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品读对联:题扬州二十四桥

品读对联:题扬州二十四桥

2021-07-09 23:19:36孙虹采薇联社 0条评论

王永江

 

题扬州二十四桥(江峰青)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自古以来,扬州总是一个令文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得那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未经丝毫的铺排点缀,就已经让扬州披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春风杨柳,烟雨桃花,仅此“烟花”二字,就令人产生无穷遐想。而另一位把扬州刻入人们脑海的人便是唐代诗人徐凝,他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那该是多么醉人的月夜,让他发出如此惊为天人的感慨。于是,月成了扬州的又一代名词。

 

而本篇中对联的主体“二十四桥”,正是位于这座风情旖旎的小城。关于二十四桥的由来,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说:“西自浊汶桥起,东至山光桥止惟不足二十四桥之数,或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至于是二十四座桥还是仅指红药桥,已经不再重要。如今,桥早已湮灭在岁月中,而因为它传世的两首诗词却千古不朽。

 

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问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许他这一问深有所指,但仅仅是字面上的欣赏,就已经迷离了无数的文人诗情。明月当空,桥依碧水,箫声幽幽,玉人何处?美到无言,而美中透着的淡淡的哀伤却更加动人。


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没去过扬州二十四桥的,而姜夔在写《扬州慢》的时候,是去过那里的。“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本该风情万种的二十四桥,在当时姜夔的眼里,是另一种悲怆的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他从这样的风景里看到了“黍离之悲”,尽管如此,那桥边红药,桥边冷月,依然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就这样一座牵动了很多文人神经的桥,有人在神往,有人在驻足,有人在凝望,有人去了,有人又来,有人歌罢,有人续唱,真是千古不衰。

 

而江峰青(字湘岚)就是在几百年后,又一次让二十四桥熠熠生辉的一位。但说他的名字,江峰青,就清新灵动,取自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中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他生于婺源县,今人众所周知的江南风情古镇,可见其受家风熏染、乡风浸润颇久,能写出如此清新飘逸的联作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我并不知道江湘岚有没有亲自到过扬州,但是他的联作单刀直入,直接把人的思绪拉到了那座城那座桥,而他眼里的景色,耳中的声音都无不充满着逸兴雅致,云水平分秋色,箫声迷离月光,不管你在与不在那里,如何能不被这种氛围所打动?而他到没到过那里已经不再重要,一句“扁舟过桥下”已经让任何读者都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清秋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下,纯净的箫声传来耳边,这不正是自己神往已久的场景么?没有任何赘言缀语,却直击人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当然,帮助江湘岚完成这件事情的,不光桥本身,还有前朝那些古人们精心的描绘,烟花,明月,芍药,清波,所有的这些意象早已经融入了人们心中对于二十四桥的观感,所以再经过江湘岚用联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另一种升华了。这也就是一种成功的化典故于无形呢。


图片


孙虹

 

雨(王永江)

笼千年岁月如舟,曾相参渭水秋风、巴山夜梦;

落几许桃花往事,且共老清明节后、缱绻江南。

 

上联,起笔一个“笼”字,很形象地把雨描绘成一张密织的大网,笼罩着天地万物,然而,岁月正如穿梭在这张网中的一只船,曾相参了渭水的秋风,也见证了巴山的夜梦;雨激荡了舟,舟成全了雨。上联没有就“雨”说“雨”,而是宕开一笔,将“渭水秋风”“巴山夜梦”这两个非常富有诗意的意象,揉合在一起来烘托“雨”的气势和气氛。我妄自揣测老师是以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为背景,落脚于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生活中的人们,除了亲情外,还需要友情和爱情。显然,贾岛的诗说的是友情,李商隐的诗叙述的是爱情,它们在风雨中被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非常美丽的人间佳话,并被千古流传。


下联,“落几许桃花往事,且共老清明节后、缱绻江南”。秋风夜雨过后,老师把笔势轻松收回,季节转换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春天,继而又把细腻的雨天,轻灵的雨脚落在清明节后、缱绻江南。桃花往事里有多少美丽,烟雨小巷里有多少回忆,仿佛这一刻都在这一帘细雨中摇荡。这副联写的是雨,却给读者带来极大的画面感,读者在其中徜徉,可以领略到唐帝王李世民咏雨的大气磅礴:“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也可以感知唐诗人杨凝咏雨的细腻惆怅:“尘浥多人路,泥归足燕家。可怜缭乱点,湿尽满宫花。”更可以品味苏东坡的豁达自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在老师笔下如此美丽,雨在对联中如此美好,更在桃花的零落里缱绻成诗。


图片


孙叶

 

小联(寒天)

愿得吉祥牙锁舌;

欲通智慧鼻观心。

 

老师对禅颇为通透,佛教楹联往往独辟蹊径,此联虽为修身联,但也贯穿着一些禅意。上联让人想到了“两舌业”,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言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佛家将搬弄是非称为“两舌业”,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上联据此对世人提出劝诫。

 

下联来自成语“眼观鼻,鼻观心“,这句儒释道都有提起,吕祖曾说过:“一个人应该凝视自己的鼻尖” ,因为凝视自己鼻尖时眼睛会处于半睁半闭的状态,这时可以避开两个误区,一个是为外部的烦扰而分心,另一个是被内部的虚幻而分心。眼睛半睁半闭恰好处于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上,这时可以看到自己真正的内心。留一只眼看世界,一只眼看内心,半聋半哑半糊涂,实在是人生最妙的状态。

 

上下联由口到心,口乃心之门户,口闭心沉。此口一闭,万籁皆胜;此心一沉,万象可爱。

 

图片


刘孟君

 

赠人(石韫玉)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副对联既写为人之道,又写为文之道,警醒我们修心养性,饱读诗书,涵养格调。作者石韫玉,又号独学老人,诗人画家。一生笃学,修养深厚,学问广博,韫玉乃掩藏才学,谦谦君子也!我们常说,作品有如人品,此联正是作者的高怀写照。

 

上联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品位和情感写进文章里面,这样的文章可算是老到成熟。

 

下联旨在 强调丰富的学识会改变人的气质,具有了广博知识的人,会磨平原来许多极端的看法,实现心态的平和沉潜。

 

循着作者的文脉,仿佛触到了他的心路历程,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探寻,文达妙处,画臻雅境,意气平和,情怀高远,才有了如此发人深省的对句!此联语言简意深,辩证说理,既是启示录,又是使人深省的警句,勉人励己,实为人人奉行的座右铭。这则妙联在对仗上和“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联语明白如话,平实易懂,但平中见工,内涵深厚,耐人寻味。对仗十分工稳,读来谐和流畅,语意自然连贯,达到了妙韵天成的艺术化境!


图片


鞠贞会

 

石壕村(田丽君)

地因人以传,此行四百里崤函,尚有花近高楼,云浮玉垒;

诗为时而作,上溯三千年风雅,所恨伐檀无止,相鼠未休。

 

这是根据杜甫的《石豪村》故事而创作的一副对联。如果没有杜甫,谁知中国有个石壕村,只因有了杜甫,人人心中都构建着一个硝烟笼罩下的石壕村,我相信,这个小村一定是唐朝模样,虽然小村不一定那么具体丰满。

 

12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傍晚。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天下难觅太平,47岁的杜甫风尘仆仆,急匆匆地走到此地,此时诗人已经身心疲惫,看周围暮色苍茫,决定不再前行,就投宿在这里一个村民的家里。  岂料夜里,官役到村里强掳兵丁,发生了一幕揪心场景,于是历史记住了石壕村,《石壕村》成为诗史和诗史的构件。自此以后,我们心里那个石壕村,似乎成了安史之乱的代名词。袁枚有诗云:“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豪村里夫妇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田丽君女史的这幅对联告诉我们小村留名的原因及诗圣心念家国的历史渊源。

 

上联写石壕村因杜诗留名及其地理位置。石壕村是通往崤山和函谷关的必经之处。花近高楼、云浮玉垒取自杜甫的诗《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者以此来说明石壕村的山川景物与其它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更能使未直接明说的安史之乱后的强掳事件凸显出来,虽然作者对此只字未提。

 

下联写诗家因时感事、忧国忧民,与诗经的讽喻和劝诫风格一脉相承,正所谓诗人风骨,代代相传。诗人将诗经名篇《相鼠》和《伐檀》引到联里来,以表现不同时代的人民,面对相似的困境和不幸,发出同样地质问和呐喊。

 

上下联结合在一起,将石壕村出处、诗人个性特点、杜诗的内容特点进行了阐述。上联的自对来自于杜诗名篇,下联的自对来自于诗经名篇,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读完此联,我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吟出:“相鼠有皮,不死何为”!

 

图片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扬州二十四桥品读对联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