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为什么说清代和民国是对联的鼎盛时期?

为什么说清代和民国是对联的鼎盛时期?

2020-04-12 22:01:57尚佐文中国楹联论坛 0条评论

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楹联以其典雅而不失灵动,深受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清王朝凡值大典庆成,都少不了用楹联作为点缀。如前所述,现存第一副楹联诞生于后蜀宫廷,而康熙六十大寿(康熙五十二年,1713)和乾隆八十大寿(乾隆五十五年,1790)两次大典,更是把宫廷楹联创作推向高潮。这些楹联多出于当时名公硕彦之手,梁章钜感叹道:“自有楹联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矣。”


《楹联丛话》专列“应制”一类,选录了这两次大典的部分联作以及紫禁城内各殿门所用楹联数百副,可谓洋洋大观,其内容虽以歌功颂德为主,文字方面确实是代表了国家级水平。大臣彭元瑞因工于撰联,受到乾隆帝作诗褒奖,被人称为“灯联相公”。


乾隆八十大寿庆典上的一副长联,相传即彭元瑞所撰: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此联用典贴切而自然,构思精巧而大气,无怪乎梁章钜称之“最为壮丽”。


高层热衷,民间也热情高涨,楹联进入了鼎盛期。楹联句式更加丰富,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古体诗句式,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变化百出,千汇万状,体量虽小,却尽展尺幅千里之势,把楹联这一文体的包容性和独特性推向极致。南怀瑾先生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不无道理。进入民国时期,在白话文运动的凌厉攻势下,文言写作系统全面衰微,而楹联因植根深厚,仍固守要地,而且引入白话元素,呈现一种新的面貌。


楹联是清代到民国的一种流行文体,它的创作、应用、鉴赏,形成了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楹联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了装饰、交际、教育等功能。


清代和民国时期,联家辈出,尤为著名者,清代有李渔、梁同书、纪昀、李调元、阮元、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俞樾、张之洞、王闿运,民国时期有吴恭亨、易顺鼎、方尔谦、梁启超、杨度、章炳麟、蔡元培、郁达夫等。


这一时期楹联佳作琳琅满目,指不胜屈。随举数例,以见一斑。


名胜联本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乾隆年间杭州名士胡书农题采石矶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上联想象太白当年风流蕴藉的形象,下联表达后来者高山仰止的心情,境界华美,气韵流动,太白有知,当为之击节。


撰联以赠,是文人之间的雅事,如梁启超集句赠徐志摩一联: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放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此联集宋人词句,语如己出,其意则非常切合徐志摩其人,怪不得梁启超引为最得意之作。


大书画家郑燮则把到处可见的春联写出新意: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人说应酬诗难佳,而清初文人王文清贺百岁老人寿联则写得不落俗套: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上难逢我竟逢。


上联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下联用俗语“世上难逢百岁人”而翻其意,不说“百”而“百”在其中。


蔡元培挽鲁迅联则寓宏议于哀挽: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一代名臣林则徐的这副自勉联,今天仍发人深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代开始出现上百字的长联,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孙髯题昆明大观楼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此联共180字,“情景交融,古今会合,浑然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梁羽生评语),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有“长联圣手”之称的钟云舫,为江津县临江城楼所题长联竟长达1612字。


清代楹联在教育领域大显身手,对对子成为童蒙必修课,清联名家李渔所编《笠翁对韵》也成为著名的蒙学教材。到了民国,对对子甚至进入大学考试试卷。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传为佳话。


楹联选集、联话等楹联专著大量出现,楹联名家梁章钜于道光年间编撰的《楹联丛话》十二卷,收联话600馀则,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联话著作,居功甚伟。其后他又陆续编撰《续话》、《三话》,其子梁恭辰编撰《四话》,成为楹联研究的重要资料。此后联话编撰渐成风气,民国初期吴恭亨所编《对联话》为其中翘楚。民国时期还出现一些对联作法指南之类的书,开始了对楹联的理论探讨。


有个现象发人深思: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楹联名家,几乎都是学养深厚的诗文大家,没有诗文方面无所成就、仅以联作成名的“楹联专家”。楹联创作不仅仅是文字技巧的角力,更是一个人胸襟、学养、情趣的综合体现,不能忽视“联外功夫”。楹联脱胎于骈文与律诗,先天具有与传统诗文相通的审美取向。一个腹笥不丰、对传统诗文没什么语感的作者,也许能凭技巧和运气写出几副佳联,但要在楹联创作方面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尚佐文《楹联概说》,经作者授权刊发,内容有删节,题目为公众号编者所加。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清代民国清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