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联是任何一个联人避免不了的。如何写人物联,估计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是,即便是有人能总结出数十个方法,依然离不开一个根本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这一个”。
“这一个”,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慨念,他的意思是说:任何个别的东西都是“共相”和个性的统一。他把自己“这一个”的思想,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原理提出来以反对概念化和公式化。后来,“这一个”广泛用于文学创作,指的是文学创作要突出所描写对象的“个性”,写出特色,写出感情、写出灵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写的“这一个”而非“那一个”。
人物联的创作,离不开“这一个”的原则,无论你是写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对象总是确指的,唯有抓住对象的独特性,才能把他和别人区别开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杜甫《八阵图》中的对仗句,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诸葛亮,用在别人身上,怎么也不妥,这是“这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下面以我的一副人物联,来说说如何体现“这一个”
敬题马长泰老师:
高度似联中县府大楼,立在眼前,需我辈抬头仰视;
瘦容如室内梅花奇石,清留心底,做人师静性潜修。
马长泰老师,现年77岁,从小喜欢对联创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任山西省垣曲县县长、运城市建材局局长,退休后组织成立了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出任协会的法人代表。他多次在国内征联中获奖和出任评委,被公认为是山西联界的领军人物。正是在马长泰老师的鼓与呼中,山西楹联才人才辈出,使得山西始终处于全国楹联大省行列。由于马长泰老师为人善良、做联精到,省内外有许多联家拜马长泰为师,因此,给马长泰老师题的人物联实在不少。
从我认识马老师以后,曾经数次给他写联,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联存在两个弊端: 一是离不开嵌名联的窠臼;二是少不了假大空的一些奉承话,因此,不用说别人,即便是自己也忘记内容了。今年7月15日晚上,我在一个联群又看到几个联友发了给马老师写的联,于是就想再给马老师写一副联,这一次我暗下决心——绝不写嵌名联。
大家知道,联界的人说人物联要“切”,意思就是做到“量体裁衣”,不过,“量体裁衣”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说嵌名联的兴起是为了增加技巧性和趣味性的话,那么,现在的嵌名联泛滥(被写之人主动要嵌名联另当别论),已经是被当做“切人”的法宝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写成的人物联可想而知了。
我决定不写嵌名联之后,自己也感觉到要给马老师量体裁衣不是一件简单事,但是,人人知道我有股倔劲,这时候,我的倔劲的确又来了。我思索如何写笔……
我想起了去年冬天在运城召开的“马长泰楹联创作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楹联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以及运城市楹联学会的诸多领导与名家,也有来自省内外的许多高手。参与研讨会的人都写了评价马老师楹联艺术的文章,值得回味的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提到了马老师创作的一副联,这副联就是1984年马老师出任垣曲县县长时,给县政府大楼写的,内容如下:
高高县府大楼,不是丰碑,丰碑要在民心竖;
届届舜乡公仆,并非承诺,承诺当由政绩言。
马老师的这副联,人人认可,人人赏识,自有其文字特点和思想特点,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当时候我就想到,如果我的联中,能包含进去这一副联的元素,那不就是非马老师莫属吗?
如何在我的联中,体现这一副联的元素呢?我进一步想到——马老师的个子很高,这副联中正好有两个字“高高”,这个“高高”不正是最佳的结合点吗?于是我就给马老师绘了一幅肖像图——高度似联中县府大楼。说句实在话,绘出这一副肖像图以后,马老师高大的形象清晰地到了我的眼前,恍惚间,他的形象又化作了悬挂他的那副对联的垣曲县县府大楼的高大形象,二者交替出现,令人回味。于是,接下来的两句话几乎是瞬间就写成了——立在眼前,需我辈抬头仰视。在这里边,我仰视的是曾经是一县之长的马老师,还是楹联领军人物的马老师?是马老师本人?还是那座县府大楼?我只能说,兼而有之,如果一副联只做到唯一性,而体现不到丰富性,我觉得绝不是一副上乘之作。
上联写出来了,自我也很满意,但是,要写下联可不敢说“一气呵成”,如何写下起,我点燃了一支烟,进入了思考状态……
我拟定了几种思路,但每一种思路还未成形,就被自己否认了,这些思路都是计划围绕马老师的作品特点入手,可是真的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我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上起的肖像图上面,久久沉思……
看着这幅画,突然间我想到了四个字“形神具备”,大家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绘画,都讲究形神具备,特别是一幅人物画,只有其形态而没有其神韵,终究不是一副好作品。这四个字,头脑中闪现以后,我认定,我给马老师绘的肖像画,只完成了形体的勾勒,神韵还没体现出来,于是,我决定下起给上起的肖像画注入神韵。
大家知道,一个人的容颜与眼睛,最能体现他的神韵。当时,我回忆着马老师的这两点,不住地念叨着“高高的个子、高高的个子……”在这念叨中,“瘦瘦的容颜”五个字不约而至。对了,马老师的神韵就是一个“瘦”。
与“高”相对的“瘦”找到了,而且还相当满意,但是,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了,这个问题是——上起的“高度”是借用县府大楼体现出来的,下起的“瘦容”找一个什么载体呢?总不能直白地去叙说吧,那多没劲呢?于是我再次陷入沉思……
终于,我想到了马老师的另一个爱好——收藏奇石。由这一点,我将体现马老师“瘦容”的载体选定了“垣曲梅花奇石”,因为马老师的家中有许多垣曲梅花奇石,而垣曲梅花奇石的特征之一就是“瘦”。
在中国文化中,“瘦”字实在具有丰富的内涵了,“瘦”是清廉的品行、是高尚的气节、更是坚韧的骨骼,“瘦”具有做人师难得的风范。找到这个“瘦”,借梅花奇石,给这副肖像画注入神韵以后,后面的文字顺理成章,丝毫没有费力。
这副联,以一幅“人物肖像画”为突破口,融合了马老师是一位人民公仆、楹联作家、奇石收藏家以及楹联导师等多种元素,尤其突出人物的精神与气节,因此自我感觉一点也不空洞,也没有用假大空的形容词去点缀,这副联写下发给马老师后,他非常满意,指名让一位书法家书写出来。
“这一个”只能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有人用一种方法写“那一个”成功了,他的写法和用语,只能属于“那一个”。靠“拿来主义”写“这一个”很难“量体裁衣”,因此,选择了一个人物要写联时,把功夫用在研究这个人的独特性上面,才是硬道理!写什么?怎么写?是在落笔前就要想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