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青螺,莽莽沉沉,非八百里玉盘,不能托住;
潇湘多翠竹,斑斑点点,是四千年珠泪,尚未滴干。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舜帝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又名为君山,也叫湘山、有缘山。它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
此联以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比喻,展现了湖南岳阳君山的优美奇绝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它既是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热爱之情的流露,又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赞美。
上联对君山进行宏观整体描述,营造出的艺术意境雄浑开阔。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浩瀚阔大的艺术画面,令人神往,留连忘返。“天地一青螺,莽莽沉沉”,君山就像一只巨大的青螺,耸立于天地之间,巍然不动。放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这既是对君山外貌形态实境的精绝描绘,又是艺术加工的刻画。把突兀独立的君山比作一只青螺,真是新颖独特,十分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如临其境,拍案叫绝。青螺,也叫塘螺、河螺,其头颈部肉质坚硬,顶部有胶质构成的甲片,体外包有锥形的硬壳,它分布于我国的淡水流域的湖泊、河流中,是一种优质的水产品。句中“莽莽沉沉”在突出君山的辽阔以及雄伟沉稳的气势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君山上草木之茂盛。特别是还能为后面的描写做足了铺垫,说明了理由。因而接下来二句“非八百里玉盘,不能托住”,紧承前文而出,把坦荡无垠的洞庭湖比作大玉盘,这又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比喻。作者以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的句式,发出内心的震撼声。如果不是一只宽广八百里的玉盘,来承托着这只大“青螺”,它早就会淹没水中。在这里作者既赞君山之厚重雄伟,又颂洞庭湖之浩瀚无边,可谓一举两得,十分巧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740平方公里,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美誉,湖中有君山,在岳阳楼上可以俯瞰洞庭湖迤逦风光。“八百里”极言湖泊之宽广,一望无际。
下联从局部展开对君山上的竹子进行细微刻画,抓住特点,对景怀人,以乐景写哀情,哀而不伤,表现手法十分高明,与众不同,情深意长。“潇湘多翠竹,斑斑点点,”这二句通俗易懂,前者叙事,后者写景,而笔端含情。湖南生长着许多独特的具有斑斑点点的翠竹,让人多么欣喜。竹子四季长茂,不畏暑寒,品清奇而秀雅,性质朴而淳厚,中通外直,遒劲硬朗,宁折不弯。竹子的这些虚心自持的品质常作为君子人品的写照。因而作者在此表面上是描述君山竹子的风貌,实际上又是对湖南人所具有的那种百折不挠、高风亮节的崇高品格的歌颂。潇湘,泛指湖南。其中“潇”指湖南境内的潇水河。“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湘江河流。一个“多”字,感情充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显示出湖南风光无限。而“斑斑点点”不仅写出了竹子的表面和颜色,而且为后面的抒情蓄势。斑斑点点,指的是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结尾二句“是四千年珠泪,尚未滴干”。这是幽怨含悲之笔,语气十分果断。面对眼前斑竹,作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心情也由欣喜变为沉重。这些斑斑点点就是流淌了四千年还没有流干的泪水。这别出心裁,恰到好处的语言,情不自禁地又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那悠久的历史往事之中。那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让人感慨万千。相传上古时,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抚竹痛哭,泪血滴于竹子上,竟成斑竹。两个妃子因悲恸而投入洞庭湖,做了水神,尸体葬于君山。《山海经》《史记》皆记载了这段传说。其实,斑竹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作者将自然风物象征人类情感,把竹子上的斑点比作两个妃子的点点泪痕,十分生动传神,使得相思情更哀婉深沉。句中“四千年”极言时间之久远。“尚未滴干”极言血泪之多、相思之深。可见这结尾两句,把两个妃子的痛心之态、思念之情尽现笔端,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
全联韵律和美,对仗工整,如“天地”对“潇湘”,二个联合词组相对。“一”与“多”相对,形成数量上的悬殊差距。“青”与“翠”相对,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区别。“非”与“是”相对,是非分明。“八百里”与“四千年”相对,形成空间与时间上的交错。全联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结构上的过渡照应得天衣无缝。那灵动的笔触,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开阔而细微,从现在到过去,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同时写景抒情,水乳相融,达到了虚实结合、情景俱佳、妙合无垠、上下联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可见这是一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有景色之娱目,有真情之动心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