称呼为“女史”的“玉云女史”(P167);擅长诗文者,有P211提及的“杨宜人”;P218挽王氏女郎称“女郎工诗善画,才胜乃兄”;P219挽郎玉娟女郎亦说“善文词,工书画,兼善音律”;P221挽王宜人时道“宜人色美,工诗”;挽梅氏女郎引出一段伤感往事:“女郎美而慧,工诗。余回里续娶,有媒作合,将下玉镜台矣,讵为乃兄所阻,女郎旋以抑郁亡。其绝命词和余原韵云:‘梅仙纵许称佳偶,红叶何从寄玉郎’。与余议婚时,有‘让尔梅仙清更雅,天留佳偶待刘郎’之句也。”;P225代笔挽韩氏女郎道“女郎善画”;P230《代内子挽其业师金贞女》注曰:贞女“学富而文优……著有诗文集……”;P236挽陆氏女郎称“女郎工词翰”。如此之众,客观说明贵阳为全省都会,人文荟萃,涌现的女诗人也较其他地区为多,一个侧面验证了众所周知的以许秀贞为代表的“许家姑姪”,不过其中佼佼者而已。


明、清读书人以四书为时文,科考涉及作诗,以声韵作为启蒙,所谓的“对对子”势在必行。贵州在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状元)、一探花”的骄人成绩,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令中原瞩目。许多人对对联情有独钟,且有一定建树。众所熟知的周渔璜、莫友芝、陈文政、司炳煃等均为其中杰出者。


对联文化需要氛围,也就是一定的群体,假如仅仅个别现象,无非鹤立鸡群。从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联在贵州的影响力与群众性:上至宦游入黔的封疆大吏(著名的如汪炳璈、李经羲等)。今天,我们游览甲秀楼景区,即可欣赏到汪炳璈的一副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本土楹联家,有李元国、莫庭芝、陈文政、陈矩、司炳煃、任志清等,其中,陈文政所题贵阳图云关道旁亭和通济桥溪山一曲亭,两副楹联百余年来为世人所传诵,联语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获得国内专家一致好评,成为国内名胜名佳联。


    如果说向义的《贵山联语》注重于省内山川联语的搜集,以联记人;那么,刘韫良的《壶隐斋联语类编》就如实记录下当时贵州尤其贵阳楹联文化的民俗风貌和社会形态,为我们找到一条引以为豪的“贵州楹联文化”的线索。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联语贵州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