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不说清楚句式源头,楹联格律就是糊涂账

不说清楚句式源头,楹联格律就是糊涂账

2020-04-19 22:43:14尚佐文中国楹联论坛 0条评论

整体上看,楹联在格律方面的要求比近体律诗、骈文宽松。近体律诗格律要求最严。初唐律诗尚未正式定型,所以出现像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种在平仄和对仗方面都明显不合规则的句子。此后律诗日趋严格,当然也有杜甫《白帝城最高楼》一类拗律,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一类平仄合规、通首不对仗的律诗,但这些属于变格,是诗人的创新探索,与出律作品不同。


历代诗人所作五七律不可胜数,但出律的现象很少。像收入《千家诗》的宋代诗人邵雍《插花吟》“况复筋骸粗康健”,“康”字出律,算是难得一见的特例,有人怀疑是邵雍酒后失察所致。律化后骈文在格律方面比近体律诗要略宽,尤其是用骈体写的公文,难免遇到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如果不合声律,也无法改易。但律化后的骈文以四六句为主,平仄和对仗相对容易安排,且常用于庄重的场合,所以在格律方面还是比较严格的。楹联应用广泛,其中不少应酬游戏之作,而且句式变化多,对格律的要求往往放宽。


综观历代楹联作品,固然不乏完全合律、在平仄和对仗方面都毫无瑕疵的联作,但不可否认,出律的联作不少。与律诗以出律为大忌不同,楹联出律并不妨碍其成为佳作。梁章钜《楹联丛话》、吴恭亨《对联话》都收录大量出律联语,似乎并不以出律为病。这两位联界公认的楹联研究与创作大家,对于格律的态度是很包容的。


如《楹联丛话·故事》收录三峰释硕揆所书钱陆灿居室联: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这副“楹联”平仄全不对,尤其上下联重字、下联末字仄收,犯联律大忌。在今天许多联家看来,根本就不是楹联。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


又如《楹联丛话·格言》载赵申乔官浙藩时自署堂联:

君不可负,只是心难负,负心者不容于尧舜;

天不可欺,谁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见其肺肝。

上下联第二字“不”字为同位重字,犯楹联大忌。


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云: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上下联三个相同位置同用“者”字。


《楹联丛话·佳话》引《柳南随笔》录严恪自书堂中一联:

有子万事足,我子作尚书,足而又足;

七十古来稀,我年近大耋,稀而又稀。

 “我”字同位重字,对仗也不工。


更多的是一联中有一两处出律的情况,如《楹联丛话·挽词》载沈德潜挽桑调元联:

文星酒星书星,在天不灭;

金管银管斑管,其人可传。

上句用规则重字,属变格,不算出律;下联第二句“其人可传”,节奏点为第二、四字,“人”字当仄而平,出律。


《楹联丛话·庙祀一》载曾子祠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咸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都用成词,虽平仄有所不合,但不为此移易。从联律上讲是出律了。


《楹联丛话·庙祀》载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下联首句末字“山”当仄而平,犯联律大忌。整副楹联的平仄似乎只考虑“去”、“来”二字,其他都无暇顾及了。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熟在人口”的名联。


以上所举出律诸联,都是总体上遵守联律,个别位置出律的楹联;至于那些整副不讲拘平仄,如同律诗中的拗体,姑视为变格,不算出律。


如乾隆帝八十寿辰贺联:

能以美利利天下;

是用多福福一人。


相比之下,今人联作在格律方面更严谨,尤其是应征联,只要有一处出律就可能被否决。但今人联作的整体质量是否超过古人呢?恐怕未必然。


楹联的不同句式,所适用的格律不尽相同,且宽严有别。楹联脱胎于骈文和律诗,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词曲、古体诗、古文乃至白话文的句式特点。融合文句与诗句,是楹联的一大特点。



民国时期向义撰《六碑龛贵山联语·论联杂缀》说:

联语中五、七字者,诗体也;四、六字者,四六体也;四字者,箴铭体也。长短句之不论声律者,散文体也;其论声律者,骈文体也。联之为用,虽兼各体,但多用四六字句,殊觉寡味,当以长短互用,方见流宕之致。作散体非大力包举,不能雄浑。夫既为词章之绪馀,自以诗词句法较易出色。


这些来源不同的句式,如果硬要统一于一个细密的联律,会与母体产生格律和语感上的冲突。打个不尽恰当的比方,楹联格律其实类似于美国这种联邦制国家的法律,联邦宪法确立原则性的框架,各州在不与联邦宪法相冲突的前提下可自行制定州法律,这些法律可能差别甚大。对于同一种行为,各州法律定性不同、处理宽严不同,无损于一个国家的完整。同样,楹联不同句式在格律要求上区别对待,不影响楹联这种文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正如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能割断其历史渊源一样,楹联所用各种句式也受其来源的影响。几种句式在适用格律方面不尽相同,试分述之:


律诗句式。律诗是楹联的重要来源,在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成熟之后,从前人律诗中取出对仗的两句用作楹联,仍是常有的事,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就被多个景点用作楹联。从形式上看,凡律诗中对仗的两句,都可作为楹联,即凡合于诗律者,必合联律。包括律诗变格,同样可用于楹联。反过来,如果楹联用律诗句式,原则上须合于诗律,但有五言诗不避孤平的,这是联律宽于诗律的反映。


骈文句式。楹联用骈文句式,遵守骈文格律,骈文的格律要比近体律诗略宽。与近体诗句式整齐不同,骈文句无定字,除了通常的四言、六言外,还有三言、七言等其他句式。骈文的节奏点不像近体诗那么固定,需根据语意来判断。同样是六言,可能是二二二式,也可能是三三式;同样是四言,可能是二二式,也可能是一四式。所以骈文的句式和平仄安排,要比律诗灵活些。不过总体上看,骈文尤其是标准的四六文,句式和平仄安排的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些特点也都为楹联中的骈文句式所继承。


散文句式和白话句式。这两种句式,从来源来讲,本无格律可言。纳入楹联,则受基本联律的约束,大致上参照骈文句式的格律。其声律节奏往往突破“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点与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有较大的差异。


仿词曲句式。词曲里使用领字、衬字的特点,为楹联所吸收。这些领字、衬字不纳入声律约束。称之为“仿”,是因为词有词牌、曲有曲牌,每个句式都有相应的出处,而楹联中所用句式,并不一定出自某一词牌曲牌,只是仿佛其声貌而已。


古体诗句式。古体诗产生于永明体之前,除了平仄声韵不通押外,在平仄方面没有约束;偶有对偶句,但对偶要求并不严格。近体诗定型后,王维、杜甫等人有“拗体律诗”的探索,所作律诗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有全拗、半拗之分。楹联中的古体诗句式类似这类“拗律”中的一联,单句看是古体诗句式,不讲平仄;上下句又要求比较严格的对偶。这种句式在声律方面享有很大自由,只对句脚平仄有要求,句中则不拘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有固定的范式,这个范式对诗中每个位置的平仄作了规定,不能因为语意、语法方面的原因改变规则或从宽处理。也就是说,在近体诗里,语意节奏服从声律节奏,语法结构服从声律结构,即使使用成语、固定名词,也不得突破声律规则。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五千仞”为成词,不可拆分,但在近体诗里,这两句的声律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里”和“仞”均非节奏点,平仄不拘。让不可拆分的三字或更长词语“就范”于声律规则,是对诗人功底和才力的考验。


骈文句式、散文句式、白话文句式则不同,它们的节奏点主要根据语意来确定。《联律通则》第四条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似乎是概而言之,其实只适用于文句,并不适用于律诗句式。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所举楹联用例,其中所谓“依照近体诗的节奏”,指的是律诗句式;“超出近体诗节奏之外”,实际上说的是文句。


从遵守格律的严格程度来说,律诗句式最严,骈文句式次之,散文句式和白话文句式又次之,古体诗句式最宽。如前所述,楹联出律的例子很多,但极少出在律诗句式上。杂用律诗句式与文句的楹联,往往诗严文宽,对比鲜明。


如李渔为陈太夫人八十岁撰寿联(见《楹联丛话·佳话》:

逾古稀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尚廿载,看后兹文孙继起,满堂牙笏颂冈陵。

此联每边三句,前两句为文句,后一句为诗句。上联节奏点“稀”、下联节奏点“兹”均当仄而平,而使用律诗句式的两句则严守格律。这类用例很多。


综上,楹联的“联邦宪法”大致可概括为:字句对等,即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字词对偶,即上下联或同一边相对应位置的字或词属于同一对偶种类;平仄相谐,最基本的要求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意义自足,即作品内容能独立完整地表达某一主题。


从句式构成看,楹联是一种“拿来主义”的文体。具体到一副联中的任何一句,都能找出渊源所自——律诗、骈文、散文、古体诗等其他文体;但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件独具特色的产品。其中的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和从律诗、骈文中取出对仗的一联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正是可以直接截取律诗或骈文中句子作为楹联的原因所在;散文句式则情况不同,所谓“散”,原本是不要求对偶的,作为楹联的材料,就不是直接取用,而是需要“选样、对点”,用对偶的方式把两个句子“焊接”起来。这也就是《尚书》等经史语入楹联多采用集句形式的原因,因为这些经史语在原书中并不是对仗的。


只有区别对待不同句式,才可以解释楹联创作中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追求对仗工整、声律谐和,有时一处平仄不协就被视为“病联”;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平仄不拘、对仗不工的楹联得到联家认可,甚至被称为佳作。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不同句式在格律方面尤其是声律规则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一味强调联律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罔视楹联不同句式在适用规则上的不同,有如溶油于水,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实践上将造成误读和误导。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尚佐文《楹联概说》,略有修改,作者授权发布,公众号标题为编者所加。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句式格律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