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峰老先生95岁留影(2018年)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北宫丰硕苑小区一幢简陋的单元楼内,书报杂志堆积成山。在书山报海中,97岁的赵云峰老人埋首在一张长约80厘米见方的小餐桌上辛勤地工作着。他像小学生一样按时作息,按时“上课”,刻苦学习。
▲认真工作的赵老
▲浏览网页的赵老
赵老每天六点起床,背诵古诗、古文、对联,读世界语,上网浏览新闻。
完成了早课,吃完早饭,稍微休息一会,赵老便开始上正课。他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每天要求自己完成规定的课程。刚刚结束了国务院文史馆国学中心《中华传统美德100句》征求意见稿的审定工作,又开始校对余德泉先生的《中华对联通论》。工作45分钟,铃声就会响起,赵老下课休息15分钟,待上课铃响起,他继续上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他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每做完一件事,他都要在自己自制的考勤表格上划“正”字记录。他的表格打得整整齐齐,记得密密麻麻,日子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走过来。
▲自制的考勤表
因每月给赵老送《对联》杂志的缘故,我经常见到赵老。一年四季,赵老有不同的工作,手头的活一个接一个,他总是忙忙碌碌、乐乐呵呵。
▲赵老先生与本刊主编傅海青
才华横溢的赵老
在当今诗联界,赵云峰可谓鼎鼎大名。他的名字和事迹,分别被载入《中国对联大辞典·联坛人物》《中国对联宝典》《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等等。1994年他就荣获“中国联坛十老”称号。他的诗作联作广为流传。
▲1994年,山西省的赵云峰(左)、张养浩(右)荣获联坛“十老”称号、郭华荣(中)荣获联坛“十杰”称号。
《咏曹雪芹(叠韵十首)》大江南北广为传诵,被誉为诗中精品。
赵老的对联作品更多,如题京华老字号“瑞蚨祥”联:
绸可云罗,布堪火浣;
瑞臻百福,蚨集千祥。
题太原孙中山演讲旧址联:
一代先驱,劝业楼头曾寄慨;
千秋伟业,文瀛湖畔竞怀公。
恭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山西分院成立:
书画同源,不独寿人兼寿世;
诗联一体,诚堪怡性亦怡情。
题赠佛教圣地五台山菩萨顶:
五蕴皆空,大乘佛陀真智慧;
一尘不染,无私心地自清凉。
在太原的各大园林,均有赵老的联作悬挂。如迎泽公园藏经楼联:
上下五千年,旷古文章钟此地;
纵横八万里,寰瀛风物萃斯楼。
文瀛公园澄波亭联:
风定方知林月静;
心闲始觉镜湖平。
龙潭公园桥亭联:
曲榭烟笼,薄袭霓裳披岭树;
长桥雾锁,半拖玉带入龙潭。
晋祠公园南大厅联:
到此万虑皆空,明月清风俱我友;
居然一尘不染,青莲红藕与鸥盟。
三曲桥联:
曲尺丈清流,小桥三曲;
弯弓横碧落,新月一弯。
湖南攸县石涛寺联:
石画犹新悬洣水;
涛声依旧彻湘江。
文学巨匠茅盾(名沈雁冰)曾写信盛赞:
云峰先生,大作诗词,均极隽永清新,甚佩,甚佩。
茅盾先生去世后,赵老寄去嵌名挽联:
雁字横空正待长空挥大笔,那堪腊尽春回文星遽陨,千古大名存子夜;
冰轮碾地允教匝地吻清辉,最感神交心契华翰遥临,一泓清水沁诗脾。
▲2011年,获山西省乔应甲楹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赵云峰,原名文龙,以字行,号惜阴、恒斋、隐芝、逸蓬、醉云、子由、零级生、联海泛舟馆主等。
1924年7月3日(农历甲子六月初二日)生于山西省盂县秀水镇北关下河。出身书香世家,祖父赵敦彝先生系前清秀才,诗词书画,无不精粹。伯父继久,父亲俊三,均雅好诗文,兼善理财。虽非富豪,亦颇殷实,故有“出县城北门第一家”之美誉。
赵老幼即聪颖,三岁就开始认字块,过目不忘,极受父辈钟爱。先时授以《三字经》、继则授以《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五岁时能倒背《三字经》,整日陶醉在音韵和谐的童蒙经典中,摇头晃脑背书之余,抑或惦记着秋日午后墙角的蛐蛐儿,就这样在背书、玩耍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对联从那时起就伴随了赵老的生活。少年时入县城第一高等学校,与当代著名国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先生曾在同校读书。“七·七”事变后,鉴于国难当头,中原板荡,必须励志深造,方能为复国贡献力量。旋即受业于名师赵甸侯夫子和赵运南先生门下(薄老一波与已故山西省博物馆高寿田馆长,事变前曾都是运南先生的学生)。
1956年
32岁的赵老
1981年
58岁的赵老
少年时期,云峰先生就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及对联等韵文的格律要领。以“未得三餐饱,何曾一枕安!”“金瓯何日补?惆怅独登楼!”等忧国忧民的诗句名噪一时,被誉为爱国少年才子。1940时年16岁的云峰先生随伯父到呼和浩特市,即兴写下《登归绥望月楼》,全诗如下:
不有来宾雁,
谁知是暮秋。
遥瞻山骨瘦,
俯瞰水痕收。
叶落怜风荡,
枝残惜火流。
金瓯何日补,
惆怅独登楼!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的时候,《呼和浩特晚报》又重新发表了这首诗,同时还登了内蒙古文艺专家侯广峰先生的和诗。1988年赵老到阔别四十年的内蒙古文史馆参加中央及华北五省区市的文史馆会议时,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赏。
解放前,他曾考入过当时的国立山西大学,并参加过考试院举行的民国37年度全国高等检定考试,同时还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文官考试。因全国已解放,此事遂寝。
解放后,云峰先生连续两次参加了山西省教师进修学院和北京函授学院的学习,均毕业。
五十年代初期,云峰先生的好友赵宗复担任了山西大学的副校长,曾邀他到山大讲学,他为了避免人们说是凭门子面子到高等学校任课的嫌话,才婉言谢绝。朋友们都为失掉这个机会感到惋惜,而他反觉坦然、无悔。
▲2004年,赵老在山西省图书馆演讲。
云峰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历任中小学教师,教导主任,灵石县国民学校校长,前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室秘书。山西省世界语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还应聘为太原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讲《诗词对联学》等。
云峰先生先后任山西省文史馆馆员(1985年应聘,为山西首批文史馆馆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西日报《对联》杂志社终审兼常务副主编,还是山西省世界语协会会长、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省孔子学术研究会首届常务理事、太原市园林古建彩绘学学会会员,并曾担任过山西诗词学会和孔子国际大学筹委会等两会的发起人,以及省市各个报刊楹联顾问,多地征联评委会的评委和主任评委等。
▲2016年,赵老与国学馆止于谦家塾小朋友们欢度六一。
数十年来,赵老的诗词联语著述颇多。主要有:《隐芝轩漫钞》《松涛集》《世界语自学入门》《惜阴轩联话》《恒斋日志》《醉云楼日志》《艺苑琐闻》《新四书》《近二百年日食表》《三千年历》《太原市园林名胜楹联》《云峰联稿》《惜阴轩词稿》《隐芝轩诗稿》等。
此外,他还应几家出版社和作者的诚聘,分别给几部书稿担任了终审,并为多部书写了序文。书目有:《联苑撷英》《关帝庙对联集》《仇犹诗选》《实用对联钢笔字贴》《中国民间对联故事大观》《中国实用对联全书》等多种。
1984年,赵老参与创办《对联》杂志和中国楹联学会。
1984年以来,赵老除协同郭华荣先生在山西日报社创办并主编全国性的《对联》杂志外,还与郭华荣、常江等许多楹联专家在北京筹划组建中国楹联学会,他也被聘为理事。说起当年旧事,虽然许多细节都已忘却,但激情依然埋在心中。
▲1984年8月4日,《对联》杂志创刊策划会在太原召开,参加者左起(前排)郭华荣、常江、罗元贞、赵云峰、赵贺云、郭全盛,(后排)罗颂华、杨玉印、梁申威、卜林西、降大任、刘琦。
▲中国楹联学会老会长魏传统(左二)、秘书长常江(右一)与郭华荣(右二)、赵云峰(左一)合影。
“我是一个活跃分子,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郭华荣是记者,他也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我们在活动中相识,我每年为山西日报审核春联,和日报社的人比较熟悉。”1984年,郭华荣筹建创办《对联》杂志,很自然就找到了赵云峰,当时赵老刚刚六十岁退休,可谓天赐良机,他欣然应许了郭华荣的邀请。郭华荣为赵老专门安排了办公室,从1984年秋天开始,赵老来到山西日报,为《对联》杂志开疆拓土。1985年1月1日,第一本载着全体编辑人员殷殷期望,带着浓浓油墨香的《对联》杂志诞生了。
▲2018年春节,赵云峰与郭华荣老友亲切交流。
之后的十年,住在太原北郊的赵老一直到山西日报上班,每天倒三次车方能到达,下班回家同样还得倒三次车。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天阴下雨就住在单位。直到1995年,赵老实在跑不动了,只能在家里办公,稿件由单位的年轻同志给赵老送到家中。每一期的稿子,他都要认真编排审核。就这样一直干到2010年。25年来,赵老一直是每月只领200元工资,物价一直在涨,但他的工资没有涨,他说:“我不嫌少,就是不给钱我也要干,这是我的事业!”而赵老并不富裕,他的退休工资仅能维持日常生活。
▲2001年3月,常江等先生来并考察喜赋。
为对联事业拼过命的赵老
赵老一直住在太原北郊,离山西日报有20多华里,路途辗转非常辛苦。有时身体不适,只能在家工作,于是他给《对联》杂志历任总编郭华荣、刘伯生、孙满仓写了大量的书信。这些从太原市柏杨树南院54排539号,盖着赵云峰印章的信件一封封发往山西日报,内容皆为探讨工作事宜。20多年近几百封信件,一言一语无不洋溢着对工作的热忱和对诗联的酷爱。
▲赵老先生与《对联》杂志社郭华荣的书信
信件最多的是谈工作,写联、评联、发稿等具体之事,在今天看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微信、QQ能办了的事,那时均需提笔写信,到邮局寄信。只言片语皆为联而喜,为联而忧。
现录部分信件如下:
我原以为吃几副药卧床休息几天就会好,不料内服、外敷,便血仍未能控制,一天两次三次喷射型便血,这种病情我没敢对家里人说明,恐怕引起全家的焦虑和恐慌。这样的便血,我虽然没有被吓软,但必须加紧治疗,当下无法上班,耽误了工作,内心确实不安,十分着急。不知政协报的评联工作什么时候开会研究?同省诗词学会联合办龙年诗词对联活动的事怎么样了?
——1988年3月16日
我因胸部肋膜上班时在电车上被人挤伤后,回来除了吃药外,又进行了烤电,不料起了燎泡,内外伤痛不敢触碰,也不能出去,知道咱们这几天肯定更忙,徒呼奈何。《北郊报》的同志让挑选百副春联,已按期完成,现寄去,见面再聊!
——1992年1月13日
紧张而有重大意义评审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因车票难买,只能推迟两天回去。回去就去单位向您汇报开会的情形以及让我办得几件事的情况。
——1992年9月24日于北京三晋宾馆
我感冒了数日,中西药均服,但见效甚微,显系流感所致。请勿念!几日来带病将北京要的百副联选好了,同时将湖北要的寿联也撰好了,现将两件寄上。
——1992年12月23日于病榻
连续寄上的“烟草联”“安全联”想必均已经拆阅。现在把福建福清市楹联学会成立的贺联也赶出来了,为了不耽误时间,就这样完成一件,寄一件吧!
——1993年7月30日零点22分于灯下
平顶山市诗词学会成立的贺联也赶出来了,现寄去!
——1993年7月31日
宁夏楹联学会成立的贺联赶出来了,现寄去!
——1993年8月1日
昨日大雨,我这里泥泞难走,下午6点邮递员才推着车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将大札送来。拆开一看,又是一个“特急件”,我就强忍着牙痛和痔疮痛细心考虑这副联的撰写方法,将原件看了又看,想了又想,今天才动笔打稿子。经过反复修改,现寄去,如果不行,请尽快来信,以便马上着手另撰。
——1993年8月5日
感冒未愈,再加上大雪过后,十里冰封,无法前往,请谅!前寄去两稿,不知收到否?甚念!
——1993年11月26日
1月29日的迎春征联活动挺有意思,也算我们《对联》杂志社又参与了一项社会活动,这和24日在街头给群众写春联是异曲同工的。
——1995年2月5日
我正在参加政协会议,我这个组是“老头儿组”,组员们都逼着向我索要《对联》,我真想“偷跑”,但是不能,请卖给我50本吧,我回去交钱。谢谢!
——1995年2月22日
连来带走,这样漫长而繁难复杂的十天长征战役(石圪节煤矿征联评联),经过三人同心的努力,我们总算按质按量按期完成了这有史以来第一次繁重的任务,其项目的复杂,数量之多,简直是一团乱麻线。我们没有叫过一声苦,咬着牙坚持下来,没有给咱《对联》丢了人!请放心!
——1995年4月27日
评联的一切细则, 我已经认真详细考虑过了,并且预先定了一个书面条文,我知道您很忙,这件事就让我尽一些绵薄之力吧!评联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关于评委人选及初评人员,我的意思是不要把您和单位的同志都卷进来,把您捆住什么也干不成,等复评时您再插手,这样既集中而又省力,我是从头到尾一直要服务到底的,请您先忙咱们社里的事吧!我肯定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的!
——1995年10月2日
征联、评联,这台戏终于唱完了,电台也将实况连播了三次,给《对联》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太好了!重要的问题是将来要结集出书,我认为需将联稿再加详审,必要的地方还得动手术,予以加工修改,因为它将代表咱们的水平,到时咱们再好好研究一下!
《最新婚联寿联集锦》这个书名,我认为太一般,不如改为《花好 月圆 人寿——最新婚联寿联集锦》,请您看看可否?
——1995年11月5日
新疆来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诗词、楹联家协会成立征贺联,请求刊登一下启事,我准备代表咱们给他们撰写一些贺联。现将原信寄去,请安排一下吧!
——1997年9月8日
欣闻全社不日将迁入新楼办公,新春乔迁,充满生机,充满喜悦,贺!贺!贺!
春节前,在省城各界迎春茶话会上,省委省政府五大班子领导都出席,我汇报了楹联事业的前景,领导表示要大力支持咱们的工作。
——1998年2月13日
告诉您一句真话,本月3日我上街不慎摔了一跤,浑身是土,鼻青脸肿,好在不太严重,几天来什么也不能干,今天脸上的痂才脱落,谢天谢地,总算有惊无险。问题是耽搁了寿联稿,请允许我稍微推后一些交卷。
——2000年6月19日
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厚爱,把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重交给我(本来应由十几个人工作的重担)。从5月15日到今天,先后交了八批应征稿件。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一个81岁的老头,在烈日炎炎酷暑难当的两个多月中,由于责任心驱使,硬是坚持下来了。说得夸张一些,每天都是赤膊上阵,在陋室中挥汗如雨。期间,也曾两三次中暑进行过短暂的医疗,不过,为了完成尧都华门征联这一光荣使命,为了维护我省的光辉形象,我是挺过来了,我是胜利者,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我将两个月来“包办”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2004年8月2日
信件中有很多和“华兄(郭华荣)”的互相鼓励之词。
日前得聆听雅教,知兄之热肠,可以推断:“联业”必定成功,只有海量宽宏,知人善任,认定目标,勇往直前,鲜有不成功者。
——1988年6月13日
我在云山饭店开会,会议结束本应休息一下再去报社,无奈时间太紧,就马不停蹄工作,回家后口舌生疮,耳疼目赤,喉咙肿痛,只好卧榻休息。心里惦记着单位的事,有些工作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举国联坛形势一片大好,催人奋进,只有一个字“干!”
——1994年3月2日
几年来,全国各地的楹联事业形势喜人,也形势逼人,我们对后来居上者,只有表示高兴和欢迎,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无偿支持,但咱们不能依然故我,稳坐泰山。咱们自从筹办、搭台、唱戏以来,虽然没有像桃园三结义那样结拜兄弟,但都是志同道合,对楹联事业以身相许的人,这个坚如磐石的基础是牢不可破的。如果能解决了房子问题,我就是大年初一都可以坚持上班,这绝对不是吹牛,可惜住得这么远,加上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常常成了“自由兵”。我们能心明如镜地相处十年真是不容易。
我这个“一片丹心不染尘”的古稀老友,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同意您的建议安上一部电话,这样咱俩想起什么事来,马上就能交流,为了祖国的楹联事业,为了把山西的楹联事业搞得热火朝天,享誉全球,对得起三晋父老乡亲,不避嫌疑,安一部电话,我们的事业就要扬帆了!
——1994年12月14日晚于灯下
有寄情抒怀之语
偶得小诗
难得稀龄笔更酣,
人呼苦夏我偏甘。
原来居士心无暑,
一日一诗代一函。
——1993年8月2日中午气温30度
赵老家中漏雨,每逢雨季,举家发愁,眼望长空,徒呼奈何,作小诗,聊抒胸臆:
曾是多年后顾忧,
每逢雨漏举家愁。
数椽屋漏浑无策,
只为书生气太遒。
——1993年8月7日
……
赵老代表对联杂志社,为全国各地学会的成立撰写了大量的题贺联,为全国各地的楹联书法活动撰写大量的贺联。如1992年甘肃“丝路节”楹联活动,1993年大连“凤凰杯”征联活动, 1994年黑龙江“爱我龙江”楹联书法大赛,1996年九江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征联等等。在保存的大大小小的片纸上就有500多副联作,每一副联都凝结着赵老辛勤的汗水和敏捷的才思。
▲赵云峰与罗元贞合影
已故全国著名书法家,上海文史馆馆员、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1982年就曾以“楹联千百副,副副可蜚声!”及“情生文,文生情,钦多笔墨;世重公,公重世,别著风流!”等诗联相赠贺。前同辈老友,号称联圣的安徽定远杭席洋老先生1964年也曾称以长联相激赏:
信手挥百字长联,喜见文生情,情生文,恍谢家蝶,美艳婵娟,词藻更缤粉,洵足比众鸟春鸣,谛听之余,几人击节;
抗志成千秋杰构,妙在首应尾,尾应首,如常山蛇,盘旋夭矫,气机已畅达,诚能令五凤楼手,传观而后,一体倾心!
著名书法家,山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徐文达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庞友益二位先生也以“诗擅骚坛,联惊海宇;语通世界,历贯天文。”一联相推许。许多联友如福建安溪湖头年逾八旬的王翘松老先生也以嵌名联“云作彩笺题妙对;峰为玉笔写佳联。”相赠。
一丝不苟评联的赵老
赵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全国性楹联大赛中,主办方总会请他这位权威出山,担任评委或主任评委。如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楹联学会等八个单位1988年联合向海内外举办的“环宇大团圆迎春征联”、2009年全国五岳杯征联大赛、2010年翼彩五台山大型文化活动全国楹联征集等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在翼彩五台山大型文化活动中,赵云峰和饶宗颐、冯其庸、南怀瑾、叶嘉莹等同为特约撰联学者。20多年来,全国各个省市每年都有多次的大规模征联活动,赵老都是特约主评,所有应征稿件都要经他预先全面审读把关。
▲2004年,山西临汾尧都华门“天下第一联”评选仪式
1997年,武则天故里山西文水县曌酒厂面向全国征联,时任县委书记李留澜出上联:
碑印日月空,壶印日月空,历来帝乡系酒乡,若是名不当四维,岂证古今唯一曌;
三个多月时间,共收到2700多副“对句”应征稿。“对句”五花八门,引经据典,生僻字较多。赵老担任首席评委,他用三个月时间全面审读筛选,写出了一篇《曌酒应征联筛选汇报》:“我从2717副应征来稿中,经过数十次反复诵读、详读、比较、筛选,大致进行了十个阶段。即诵读时先选出260多副,然后逐次比较、逐次筛选,由260副逐步压缩到15副。所选联语敬请诸位继续审评,并请在每副后打分,均以十分为准。如有重新挑选的佳联,也请用另纸抄附后面以便共同评定补充,谢谢!”有了赵老的意见,评委们经过酝酿,结合自己的审读情况,集中围绕15副联发表自己的意见,只用半天时间就评出了等级奖。更令人感动的是,赵老在审读时,还把应征联中180多个生僻字摘出来,又根据武后所书《升天太子碑》,把她自造的19个字与常用字加以对照附之于后,使评委们扫清了文字障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多年来,经赵老评选的联作十几万副,每次评联,赵老都极端认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能完成初选。他仔细阅读每一副联,然后层层选拔,将入选的联作一一剪下来,一条一条摆开,分类排队,一次又一次比较排列,最后定出等级奖。然后用A3纸制作一个表格,用尺子打好格子,列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再将自己剪出的对联分别用浆糊粘贴进相应的奖项中,最后他再将这个贴满小纸条的表格拿到复印店复印。复印出来的表清晰明了,需要特别标注的地方再用红蓝铅笔一一标出。有几个评委他就复印几份,评审会上提供给各位作为参考。赵老经常以一当十,从初评、复评到终评,他全程参与。在他的陋室中,夏日挥汗如雨,冬日摩拳擦掌,他如老牛一般,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中国对联事业的发展辛勤地耕耘着。凡和他相处过的人无不感慨他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他在给联友的信中写道:“由于职业性质,我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管是哪一家征联,我都会一丝不苟去做,这也是一种敬业精神吧!话说回来,我的这个评审意见仅仅是一家之言,只作为一个引玉之砖,由大家评议。”评委们总会参照赵老的意见展开讨论,即使否定了他的意见,他也毫无抱怨。
▲2011年10月15日,山西省文联、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在太原召开赵云峰楹联诗词艺术传承会。
由于经常担任全国征联评审委员会评委,赵老很少参赛,只有他不担任评委时才应征参赛。共参赛三次,一次是1981年《羊城晚报》向海内外征稿,六七万份应征联中,他的联得票数遥遥领先。第二次是《团结报》向海内外征联,他的联也获了奖,还被湖南人民出版社择优编入《科技台历》中。第三次是北京举办的“京华老字号有奖征联”,他应征为老字号“瑞蚨祥”撰写的一联夺冠。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小结中高兴地说:“毫无争议的列为第一等。”此项奖金他全部捐献给原籍盂县,作为兴建家乡,修复名胜古迹之用。
▲2017年冬,在山西省政协会上发言。
1990到1992年《对联》杂志连继三年刊载了《赵云峰对联谈艺录》,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好些年来,他应聘于《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政协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等编审春联稿件。此外,每年春节前,省市电视台或电台,都请他讲解有关春联方面的内容,并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得到广大听众、观众和读者的好评。
多情重义的赵老
赵老多情重义,是个性情中人。
赵老与妻子姜金凤16岁结婚,相濡以沫走过了70个春秋,可谓风雨同舟、备尝甘苦,伉俪情深,老而弥笃。平时琐碎甚至无聊的生活在赵老眼中都充满情义。他这样听妻子的唠叨:“清晨每爱尔唠叨,欲与播音试比高。我自装聋兼作哑,管她滚滚与滔滔。”他这样赞妻子的厨艺:“锅碗瓢盆韵律敲,最欣阿妹下厨庖。糟糠不厌清醇淡,绝胜豪门臭酒肴。”他这样赞美妻子的德行:“贤淑如卿赞德馨,自求多福自康宁。全家老少皆承泽,伫看人人享大龄。”每次出差在外,他都不忘在电话里与妻子私语几句,以表达思念之情。
▲赵云峰夫妇
每逢结婚纪念日,赵老都要赋诗以抒怀。如《金婚喜吟》:
婚周五十喜添金,
信是情深义更深。
风雨同舟真患难,
楸枰一局自欢心。
樗材得售诚堪慰,
盛世欣逢己足欣。
《钻石婚喜吟》:
六十年登钻石婚,
老来相伴更温存。
但求天下人皆健,
春满乾坤福满门。
《白金婚喜吟》:
天赐良缘度白金,
相濡恩爱海同深。
沧桑风雨浑参透,
益信和谐是宝箴。
2010年8月,妻子不幸中暑,终因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6岁。赵老悲恸欲绝,一气呵成《挽妻凤妹诗(上下平韵30首)》,署名为:“最最疼爱你的老哥、最最忠诚的老奴金田子泪笔。”
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等30韵,记叙了他们的婚史、爱情、相依为命的生活,歌颂了老妻凤妹的贤良、勤劳、尊老爱幼的美德,寄托了惋惜、悲痛、无法挽回的深情。从“红拥花栏碧锁窗,青春倩影喜成双。当年闺趣犹历历,夜话挑灯听击梆。”“卿自劳劳任苦辛,持家勤俭冠诸邻。相夫教子人争羡,每一追思泪满巾。”到“觉得何处觅音容,梦里依稀别意浓。衣带渐宽怜影瘦,老夫今日更龙钟。”“夜夜思亲泪已枯,楼头最怕鸟相呼。世间真有来生约,甘愿重新做老奴。”“怜卿驾鹤太匆匆,万语千言未及通。七十年来恩与爱,只今坪上哭秋风。”……字字激情涌动,行行爱意绵绵,令人不忍卒读。
这30首诗,凡读到之人,无不泪下。被诗界誉为“最佳、最美悼亡诗”。
▲小儿子照顾赵老的生活
妻子去世后,赵老一直和小儿子相依为命。小儿子照顾着他的日常生活,其他子女也会不时来看望。赵老不忘家训之传承,常常向子女们言及。他在《重温祖训柬寄玉、治二弟并勉幼云、雅云、小云、庆云、贺云、珍云、建云、新云、雁云、兼示晶晶诗》中写道:
吾家自古尚纯诚,
养德修身贵力行。
视履考祥明训在,
培荣堂里富前程。
岁月静好,赵老常常坐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静静回想,漫漫人生,往事如烟,聚散悲欢皆是缘。同龄人都相继去世了,许多是非他不愿提起,许多真情他不忍述说。但若有人触碰,他会情不自已。2015年2月21日,一位中年男子从北京专程赶来拜访赵老,原来这位男士是老友杭席洋的孙子杭琛。上世纪60年代,赵老与罗元贞、杭席洋交往甚密,被誉为“山西诗坛三友”。杭琛向赵老了解其祖父当年的事情,赵老一点点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说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纵然亲朋先驾鹤,欣逢盛世享天年。虽“头上光环数十衔,依然一领旧青衫。”但赵不在乎:“年虽九十心犹壮,尚鼓雄风万里翱”活着就好,凡尘琐事,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每年冬季赵老都要认真画九九消寒图
严冬时节,赵老每天要画九九消寒图,他说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天象以察时变。每年春节前夕,他都要揣着AP参加山西省政协会议,参政议政。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心中涌动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半支秃笔能扛鼎;
一片丹心不染尘。
这是赵老对自己的总结,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此文刊于2015年3期、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