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正本清源话对联,韵律规则看分明(二)

正本清源话对联,韵律规则看分明(二)

2019-02-27 23:00:47陈浩然诗词曲联鉴赏创作二十二讲 0条评论

寻根究底,人们要问:集文学性、实用性、谐巧性于一身、总体来看属于文学体裁、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实用性强甚至文字游戏的对联,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基本格式和规则呢?

如同近体诗词曲一样,对联也有自己的格律要求。它最初缘于律诗的对仗句,后来发展到能独立使用、自成篇章的独立文体。联无定格、也无定句、句无定字、无须押韵的对联,构建的基石与核心就是对仗:无论字句的长短多少,上下联必须处于对称平衡、既对又联的状态。

与以住众口难一、摇摆不定的联律要求不同,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10月正式颁布了《联律通则》,对于对联文体的形式要求进行了“严入宽出”式的详细规定。《联律通则》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确立了六条基本规则: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成意联。

下面来了解、熟悉一下这六条基本规则。

其一、字句对等。这是说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例如,民主革命家黄兴为安徽安庆徐锡麟烈士楼题写挽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此联赞颂烈士名垂千古,表达了崇敬之情。上下联前后都是由四言、五言、四言、七言等四个分句组成,总字数也相等。

其二、词性对品。这是说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应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词类属性相同就是说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

譬如常见的劝学联:

联中,“书山”对“学海”、“径”对“舟”。是名词相对;“有”、“为”对“无”、“作”,是动词相对;“勤”对“苦”,是形容词相对。

“词性对品”是总体的要求,但由于汉字的词性复杂,语法结构多变,词性的对仗远非这么简单。

如果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词性是否相同就可以不计较。这就是说:有时见到一些属对格,虽然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或结构不同,但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

譬如叠语联,即包含部分叠字和全部叠字的词语重叠联。

如苏州网师园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燕燕莺莺,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全副楹联所有音节全用了叠字,从时间、空间上渲染了网狮园的美景,倒读还是一副很好的回文联;虽然上、下联同位的形容词重叠“暖暖寒寒”与名词重叠“花花叶叶”、动词重叠“寻寻觅觅”与名词重叠“暮暮朝朝”,词性不同,但因为是传统的叠语联,也就可以不计较了。

除传统的属对格式以外,对于词性相同与否,古人也有着自己的特殊讲究。古人属对,讲究“同门类相对”,将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令、人伦、衣饰、植物、动物、艺文、饮食等小类,同一小类名词才能相对。如沈义甫幼时应塾师对:

雨打波心,看见茫茫象眼;

风吹水面,浮来片片龙鳞。

天文类的“雨”对“风”,地理加器官类的“波心”对“水面”……上下联各部分对仗十分工整,堪称严对。

当今的“词性对品”比古代的“同门类相对”,宽松了许多;比前些年宣传提倡的“词类相同”也灵活便利了。

按《联律通则》所说,对仗放宽,“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含”。譬如,形容词和动词可以相对。如灵隐寺冷泉亭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人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上下联相同位置,“冷”是形容词,“飞”是不及物动词,仍可相对。

又如,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不同词性的词可以相对。如黄鹤楼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因为同是名词词组相对、充当修饰成分,上联代词“何”对下联名词“今”,上联形容词“芳”对下联名词“梅”,仍然能成立。

再如,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不同词性的词可以相对。如中央电视台1984年全国迎春征联获一等奖联为集句联:

愿得此身长报国,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上联出自唐代戴叔伦诗《塞上曲》之二,下联出自唐代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报”、“思”分别是上、下联谓语;同是充当状语,上联动词“愿”与下联副词“每”,相对不拘词性;而代词“此”与形容词“佳”,因为同在名词词组“此身”、“佳节”中充当修饰成分,也能相对。


其三、结构对应。此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对仗句的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要彼此对称,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并不完全相同。词语和句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如明代解缙赠人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都是主谓句,都由偏正结构组成的主语和由联合结构组成的谓语组合而成;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和词序的排列、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完全相同,彼此照应平衡,自然构成对仗句。

词语和句子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即词语结构相同,但句型结构不完全相同,也能构成对仗句。

如唐诗名句: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前句是无主语的动宾句,“清晨”作状语,后句是主谓宾句,“初日”作主语,句型显然不同;但都由名词+动词+名词组合而成,词语结构、词序排列相同,词义配合一致,为唐朝的习惯用法,彼此对应平衡,因而是对仗句。

再则,如果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与词性是否相同一样,词语结构是否相同,也可以不计较。譬如,对仗中有一种合乎传统习惯的、有规律的自对格,即不是上下联之间的互为对仗,而是遥相呼应的半联内词语或句子的自对。

譬如,阮元题平湖秋月联:

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

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从互对来看,上、下联首句,名词“胜地”不宜对动词“清游”;同位的后两分句的词语结构不同,前为介宾结构,后为动宾结构,不能互对。但上联“红藕花中”与“绿杨荫里”,同为表示方位的偏正结构,可以自对;下联“长天一色”与“朗月当空”,同为描绘景物的主谓结构,也可自对。上联、下联的同位都有自对,就补救了上下联句型结构不同于词性有异而不能互对的缺撼。

对联中虚词的使用,上下联也须照应平衡。例如,湖南衡山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此联上下联句型一样,相同位置上的“吧”为语气助词、“点”为动态助词,虽词性有别,但同为虚词,前后呼应对称,也可相对。


【未完待续】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韵律规则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