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到方留聚先生一副题咏松树的对联,品赏之间,颇受启发。
幽色出凡尘,雪作裳,霜拂袂,独处断崖怀劲骨;
朔风呼旧雨,梅为友,竹是邻,疏横野陌起涛声。
佳联是好诗,意境是其核心。此联称佳,首先是意境深远。立意,是一件艺术品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此联仅在立意上,即可看出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境界和儒家“君子”形象的审美情趣。上联已写出了“松“超凡脱俗的个体品性,下联又深入开挖“松“的群体特征及其”起涛声“的效果。这犹如写一个人,上联写“修身立命”下联写“处世作为”,从而凭借“松”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与其说是构思巧妙,不如说是审美高深。
上联中写“松”的个体品性,手法虚实结合,先虚后实。起句摘引唐李群玉诗句“幽色出凡尘”,为作品增容。拟人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让人们对“松”不以色彩张扬的外色(“幽色”)和不同凡俗的内质(“出凡尘”)有整体欣赏。这一整体的虚笔描写之后,又接着运用暗喻进行实笔描写。“雪作裳““霜拂袂“描写其肖像;“独处““断崖“烘托其精神品格之“劲骨”。 这里对“松“的枝、叶的描写,值得特别玩味:不说出这些本体,直接写喻体“裳”“袂”,这种暗喻的艺术效果,形象、生动、鲜明,增添了作品的趣味。
下联在构思上的横向拓展,是一个值得感叹的创新:第一是创作灵感的闪现。下联以环境描写的客体与上联描写的“松“这一主体,正好形成舒张的两翼。第二是意义上的递进。这一递进,使被吟咏之物的性格更为完整和深透,从而出类拔萃于同题作品。第三是活用”岁寒三友“典故。”朔风呼旧雨“,似乎可以多解:”在朔风中呼唤故友“或”凭借朔风呼喊故友“或”朔风在呼叫故友“。无论哪一种理解,都不仅不妨碍、反而彰显了”松“与”旧雨“”梅’和“竹”的共同秉性,那就是傲寒、坚强、从容。结尾句的“疏横”,当是典用北宋诗人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诗写的是梅,方联借来与“三友”共享,颇为得当。“松”与“友”“邻” “疏横”于旷野小路,一起在“朔风“中”起涛声“,这该是多么壮观的画面和雄浑的旋律啊!至此,这幅凭借对联作的画完成了,而比画面更深广的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至此,作者艺术创作的目的也达到了,他通过对”松“的吟咏构筑起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这副对联的对仗技巧较高,为主题的表现提供了技巧的保证。一是上下联舒张两翼,形成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美。二是同类或者邻类词相对。例如“幽色”“朔风、”“凡尘”“旧雨”、“断崖、”“野陌”,都增强了作品文学性和趣味性。三是互对中有自对。”雪作裳,霜拂袂“”梅为友,竹是邻“,不仅充分展示了楹联艺术的特点,而且为状物写景起到了特别的效果。与此同时,用词的精准尤其是动词推敲的精准(除“怀”略显轻率之外),使作品中的意象群鲜活、灵动,强化了词语的张力,增强了全联表现的力度,也是此联的赏点之一。
这副对联,如同作者所吟咏之“松“,具有独到的思想性和独立的艺术个性,不仅是楹联同题作的佼佼者,就是与同题的诗词相比,也自有其艺术上的许多优胜。
在赏读方留聚先生这副对联的过程中,我感悟到,作为一种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通俗的文学体式,楹联同样可以写出思想性、艺术性兼美的作品,达到与诗词一样的审美高度。但要写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就得要在构思立意、某局布篇、遣词造句、修辞特别是对仗手法上下功夫。而作者,也需要练就精神思想、人文情怀、审美观照、语言文字、艺术表现等多方面的修养。
楹联非小道,艺术见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