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原花县)建县时间虽不长,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紧邻岭南中枢——广州,是“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深受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且建县前长期分属番禺、南海等历史文化名县管辖,因而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佳作。花都境内的古建筑处处留下了楹联的痕迹。如寺庙、祠堂、牌坊、凉亭、门楼等,保存了许多优秀的楹联作品,流传下来不少具有教化、励志、劝善、祈福、追求、警示、状景等佳联好句。对后人解读花都的人文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
比如:
云山宫联
仙境是耶非,认几叠云环雾髻;
神灵呵且护,卜千秋雨顺风调。
百步梯“且歇歇”亭联
一亭俯瞰群山,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两脚不离大道,踏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龙口亭联
歧路莫徬徨,息乃鞭,虚心问道;
前程方远大,策其马,有志竟成。
花峰书院联
事业有源头,端厥志,励厥功,追圣轶贤,只在伦常做起;
文章无止境,登其堂,入其室,倚天拔地,都从经史得来。
城隍庙联
鉴察两隅,看我良善报施,何曾差了半点;
照临三属,任尔奸邪诡秘,几时逃过一人。
赤坭十八乡风雨亭联
农忙切莫偷闲坐;
路远还须刻苦行。
莲塘新圩凉亭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喜当竹韵松声,暂且息肩同坐坐;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正值欧风美雨,何况信口共谈谈。
盘古神坛联
挚日月以行天,万古乾坤归掌握;
先帝王而立极,八方民物仰声灵。
等等。
现将部份联作稍作赏析,以嚮读者。
云山宫联:
仙境是耶非,认几叠云鬟雾髻;
神灵呵且护,卜千秋雨顺风调。
此联上联写景,云山宫所在地鹩哥髻山长年云环雾绕,象女子高耸的环形发髻,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下联写神,此地因受到神灵呵护,因而得以保证千秋雨顺风调。作为景观寺庙联切情切境,赞颂得体,恰到好处。七、八年前笔者组织“新花东征联大赛”时,曾偕同当代著名联家朱帆等登临此处,朱帆对此联亦大加赞赏。
云山宫最早叫云山寺,当地老百姓称它“大王爷庙”,位于花东镇东坎埔村鹩哥髻山。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洪武初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
云山宫建筑依山石而建,分地面地下两层。地面为神坛,坐北朝南,后墙依山石凿成。大门石额阳刻“云山宫”,上款刻“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岁季春立”,下款刻“钦赐翰林钟克猷敬书”。门联上有蝙蝠衔环图案石雕。落款刻“权知县事浙西周经魁撰”,地下部分依石洞凿成,为一间长方形石室,当地人称石屋,高1.8米、长6米、阔3.7米。左边有高约2米的小门,右边有l平方米的窗口,地面平整,面积约20平方米。出石屋左边有三块十余米长的大石叠成隧道。地面神坛右侧外墙镶嵌着一块碑记,刻录着反映该山四大景观仙人试剑、暮鼓晨钟、磨盘石和龙泉喷水的诗句“仙人试剑利锋坚,暮鼓晨钟列两边;磨石浆流非巧妙,龙泉喷水甚新鲜”。
民国《花县志》载:“……于光绪十二年,由事首罗经畲等劝捐,在山中创建神庙一座,名曰云山宫,宫下有石室,石室内有‘山中大王’四字天然生于石上,中有八景:一曰仙人试剑石,二曰金龟负宝石,三曰磨石,四曰杯石,五曰砚石,六曰旗鼓石,七曰定天平石,八曰龙泉喷水。均奇异无匹,幽雅异常……咸称为吾邑第一名胜。”现石室保存完好。
盘古王公园牌坊正面联:
一斧劈濛鸿,乾坤定矣;
两仪分太极,日月昭然。
此联为花都(县)芙蓉诗社创始人、首任社长黄倚云诗翁为当时新建的盘古王公园牌坊所撰。由著名书法家、时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陈景舒书写。黄倚云国学功底深厚,才思敏捷,诗联倶佳。此联虽短短18个个字,但字字玉振金声,一气呵成,非常大气,把盘古氏开天辟地的气魄和功绩表现到极至,天地日月尽在一斧之下形成。作为盘古王公园牌坊正联既有气势,又十分恰切。
盘古又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开天辟地的创世巨人神,道教尊之为元始天尊。盘古王公园位于花都狮岭镇炉山山麓,内有盘古神坛以及盘古卧石、龙口泉等仙迹。据史书记载,此处为古“南海中盘古国”所在地。除新建的盘古王公园牌坊刻有楹联外,盘古神坛的门柱、檐柱、廊柱等还有近十副联艺、书艺、雕工水平俱佳的楹联。2010年9月“中国盘古王文化高峰论坛”在花都狮岭镇举行,狮岭镇分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盘古王文化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之乡”称号,并同意建立“中国盘古王文化研究基地”。
盘古王公园牌坊背面联:
迈三皇五帝而先,斯为盘古;
辟四海九州之大,是有中华。
此联上联写时间,下联写空间,既写出了悠久的的炎黄历史,又写出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点出了中华民族与创世英雄盘古的渊源。
盘古王公园牌坊于1993年建成。“盘古王公园”五字由著名书画家关山月所书。牌坊背面联乃由全国著名诗人,《唐诗小札》和《宋词小札》的作者刘逸生先生所撰,由时任花县书协主席汤耀书写。刘逸生曾任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在全国诗联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极高的声誉。
百步梯“且歇歇”亭前柱联:
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为道光年间花县知事包锦灿(贵州省修文县人)题并书。文字通俗,不但描写眼前景物贴切,且含意双关,富有哲埋,耐人寻味。行人到此歇息,山风扑面,分觉清爽。远望群山,龙蛇起舞,眼界顿开,疲劳骤失,壮心勃发。既切情切景,又寓意于人生的道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选准人生的方向去奋斗。不失为一副一语双关的佳联。
百步梯地处花都东北部群山之中,东北与从化相接壤,西北毗邻清远,是旧时花县名胜之一。重峦叠障,经年云雾不开。远观,难辨庐山真面目;近看,古树茂郁,山庄翠竹掩映;谛听溪流潺潺,鸡犬之声可闻,仿若世外桃源;原百步梯险仄不可扳跻,前人凿山通道,使之成往昔通向清远、从化必经之道。
康熙二十二年(1683),巡抚李士桢集资再辟大之。从山脚至山顶,全用白条石铺砌,缀叠成级,共三百六十六级。拾级而上,宛若登梯,直上云天。以其级数极多,故名曰“百步梯”。梯腰建有凉亭一座,以供行人稍憩。亭内悬有木制横匾一块,上题“且歇歇”三字。亭内竖四石柱,刻有二联。
百步梯四面环山,曲径迂回,形势险要。公元1854年(清咸丰四年),花县红巾军响应太平天国运动,曾于此揭竿起义,扎寨安营,进占花县县城。
1927年,广州起义军在叶镛、袁国平、徐向前等率领下,路经花县,曾翻越百步梯奔向海陆丰与彭湃的武装队伍会合。
1951年,兴建花山水利,引流经亭前绕至左侧,水流潺缓,从高逾四十五公尺处,奔腾而下,俨若银带飘飞。如亲临悬崖,溅密飞沫,在阳光下有若瑰丽水雾,炫耀夺目。而今百步梯面貌一新,柏油公路盘山而上,直达山巅。原有石级仅存二百余级,已成历史遗迹。
百步梯“且歇歇”亭后柱联:
暂息于斯,亭拔千寻真胜境;
遄征至此,梯传百步是康衢。
一座亭子在这半山腰凌空拔起,使这里成为一处观光的胜境,路人不妨在这里暂时歇息一下。我们一路上快速走来,终于到了这里,只要越过了这百步梯,前面就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路了。在旅途中,我们不妨放松一下,一边赶路,一边赏景,乐观一些。这样不但可转移疲劳对自身的影响,还可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此联为当时花县举人(花山石岩塘村人)游鳌所撰。联文十分乐观。行人到此歇歇,喝杯茶,读读亭联,可将长途跋涉的疲态一扫而光。
百步锑路旁有秋风树一株,春天落叶,秋天发荣滋长,包锦灿修筑百步梯时,见秋风树独异,即在秋风树傍建筑石庙一座,並撰一联:“来往普沾德泽;周旋永锡秋风”。
又传从前有一地理先生,勘察地形,路经百步梯,一当地人告诉他,此地流传着一独脚联:“百步梯,梯百步,步上步下步高低”没有人对得上。这地理学者苦思冥想,也对不上。后来,他到潮洲西湖山,山顶有一小亭,名为“四望亭”,他登楼远眺,顿然神思触发,想出了下联,“四望亭,亭四望,望东望西望南北”,也是天然巧合。
龙口亭前柱联:
歧路莫彷徨,息乃鞭,虚心问道;
前程方远大,策其马,有志竟成。
此联以情写志多,用成语浅白书之,寓意深远。表面是写平常问路,实则寓意人生方向。
龙口位于现106国道与花都大道交叉之丁字路口处,以前有一亭翼于其左,题曰“龙口亭”,以其近龙口村而得名。亭坐北向南,六角形,用六石柱构成,亭顶红瓦绿筒,六角翘起。亭中设有石枱石凳,虽非宏建,亦雅致玲珑。商旅行人多憩于此,以其与人方便也。亭柱镶有两联,尤为引人入胜,行人过此,每读之品之抄之,别有一番情趣。
龙口亭后柱联:
亭前俯仰山河,算来珠海人文,菊石耆英高北斗;
道左畅淡风月,说到金陵王气,花峰奇杰冠南天。
该联以史写志多,结合本县实际,十分豪迈。该联之“菊石着英”,据说是当年花县绅耆,文人雅土,选花山菊石之奇英,集花县之菊花盆景,曾开菊石文艺盛会于花城,赋诗成帙,不下百首,龙口亭两联之征集,亦出于此。“金陵王气”当指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大业。当时洪秀全率领太平军,纵横驰骋,屡败清兵,拥有全国大半河山,使清廷岌岌可危,开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先河。碧血黄花之役,七十二烈士中,花县占其十八,皆“花峰奇杰”也。
莲塘新圩凉亭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喜当竹韵松声,暂且息肩同坐坐?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正值欧风美雨,何妨信口共谈谈。
上联:为了追逐名位去奔波劳碌,为了追逐利禄去奔波劳碌,倒不如抽出一点时间来消遣。喜此时此地和风吹拂,竹林和松涛正发出令人愉悦的美妙声音。大家何不暂时卸下肩上的担子一齐来坐坐呢?
下联:动脑筋很辛苦,干体力活更辛苦。我们做人应该乐观一些,在艰难和困苦的环境中自行其乐。现在正值西风东渐,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国不断渗入,逐渐影响我们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既然我们现在有缘坐在一起,又何必拘束呢?大家不妨天南地北,随便地尽情聊聊。
此联劝人乐观处世,将工作和休息的关系处理好。同时教人要放开眼界,学会快乐,懂得快乐。作者具有良好的健康心态。
莲塘村位于花都最西部,与三水相邻,是一条大村落,原花县八景之“乌石幽奇”就在于此。村中有由骆秉章题额的“莲溪古庙”。因该村其离赤坭圩较远,村民赶集不便,于是在与三水相隔的九曲河码头附近建立一个小集市,取名新圩。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主要由做水运生意为主的新圩就逐渐荒废了,该亭也不复存在了。
赤坭十八乡风雨亭联:
农忙切莫偷闲坐;
路远还须刻苦行。
在农事繁忙的时候千万不要偷懒闲着不找事做,否则会造成田园荒废;前面的路还很遥远 ,还应继续努力坚持行下去,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此联看似平淡口语化,但细嚼一下,则品出其富含寓意,颇有哲理。所谓“农忙”,其实也暗指平时的工作和学习;所谓路远其实也是指人生的道路。整个联意实则教人不要偷懒以荒废学业,而应该勤奋努力,刻苦向上,以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
以前的南方村道,多建有凉亭、茶亭,为行人遮阳挡雨,方便过往行人休息。富裕一点的地方还有些善长仁翁顾人免费供茶。人们探亲访友、赶集出行,路过茶亭时通常会进去歇息一下,讨杯茶喝,顺便买些凉果、杂食之类,边吃边聊天。凉亭、茶亭一般都挂有由当地士绅或学究书写的对联,内容以励志、修身为主,也有写景抒怀的。如百步梯“且歇歇”亭和龙口亭的楹柱联,其内容形式都很好很切,立意境界都很高很远,广为传诵,深入人心,非常有名。
炭步坳头村牌坊联:
坳东坳西,坳坳相通,人人无谓坳;
头远头近,头头是道,处处有奔头。
坳的东面和坳的西面都是相通的,同样道理,争拗的双方很多观点和见解其实也是相通的,请大家不要为那些无实际意义也无什么结果的事去争来争去。
你说路的这头远些,他说路的那头近些,其实双方都说得有道理,也都行得通。只要我们选准了目标,有恒心有毅力,不管你选择走那条路 ,干那一行 ,都是有前途有希望的 。
此联合复字、叠字、谐音、鹤顶、蜂腰、燕尾、集锦、魁斗等多种格式于一体,生动谐趣,且富含哲理。妙在一个坳(拗)字,一个头字,以平常聊天的口吻寓意于常见的景物之中。
刻有这副联的牌坊现已毁。现在的新牌坊也有副用魁斗格写的联:“坳里隐桃源愿偕东风吹绿坳;头前环树带喜听好鸟唱枝头”。此联寓意也很佳。
花县城隍庙联:
鉴察两隅,看我良善报施,何曾差了半点;
照临三属,任尔奸邪诡秘,几时逃过一人。
此联以城隍爷的口吻道出,劝人弃恶从善,读來饶有趣味。它揭示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一因果报应,具有警示作用。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衹,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花县城隍庙在原县城花城的东北,为开县时所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阴王廷柏接任花县知县,听讼明决,民无拖累。他在城隍庙上堂悬一大镜,上书“照胆”两字。
王廷柏为人明辨是非,敢作敢为。前任徐耀祖兴修文庙,限于基址。他一到任,就清查旧址,撤去民房侵占学地的十八所,使文庙建筑焕然一新。后来,他奉命委办省局,刚值花县有土豪黄老虎案发生。逮捕同党成千人,牵连到邻县。他单骑赶来花县处理,把黄老虎置此联为道光年间花县知事包锦灿(贵州省修文县人)题并书。文字通俗,不但描写眼前景物贴切,且含意双关,富有哲埋,耐人寻味。行人到此歇息,山风扑面,分觉清爽。远望群山,龙蛇起舞,眼界顿开,疲劳骤失,壮心勃发。既切情切景,又寓意于人生的道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选准人生的方向去奋斗。不失为一副一语双关的佳联。
花峰书院联:
事业有源头,端厥志,励厥功,追圣轶贤,只在伦常做起;
文章无止境,登其堂,入其室,倚天拔地,都从经史得来。
能做成一番事业,都必定有其根源。首先要端正其态度,明确其方向,努力去成功。要追赶或超越圣贤,也只能从遵循伦理道德规范方面做起。
才能和学问是没有终点和尽头的。能够在学识和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和大的建树,可以倚天而立,拔地而起,都是从前人的经籍和史书上学来的。
这是一副专为书院书写的励志联。寄托了长者对学子的希望与要求。要成就一番事业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认真学习。上联鼓励学生立志向上,争取建功立业,超越前人;下联则强调要谦虚好学,循序渐进,才能成就大业。
此联为乾隆年间花县知县王殿为花县当时最高学府花峰书院题写的对联。该书院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县时,知县王永名创建,后遭兵燹。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殿重建並扩大。书院有上中下三堂。王殿亲自撰联並书,悬挂于中堂,用于激励学子。
查王殿在花县知县任内,操守清廉,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发动乡绅募捐。创办义学,公余常到书院,亲若父老。他将离任赴揭阳时。特别召来经办的人嘱咐说,“我办义学,得到人民的捐助,有税地若干,租若干,束修膏火已备,现在以租册交给你们,轮流代理,义学才能持久,不然的话,这些租金一入官吏之手,没有不废辍的。”当时人民甚感他的德泽。王殿的对联表达了一个知县对辖内学子的祈盼与希望。
明伦堂联:
三尺严霜,猛虎毒蛇咸落胆;
一簾化日,深山穷谷也回春。
这是一副警示教化联。上联警示恶人和贪暴者,见威严;下联关心贫苦老百姓,见慈霭。读是联,能使人对那些敢作敢为有建树的清官好官肃然起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才能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
明伦谓品评或选拔人才,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 。此联为乾隆年间花县知县宋镐(山东育州人)所撰书。宋镐在职期间,为政宽严相济,法德兼施。他重视教化,建明伦堂,恢廓文昌宫,又增建步云书院,並亲自题额。此联传为他的实录。
珠溪古庙联:
入正门易到龙楼凤阁;
行偏路难逃剑树刀山。
此联告诫烧香拜佛者,做人做事都要正大光明,切不可走邪门歪道。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的灵官殿的哲理联:“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有异工同曲之妙。
该庙位于花山镇大珠村中南部石庵岭和松仔岭之间,建于清末民初,座东向西,正殿两进堂,其两旁加建两宫房。门额上阴刻“珠溪古庙”四个烫金正楷大字,是当时广州著名禅师铁禅和尚所书。大门口两边阴刻“珠引乾宫六龙聚气;石骑巽位万象回头”金字门联。一入大门口,屏风木门便把人们的视线挡住,两边屏柱上的木刻金色楹联赫然入目:“入正门易到龙楼凤阁;行偏路难逃剑树刀山”。联意教人从正莫邪,要做好人。神佛之地,昭示着劝世良言。庙北面是天后宫,其门口两边石阴刻“保我子孙伊可怀也;为民父母岂虚与哉”金字门联,联意彰显慈善心肠。里面墙前正中坐着天后娘娘半身塑像,慈祥怀远。庙南面是文武宫,其门口石柱阴刻金字联:“文气如珠,光争日月;忠心似矢,志在春秋”,联意彰显文武精神
田美村北帝古庙后石柱联:
三尺剑气吐光芒,斯世斯人,莫把歪心来祝祷;
七星旗风飘映日,那邪那正,须知慧眼最严明。
古人修庙,一为警恶,一为扬善,一为祈福,一为消灾。读斯联即觉其寺貌庄严,神明可畏。该联教人向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俗称上帝公。神话中的主北方之神。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
北帝庙为崇拜北帝的庙宇,亦常作真武庙、玉虚宫、玄天宫、北极殿等众多名称。该庙位于新华街田美村旧村社,又称积广堂,是该村杜、刘、邓三姓大庙。原址为八角亭,后拆亭建庙。始建年代不详,民国3年(1914年)重建,坐东朝西。后殿内有4根坤甸木金柱,两根石前檐柱。金柱均镌刻楹联,四周有雕花装饰,落款为“甲寅(1914年)季秋吉旦”。前木柱楹联刻“莲座站离南玉玺银瓶光日月;柳营连坎北龙韬虎略壮风云”。后木柱楹联刻“临震兑以乘权,慧剑慈心宏雨露;济坎离而御极,英风浩气礴田溪”。前石柱刻:“建极仰玄冥水德下膏三姓遍;资生襄太皞神灵长庇万家安”。
莘田村北帝古庙联:
万物总归三尺剑;
五云时现七星旗。
该联较新华田美村北帝古庙的要短,但意思接近。都是劝人做人做事要正派,不可存半点歪心,才能得到神明的保佑。
该庙位于花东镇莘田村。建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三间三进。石门额阳刻“北帝古庙”,上款刻 “光绪庚寅年(1890年)秋吉旦”,下款刻“庾京敬书”。
北帝为水神。由于珠三角一带近海,多有水灾,广佛一带的人便将北帝请到当地坐镇,以保一方平安。另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南方的醒狮活动都是带有祈福,驱邪的用意,所以就有这面代表北方水神北帝的七星旗。在南方的醒狮表演中,里面有好多的彩色旗,其中一面是黑色的七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