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以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年)为代表,仅有百余年历史。而古人诗词、对联所讲究的对仗,主类是“实字”(实词)和“虚字”(虚词)之间的对仗。次类包括半实字和助字,其中虚字又含三小类,即“生”(又称“活”)、“死”(又称“呆”)、半虚字。为它们下的定义是:“无形可见者为虚,有迹可指者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用现代汉语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实字、半实字都属于名词,其中半实字为抽象名词;虚字属于动词和形容词,其中“生”(活)的虚字属于动词,“死”(呆)的虚字属于形容词;半虚字属于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和一些意义抽象的形容词;助字则包括了介词、副词及部分助词、叹词。
其中常用的实词(实字)又被分为许多小门类,还举出了一些例字。如名词,一般分为:⑴天文,如日、月、风、云;⑵时令如春、夏、秋、冬;⑶地理,如山、水、江、河;⑷宫室,如楼、台、门、户;⑸器物,如扇、尺、杯、盘;⑹衣饰,如衣、冠、巾、带;⑺饮食,如茶、酒、餐、饭;⑻文具,如笔、墨、纸、砚;⑼文学,如诗、赋、书、画;⑽草木,如桃、李、禾、苗;⑾动物,如鸟、兽、虫、鱼;⑿形体,如身、心、手、足;⒀人事,如道、德、才、情;⒁人伦,如父、子、兄、弟;⒂武备,如旌、旗、营、垒;⒃技艺,如射、御、农、樵;⒄珍宝,如珍、宝、珠、玉;⒅音乐,如歌、舞、琴、瑟;⒆数目,如一、二、百、千;⒇颜色,如赤、橙、黄、绿。
隋末唐初人虞世南在隋任秘书郎时所撰《北堂书钞》,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武功、衣冠等19部,部下分类。每类摘引唐以前古籍中可供吟诗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及诗文摘句。为现存最早的类书。
再如《词林典腋》,先分为30大类,然后各门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门,分为43小类。《诗腋》,先分为31部,然后再分为若干小类。唐代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代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合成的《白孔六帖》,共100卷。书中将唐以前的经籍史传及杂书中的成语故事、典故、词语及名篇佳句等,分门别类地片断抄录汇集,可供作诗文时查检辞藻之用。全书以天、地、日、月、星辰、云、雨……等分卷分细目,子目达1387个。
如此分类,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对仗更工整。
王力先生有个对词的分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并说:“同类的词相为对仗。”他又强调说:“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台湾广文书局1981年1月出版的《楹联丛编》第一卷收录有秦同培的《撰联指南》(1926年出版),其第二章为“联语对偶法”,作者认为:“联语既为对偶之句,于对仗上自不可不注意,普通以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使虚实相称,即为合法,但虚字虽无甚定则,而实字之中,则有种种惯例,初学不可不知,其间尤重要者,如数字、色彩、干支、岁时、动植物、方名(方位词)、器物、天象、地文等数类,沿用既惯,大觉非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