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对联赏析文光璀璨,人物风流——米公祠古联墨赏析

文光璀璨,人物风流——米公祠古联墨赏析

2018-10-08 22:41:37宋万里对联襄阳 0条评论

米公祠




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上款:赠米公祠宝晋斋,下款:陈天然书,钤印:天然(白文)、陈氏(朱文)。

此语系米芾好友张大亨对米芾的评价,不失为一副高度概括米芾个性与才华的精炼之联。

书者:陈天然(1926年4月20日—2018年1月5日),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河洛镇柏沟岭。当代中国书画家、版画家、诗人。

作品赏析:

此行书五言联整体风貌苍茫刚健,笔力雄强。以北碑笔意来写行书是陈先生一大特色,使原本端严雄肆的魏碑,点画之间多了流动的气韵。行笔迟涩为主,偶有飞白,故笔墨厚重老辣,力透纸背。字字似铸锻而成,虽经岁月风雨侵蚀,锈迹斑驳,却凛然挺起铮铮铁骨。

结体多左密右疏,用笔注重变化。如:“人”、“衣”、“度”三字同有捺画,而处理不同。“人”的捺写成反捺钩回以呼应下字;“衣”的反捺尾部刹住,引而不发;“度”末笔写成捺画,小伸捺脚。还如:“风流”二字,右边都有钩,“风”不出钩,显得含蓄,而“流”的钩张扬;“唐”和“度”同有广字头写法也不相同。

横折常呈内擫之势,如“物”、“晋”,“物”字折画右下处向内忽然一弯,有些过度,在陈先生其他书作里也常见到,为一习气也!

此外,“晋”字中间一长横,行笔太快,笔画中段一滑而过,非北碑笔法,与主体风格不协调;“物”右边撇的起笔、“冠”中“寸”竖钩的起笔稍显草率,“度”的捺画末端拖沓无力,均为美中不足。



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

上款:崇宁元年夏五月,下款:襄阳米芾,钤印:米芾之印(白文)、元章氏(白文)。

此行书七言联刻在米公祠内石碑上,联文据说是米芾与苏轼合撰。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史等,人称“米襄阳”。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工诗文,擅书画,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作品赏析:

诚如前人所评,米字沉着痛快、潇洒奔放,字里行间摇曳多姿。纵观此联书风与米芾书法典型风格差别较大,联文书写端庄温润,一丝不苟。

透过书迹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精神、气质,如一文士深受儒家教化,言语思想、举手投足间无一不合礼法,重规矩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由此可见,书者极可能是上文说到的米芾后裔,他在对联正文中呈现出的中规中矩与米芾的狂放浪漫大不相同,相比之下,落款文字更接近米芾书迹。

虽非米芾真迹,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些不足,但这副对联书写文气充盈与文字意境非常契合。更为难得的是书者注意了各字的大小轻重,不致于写成王羲之批评的“状如算子”,米芾反对的“大小一伦”,在作品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节奏感,整副对联因此显得儒雅可爱。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下款:中岳外史米芾,钤印:米芾之印(阳文)、元章(阳文)。

此为集句联,上联为唐诗人钱起诗句,下联为李白《客中行》诗句。

作品赏析:

这副行书七言联书写略有米芾笔意,与米芾书风相去甚远。据前文襄阳米公祠石刻资料所知,极可能是米芾后人书写并刻制成碑。

联中字结体平实,大小一致,失于灵动;点画时常横粗竖细,且缺少变化,如:“春”、“茶”、“陵”、“美”、“金”字捺画雷同;“茶”、“兰”、“酒”、“郁”、“米”等字的竖钩、横折钩均写得十分纤细、内擫过度,如出一辙。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文光米公祠人物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