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书法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书法创作形式,因其形式相对简单且实用性较强,历来为书法家所喜爱。但楹联作为一种特有的中华传统文学载体,其内容有着特殊之规矩要求,往往为书法家所忽略。笔者发现,在各大展赛、书法专业出版物中,形制为楹联却不遵守楹联规矩的书法作品屡见不鲜,诚为一大憾事,现赘语数句,与方家探讨。
楹联,又称对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实质即对偶句,因古时多悬挂于亭台楼阁楹柱而得名。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文意相对等等,是一种音形意相结合的汉语言艺术形式。其创作需遵循楹联基本规律:其一曰上下联字数相等,这点不需赘言。其二曰平仄相对,即上下联需平仄相对,如上联字音为仄,下联对应位置处则应为平,在音节停顿之处尤需注意,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此外,结尾处(即“联脚”)至为关键,上联结尾必须为仄,下联结尾必须为平。如:名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其平仄关系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三曰平仄交替,即上联或下联一句之内,平仄需交替出现,如上所举之“精神到处文章老”即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其如此,读起来才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同时,还应切忌出现“三平尾”(即一句之中最后三字皆为平声)“三仄尾”(一句中后三字皆为仄声)等。其四曰结构相同,意为上联与下联对应的每一个词的词性需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其五忌不规则重字。即上联下联中,一般不能无序出现重复之字,但如果是在同一位置,则可以有规律重复,如“江声千载,书声千载;靳水一楼,沩水一楼”(湖南长沙徐礼耕题宁乡状元楼联),其重复之字位置相同且对仗工稳,则是没有问题的。以上所举,即楹联创作之基本规律。当然,在古今名联中,亦有极少数不守规矩之特例,如湖南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是上联以平声(材)结尾,而下联以仄声(盛)结尾,与常见之上仄下平收尾相反。但此乃特例,不足以效法。
此外,楹联进阶创作中还有诸多规矩,如不能出现“合掌”“景隔”“意隔”等联病。“合掌”即上下联意思相同,如同凑数,读起来寡然无味,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上下联意思完全一样了,没有意义。“景隔”即上下联所描写之场景不在一个时空之内,如“雨润飞红春色好;霜白落叶月光寒”,上联写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意境不协调。“意隔”即上下联意思不和谐统一,如“春风得意;寒露侵心”,上联喜气洋洋,下联悲悲戚戚,情感不一致,气氛不融洽。楹联创作是一门传统学问,因篇幅所限,且笔者才疏学浅,不能一一阐述,感兴趣者,可详细参阅中国楹联学会颁发之《联律通则》与叶子彤等先生之解读文章等,并多阅读古今经典联作,则可不断提升自身楹联创作、欣赏水平。
纵观当下诸多书法展赛、专业书法刊物上所刊载之楹联书法作品,不合楹联规律者甚多,甚至一些书家大腕对此均不甚注意,书法精美而联律瑕疵,令人忍不住扼腕而叹,现聊举数例如下。如,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入展作品中,河南某一作者作品“磨青铁砚,歌白云诗;登黄鹤楼,读赤壁赋”,该联为陈联,本无问题,但作者将款落于“登黄鹤楼,读赤壁赋”一句之后并置于左,显然是误将上联为下、下联为上了,若调换为“登黄鹤楼,读赤壁赋;磨青铁砚,歌白云诗”则可。
无独有偶,同一展览中,另一江苏作者作品“东骧神骏,西翥灵仪;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同样犯此错误,该联截取自著名的昆明大观楼联,原上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东骧神骏,西翥灵仪;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原本位于长联中段,则没有问题,但该江苏作者将其截取单独成联后,却不知变通,仍然将取自上联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作为上联,取自下联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作为下联,则不合“上联收尾需为仄声、下联收尾需为平声”的联律规矩。
再如,《书法》杂志2019年第3期所刊之《不惑与开来——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下)》中,有一刘彦湖先生作品“馆阁体;山林气”,看其形制,应为楹联,且应属于趣味联之“无情对”。但其上联收尾“体”字为仄声,下联收尾“气”字亦为仄声,违反了联律规则;若改一字为“馆阁体;山林风”则可合律了。然再观其意,“馆阁体”似乎并没有“山林气”,稍有“意隔”之嫌,聊戏改为“馆阁体;城门头”,不知如何?(因古时张榜于城门头之官方布告多为馆阁体也),冒昧为之,与彦湖先生商榷,万望海涵。
当今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越来越趋于形式化、美术化。而古人之书,则多以实用或书斋展玩为主,故古人书法家首先更是文化人,而当今书法家则更加注重书法技艺本身,可谓“纯粹的书法家”了,这是今人书法与古人书法之最大区别。但值得欣慰的是,官方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近年来由中国书协等官方举办之各大展览,均十分重视文字审读环节,并提倡自作诗文等,不久之前公布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更明确提出“本届国展提倡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相信随着官方的提倡、展览的引导,未来书法行业必将越来越重视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必将促进书法家在提升书写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指日可待也。
(郑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