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明清对联鉴赏》一箫吹月到三更

《明清对联鉴赏》一箫吹月到三更

2019-01-07 22:31:49天津大学 刘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 0条评论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传是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更可能的是作者乘舟过五亭桥,抚今追昔有感而作。

描写扬州二十四桥的诗歌最好的是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是回忆在扬州的浪漫生涯的。在杜牧的印象里,最深刻的是:那夜,那桥,那人,那箫。

扬州二十四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有二十四座桥,依据的是沈括《梦溪笔谈·》;另一种是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依据的是李斗《扬州画舫录》。

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记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

沈括是北宋时人,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离晚唐时代较近,所记当比较可信。扬州是我青少年生活的地方,还记得有汶河,通泗桥、开明桥,当然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有地名了。

清初词人吴绮是江苏扬州(江都)人,在《扬州鼓吹词》又是一种说法:“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这是说二十四桥是一个桥的桥名。

清代乾隆年间的李斗是江苏仪征人,在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这大约是从姜夔《扬州慢》附会而来,其实太过牵强。

姜夔看到的是大战乱后的扬州。其词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经过宋末元初以及明末清初两次大战乱,扬州二十四桥当然面目全非凄凉一片。以后由于两淮盐商的兴起,扬州又繁华了近百年。再以后由于战乱不断,终于无可如何的衰败了。

江峰青(1860~1931,字湘岚)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所写的二十四桥对联大约更多的是感慨,所见应该是五亭桥,即莲花桥。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 “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 如果,你站在五亭桥上,无论是左顾还是右览,都是云影波光,说不尽的旖旎。

上联用“胜地据淮南”作起,所谓“淮左名都”,以切扬州。承接宜以清空为佳。于是有“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然而“云影当空”应作何解?

所谓“云影”,是指“天光云影”。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类似的还有明代唐寅的诗:“松涛谡谡响秋风,云影峦光凈太空。何事幽人常独立,只缘诗意满胸中。”或者宋代诗人张蕴《归雁亭》说得更准确些:“青云影里自由身,几倚阑干看不真。”

借用“秋水与长天一色”写瘦西湖,固然是巧思,然而鄱阳湖气象阔大,而瘦西湖纤瘦细长,于是用云水来“平分”秋色,在用词处颇为着力。这种细致功夫颇值得品味。

下联“扁舟过桥下”,用扁舟不用轻舟,是作者心境不同。作者胸中或会涌起张孝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用“过”而不用“到”,当然不只是看月。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云:“过桥分野色”。停舟看月是雅事。《扬州画舫录》记载云:“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作者笔触却又忽然宕开,“闻箫声何处”,借隐隐约约的箫声,作朦朦胧胧的揣测。“有人吹到月三更” 从而使我们联想到杜牧的诗歌世界。然而已经是三更,是玉人吗?是谁呢?是箫声凄咽的秦娥?有无穷的问号在撞击我们的心灵。其实有多少人家正是“蝴蝶梦里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然而还是“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是又有谁知一叶扁舟的我---江峰青。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明清鉴赏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