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悠悠数十年,沉沉往事苦含甜。拂去岁月的风尘,儿时求人写春联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七岁那年,刚过腊八,奶奶叫我拿着红纸去大庄找张大爷写对子。旧社会农村识字人少,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识字人。我去等呀等,一直等到腊月二十才轮到。次年春,奶奶催我到山外去上学。我爹说:“山窝里学那几个字有啥用。”我奶说:“自己识了字,起码不用再求人写对子啦。”就这样,我带着奶奶的期盼,抱着学会写对子的梦想跨进了学校门。
光阴荏苒,转瞬已入暮年。退休后我才意识到,过去年年只会抄写别人的春联,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楹联梦。于是从过平仄关起步,逐渐掌握了楹联创作的要领。有一年春节,我为县对台办撰了一副春联:“昔吟一剪梅,徘徊海岸望云断;今效双飞燕,往返京都携手频。”竟引来不少人驻足品赏,有人找笔抄录,有人用手机拍照。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看来人民是多么需要好联啊!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有限的晚年时光全部倾注到楹联文化的传承上,也许这是圆我楹联梦的最好归宿。岁月匆匆,不觉已入耄耋之年,蓦然回首,十年来在传承楹联文化的崎岖路上,我艰难地走了四步。
笫一步,上下奔走呼号,筹建传承平台。
孤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我深知,要想更好地传承楹联文化,必需有一个组织。然而,筹建一个组织谈何容易,谁来牵头?找了几个中意人选,结果都是婉言谢绝。好事只有多磨,不厌其烦地央人托友做工作,终于诚心感动了孙丙仓主任(时任县人大常务副主任)。当议到谁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时,孙主任脱口而出:“金录你干吧!”我说:“还是找年轻人吧,我岁数大啦。”他思忖多时,说:“从文化系统找人吧。”后来我想到了文化馆党支部书记赵明生。及至见面,他一再推辞工作忙,又不懂楹联格律,执意不干。我急了,动情地说:“明生,你是文化工作者,传承楹联文化是恁义不容辞的责任。楹联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先人历经多少代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难道能忍心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亡吗?这岂不成了历史的罪人!”经我一再恳求,明生终于应允了。我高兴得站起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就这样,几经周旋,南召县有史以来笫一个楹联学会于2009年6月诞生了,为更好地传承楹联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是我迈出可喜的笫一步。
笫二步,踏破铁鞋觅新秀,得来春色自陶然。
传承楹联文化,人是笫一要素。我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四处寻访人才,当我得知县农业局退休副局长廖永炳是一位猜谜高手,文学功底很厚,就亲自登门拜访,动员他入会。许是我去的次数多啦,他老伴当着我的面说:“刘老师,你把永炳教成神经病啦,半夜三更起床扒本子、写东西,干耗神,图啥哩?听说您老伴生活不能自理,也够您累啦,歇歇吧!”人家心疼自己的老伴,能说什么呢?我笑笑走了。但我不忍心舍弃这位新秀,仍坚持不断登门帮他提高创作水平。有一次,我又敲开了永炳家的门,一进屋,他老伴一边忙给我倒茶,一边笑着说:“刘老师,您的功夫没白搭,永炳写的联获奖啦!人家包车费叫他去大连领奖哩,这是您的功劳啊!"看着一家人的笑容,我自然也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从联友廖永炳身上,我看到了传承楹联文化的希望,更增强了我发展联友的信心。2016年春节,从大年初二开始,以登门拜年为由,采取熟人动员熟人的“滚雪球”办法,一个多月时间就发展了32人。年初学会开会时,孙丙仓会长高兴地说:“咱楹联学会大有希望啊,金录新发展的这批联友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年龄都在55岁以下,彻底改变了学会老龄化的状况,无疑给学会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多数大专毕业,知识层次高,这为撰佳联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是有几位书法界的年轻高手也成了我们的联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听到这里,我顿有“春色滿园关不住”之感。十年间,学会已发展了62位会员,为传承楹联文化迈出了扎实的笫二步。
笫三步,呕心沥血编教材,带病辅导解疑难。
传承楹联文化,首先是帮助新会员学会运用楹联文化的大法《联律通则》。为了让新会员更好地学习理解《联律通则》,我决定编写《联律通则》辅导材料。因当时还找不到有解释《联律通则》的资料,所以编写起来难度很大。有天夜里,大女儿发现我的卧室电灯一直亮着,忙开门询问:“伯,下一点啦,您怎么还不睡哩?”一见我正坐在床头写东西,心疼地劝我:“伯呀,您的心脏已支过架啦,可不敢再熬夜啦,恁这么大岁数啦,还写东西做啥哩!”女儿的话我并未放在心里,笫二天夜里,我把窗帘拉下,又潜心写起来。半月后,《<联律通则>浅释(草稿)》上下册成型了。接着我把它打印成册,带病组织新会员分批举办辅导班,一讲就是半天。屈指算来,十年举办了6期大型辅导班。通过辅导,多数会员学会运用《联律通则》进行创作,为传承楹联文化夯实了基础。
笫四步,锤炼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
当每个会员学会运用《联律通则》创作之后,都面临着如何提高创作能力、再上层楼的问题。十年来,在孙会长的带领下,我在帮助联友们锤炼基本功的实践中,亦倾注了大量心血。
首先,组织会员大练兵。每年围绕着国家和县中心工作,总要组织三次以上全体会员参与基层采风和全国楹联赛事活动。每次活动要求每个会员创作3至5副作品,尔后组织会员对其作品开展集体会诊,面对面评改,会员受益匪浅。
其二,为了提高会员的创作技巧,我冒着酷暑编写了《楹联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文,组织全体会员辅导学习。通过辅导,打开了联友们的视野。
其三,针对多数会员惯于直白、标语口号化的创作现状,我又写了一篇《楹联之美在于意象》。此文先在《中国楹联报》上发表,后组织全体会员辅导学习。因为辅导的针对性比较強,联友反映很好。
其四,树身边标杆,激发联友创作积极牲。2015年初,学会领导班子采纳了我的建议,精选了32位联友523副作品汇集成册,取名为《联苑小荷》。这本选集,既鼓励了入选的会员,又为新会员树立了标杆,不仅填补了南召县有史以来没有楹联选集的空白,更是南召人传承楹联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天道酬勤,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十年来,在我孜孜不倦圆楹联梦的过程中,我高兴地看到,南召这62位楹联文化传承人中,有国家会员6人,省级会员19人,他们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楹联大赛中屡屡获奖。可以说,联友们的每一次收获,自然亦飽含着我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