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技巧“通感”的表达与碰撞

“通感”的表达与碰撞

2020-02-21 23:47:14李林森联斋 0条评论

众所周知,通感是文学创作中的调味品,他能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巧妙地利用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参杂挪移和转换,将其中的任何一种或数种感知在不知不觉中转换和拓展,从而使我们的词汇更丰富,质感更丰腴,联题更丰润,创意更丰饶,意境更丰满。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粗象再到内在,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理论上讲,颜色、物象是通过视觉形成的,声音是通过听觉形成的,而香、臭、腥、异味是通过鼻腔的嗅觉形成的,甜、酸、苦、辣、鲜则是通过味觉形成的,除此之外,有的则是通过触觉形成的,由于人类经常通过这些已经固有的习惯和经验,往往可以彼此串通交流其眼、耳、鼻、舌等各个领域,于是也就形成了心领神会的通感。

由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人们不再以单纯的视角去解析一件事物,而是横向、多领域地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字或文章、诗对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单个的汉字,是一个个符号,如何将单个的符号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词汇,使之立体、传神,灵动、隽秀。并赋于他的意境和生命力,使之形成美妙的、独具色、香、味、形、意的文字诱惑力,刚健猛烈的爆发力,时间、空间的冲击力,思维和色调的应变力,深度、宽度、厚度和广度的拓展力以至温度、湿度和热度的伸张力。



如何捕捉和制造通感的词汇,笔者以粗浅的体会与各位老师作一探讨:如“方方的脸蛋”,脸蛋本是圆的,但为了区别国字脸,故而用方方的(方/圆逆向思维)而作通感比对。又如“苦苦的追求”。大凡苦苦追求的都是求之若渴的“甜甜蜜蜜”之事或人。而人家偏偏要用“苦苦的追求”来作反向敍述,使之形容得更恰切。再比如“美美地饱餐一顿”,(混杂思维)“美美”是视觉形象,而“饱餐”是味觉形象。又比如“甜甜的微笑”,甜甜是味觉形象,而微笑又是视觉形象。尽管这些视觉和味觉不搭边地搅混在一起,但人们都能乐于接受和喜爱。

笔者曾给一朋友(特色小餐馆)题过一副联:“炭火烤羊排,外香内嫩;泥鳅炖豆腐,味美汤鲜”。炭火/泥鳅(视角),外香(嗅觉),内嫩(味觉),美(视觉),鲜(味觉)。一副勾引食客垂涎欲滴的对联,自是给他的宝店加分不少的。还有一家快餐店:“金瓜玉果甜甜味;红鲤绿葱喷喷香。”视觉、味觉、嗅觉互相交织成美妙的厨房交响乐,将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视觉、味觉、嗅觉鼓捣,硬是将此店调理得红红火火。

此次云南龙陵的房家维老师在征联中,也给我们作了一个精辟的注解。请看其“掩卷慢闻瓜果笑;开窗静看稻花香。”其一掩一开,一闻一看,一花一果,一笑一香,竟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洒脱,轻轻地、不知不觉地将“掩卷慢闻”(嗅觉),转换成“瓜果笑”(视觉),下联“开窗静看”(视觉),又是巧巧地、不知不觉地绕回了“稻花香”(嗅觉)。房家维老师其娴熟的笔锋,绚烂的词汇,通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副不可多得的立体画卷。

再看看陕西宝鸡吴岱宝老师的联作:“五官通畅,交融时鸟语甜心,花香入耳;二比和谐,联结处清歌绿野,丽句成春。”吴岱宝老师用“五官通畅,”“二比和谐,”作起句,开门见山地将通感之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直观、形象、综合地用五官作了总结,下联用对联的上下比之平仄协调、音韵和谐作了囊括。又用鸟语甜心(味觉),花香(嗅觉),入耳(听觉)。下比用清歌(声觉),绿野(视觉)。丽句(声觉)成春(形容词)。镶嵌得音韵铿锵、满目玲珑,晶莹剔透。

山东临清施华石老师的联作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他以画家的墨法、诗人的笔锋,将其联作刻画得淋漓尽致:“月色轻柔直露笑;梅香清淡暗含羞。”施老师以拟人的手法赋于月色以鲜活的生命,又以轻柔的姿态而将其内心的世界以笑脸而传递出来。并渗以梅花的冷艳、清高且美妙地用“暗含羞”衬托出来。

其实通感之名词,在历史长河的进化中早已有之,我们只是因为长期的定向思维而熟视无睹,习惯罢了。

杨旭先生在关于“通感”的指导文章中给我们作了一个精辟的刻画:“诗自能言,画可生香,耳可视物,目能触味,舌可听音。”虽说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其真谛可谓惊世骇俗。可见通感的笔法,可以无限地丰富和扩张我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从而气象万千。

李林森,男,湖南岳阳人,笔名钝斧,春燕,2013年涉足诗、联领域,有部份作品发表于《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对联天地》、《联斋》、《中华楹联网.微信公众号》、《湖南日报》和《岳阳日报》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荣获联斋2019年十佳作者。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通感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