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对联赏析 || 楚天湘水共苍茫

对联赏析 || 楚天湘水共苍茫

2019-08-10 22:39:34邢秀芳荆楚联坛 0条评论

——小议汉口长沙会馆楹联的家国情怀


楚天湘水所连接的湖南和湖北,是荆湘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两地同祖同根,接山连水,而古往今来,两地志士仁人的集会、寄寓、交流、融通,则饱含“原非异土;好话家山”的独特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寄托在独特的会馆文化中积淀酝酿,从而被长久记忆、广为传颂,这在位于武汉的汉口长沙会馆的诸多楹联作品中可见一斑。
汉口长沙会馆(当地老人称之为湖南会馆),系当年湖南同乡在汉口集会或寄寓之处所,建于清道光( 1821 一1850年) 年间,武汉解放前夕解体。
汉口长沙会馆兴建于清朝统治进入晚清(1840年—1912年)时代的交叠期,而晚清时期,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期间,湖南湖北地区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同时荆湘大地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经济潮流兴起和发展的热点区域,我们从汉口长沙会馆的楹联作品中,能够读到与时代洪流息息相通的故乡与异乡、历史与当下、民族与国家的无数叹慨与希冀,令人歌哭不胜、怀想不尽……
在众多社会名流及文人墨客所题的汉口长沙会馆联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推湖南安化陶文毅所题之联:

隔秋水一湖耳,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兮,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江山。

这副被近代学者、湖南慈利吴恭亨先生誉之为“其佳在四周围故事搬演生成,如金之铸,如岳之镇。”的联作,原载福建长乐梁章柜( 1775一1849 年) 著《祖联丛话》。
      联语起句便将湖南湖北两地距离拉近,仅隔洞庭“一湖耳”,不管是“岸花”的“送”,还是“樯燕”的“留”,无非是在一家之域,此地本就不是“异土”嘛。而下联,在上联的铺垫之下,虽剪取“长沙”、“湘水”之风物而“好话家山”,但如此“家山”又焉能分得出故乡异乡呢?!
在所有楹联作品中,有一副联不得不提,那就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湖南湘阴人左宗棠( 1812 一1885年)的题联,联云: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吴恭亨先生言此联“亦流丽可喜。盖文襄时以讨叛正西征,故有对幅。”在此联中,我们字面上看到是中兴名臣在此地托物寄情、怀古思乡,但从“卅年作客,黄沙远塞”的字里行间,却能隐约看到这位从湖南走出去的晚清重臣“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兴办洋务”上下奔走的“作客”生涯,由此进而联想到晚清到近代风雨如晦而又波澜壮阔的中华大地,而这一切,在这比邻而看的他乡会馆中,被遥望着湘楚故里的左公,又化作乡思,吟入江城的“落梅”之中……远与近、巨与细、古与今、家与国,交织融汇,怎能不让人生出叹慨无凭、俯仰无端的苍茫之情呢?!
此外,在所有楹联作品中,还有一副分量十足,那就是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岳父李篁仙先生撰写的联作,联云:

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携剑倚苍茫,数前朝梅将功名,蒋侯威望;
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凭栏瞰风物,想故国定王台榭,贾傅祠堂。

吴恭亨言此联“虽雄劲不足,而处处能顾定长沙二字,亦为语无泛设。”此联虽如吴公所言“雄劲不足”,但内容却饱满浑厚、意旨深远,充溢着李公对于故乡地灵人杰的自豪之情和对民族前途的寄望之心。上联中,“麓山”、“湘水”点出故乡风景特质,“梅将功名,蒋侯威望”句中的湘楚雄杰名将梅鋗、名侯蒋琬,虽是前朝人物,但却为湘楚大地带来名誉声望;下联,把视角拉回到现实,“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切合会馆之地,但更像是设定了一个旷览时代格局广阔视角,在这个视角下,眼前的江山风物到底如何呢?李篁仙(1825-1894),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其时国事衰微,内有反抗频仍,外有列强觊觎,眼前之局怕是很难如李公之意。眼前的不如意,自然会促使李公把目光再投放到前朝之盛,代表着时代辉煌的“定王台榭,贾傅祠堂”的故国便成为了李公寄寓理想与希冀的托附之物,而重现辉煌之盼,则更见其深沉的爱国情怀。由此联想到,为民族觉醒变法就义的其婿谭嗣同和自号“臾生”的其女李闰,夫妇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也应是门风承继,足以令世人感泣。

清代是楹联创作的高峰期,也代表着楹联创作的最高水平,而这其中,动荡变幻的时代格局和风起云涌的社会潮流,正是创作给养的现实来源,“国家不幸诗家幸”同样可以演绎到楹联创作领域。而汉口长沙会馆的楹联内涵所投射的,正是这样一种家国情怀所带来的强烈感染力和强大生命力,它成为一个时代的伟大记录,更成为世代不应遗忘的一种民族记忆和精神瑰宝。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湘水湖南湖北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