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海燕老师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她的爱好特别广泛。学习诗、联虽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她的作品总是那么光鲜、靓丽,如灵秀、水嫩的奇葩,惊艳无比。她的摄影,美得能让作品开口说话,她的旗袍秀、古筝和主持风格更是让人觉得如同花丛中的蝴蝶,百合中的蓓蕾,格外夺目……
此次易海燕老师的出句联:“白雪绵绵,寒风霁日梅腮冷;”就是一个精典的范例。首先讲首句:白雪绵绵,是通感词组的立体架构,她巧妙地契合了通感的妙用,一词多意地、立体地展现了多重意境。①、视觉绵绵,可以体现其雪域广袤,态势连绵不绝,叠叠重重。②、感觉绵绵,可以体现人踩上去软绵绵、身心轻飘飘的感觉。③、触觉绵绵,当人去抚摸的时候,有粉茸茸、柔软软的感觉。
而“白雪皑皑”则只能展现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单层意思。“白雪茫茫”也只能形容一眼望不到边际这一单层意思。再比如“白雪纷纷”、“白雪飘飘”“白雪茸茸”等这些词组都只能表达单方面一层意思。但“白雪绵绵”则可体现“视觉”“感觉”“触觉”等多层意思。可见易海燕老师在文字上利用“通感”这根杠杆是用了心的,其表述力也是煞费苦心、并非一般之功力的。
其次讲尾句:“寒风霁日梅腮冷;”根据时令,已经进入二十四季气中的大寒,四九天气,寒风凛冽,大雪停止,天气放晴,梅花和梅骨朵儿都是冰冷冰冷的。此处作者用脸腮之“腮”字,将整联彻底地拟人化了,冷冰冰的东西,赋于了人的情感后,体现得人情味更丰富,也更显后语与前联镶嵌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整个雪后天晴、白雪绵绵中,一株株红梅傲然挺立,斗雪开放,这是何等美的画面啊!
诚然,写景的联,就必须强调画面美,这与她的摄影技巧也是有关的,取什么样的景,决定于她的镜头、视角、光圈、等等,比如拍人像,首先就要知道眼神是焦点,其次再是光线运用和活用焦段。
由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新潮的作者们不再以单纯的视角去解析一件件事物,而是横向、多领域地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字或文章、诗对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使平面的画上升到三D的立体影象。直达4g、5g、6g……
其实,通感的词汇在历史的长河进化中由来已久,只是因为有的老师由于长期的固向思维,导致很难理解,很难溶通罢了。比如说“秀色可餐”,秀色是“视觉”,而“可餐”是吃,或许有的老师会说“视觉”只能看,怎么能吃呢?又比如说“吃得香”,吃本来是嚼、咬,而香是嗅觉,如果根据某些老师的理解,吃只能体现甜。如果这么说,那“吃得香”这词就只能“入地狱”了。又比如“睡得香”、“睡得甜”,那有的老师或许要说睡与香(嗅觉),睡与甜(味觉)又有什么关连呢?又比如小俩口感情“甜蜜蜜”,或许有的老师会问,感情这词是个虚幻的东西,能放糖加蜜吗?试想,我们修饰一个词的时候,根据其自然规律,艺术地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巧妙地化用,是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再比如“秀色可餐”“吃得香”“睡得甜”“花香入耳”“鸟语甜心”“美美地饱餐一顿”。这些不都是早就深入民间了的通感用语吗?硬要去挑毛病,那还有什么文学艺术呢?如果硬梆梆地固步自封,一尘不变,那么我们固守的那片文学原始森林肯定会荒芜,会瘫塌。迟早也是会被历史的车轮淘汰的!
我们的群主杨旭先生也曾在通感的指导文章中作过指导:“诗自能言,画可生香,耳可视物,目能触味,舌可听音。”可见通感的笔法,可以无限地丰富和扩张我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试想,如果没有现代通感智慧,没有现代科技的“千里眼”、“顺风耳”,凭你的视觉和听觉,你能看到千万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跟你通话、聊天吗?须知美丽的视频都是千千万万个在各领域的通感者,细心研制岀来的哟?社会在进步,人更需要进步,要让进步的人带动社会!通感就是带动人类进步的车轮啊!
李林森,男,湖南岳阳人,网名钝斧,2013年涉足楹联领域,有部份作品发表于《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对联天地》、《联斋》、《诗联家》、《中华楹联网•微刊》、《湖南日报》、《岳阳日报》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岳阳市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