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读名著 品对联 - 浅谈《红楼梦》中对联的作用

读名著 品对联 - 浅谈《红楼梦》中对联的作用

2022-05-10 23:11:52谭全刚 贾恩仓 寇宏广对古联今 0条评论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它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人物个性的刻画已达到了传神的程度,而且体现在作者曹雪芹能巧妙地将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知识镶嵌在书中,使这部小说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就拿楹联这种文体来说,曹雪芹便在许多章回中作了巧妙运用,使之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整个肌体的组织与细胞,在艺术结构上起着突出主题和人物结构暗示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对联,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章回回目联,二是太虚幻境联,三是贾府庭院联,四是宗祠寺观联,五是即景吟对联。这些对联反映了贾府从繁荣到败落的全过程。


一是章回回目联


章回回目,即文章标题。《红楼梦》一书,无论是曹雪芹所著八十回目,还是后来高鹗续著的四十回目,几乎每个章回回目都是以对偶句形式表述,除了少部分回目之外,可说大部分回目都是非常工稳而又巧妙的联语。作者这样做既能简练地以一语概篇,使标题醒目,又能以对联扬清激浊、启迪读者的心灵,提高读者的兴趣,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例如,第三回回目: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一回目联语概述了贾雨村借护送林黛玉进入京都,谋官补缺,夤缘复旧职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深受外祖母及其至亲们的宠信,亲见荣宁二府的繁华景象和初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的情况。又如第八回回目: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简述了在梨香院薛家,贾宝玉项上长命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薛宝钗项圈锁“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相逢,宝玉、宝钗互认互识吉谶的奇事。

第十九回回目: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三回回目: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都是对仗工稳、遣词灵秀的妙联。


二是太虚幻境联


“太虚幻境”是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虚构的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借以戏说贾宝玉睡后得梦,随一仙姑漫游“太虚幻境”,见到三副对联的情景。第一副石牌坊联云: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者“有”成“无”,将《红楼梦》中主人公的命运作了隐约曲折的交代,也是作者“微词”“曲笔”的表现手法。对联提醒人们要善于识别真假,领会作品的真正含意。

第二副“孽海情天”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孽海情天是说“罪孽的情种深似海,儿女的情长大如天”,作者能够冲破封建世俗,大胆讴歌男女爱情,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想和勇敢精神。

第三副“薄命司”联:

春恨秋愁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这副对联是贾宝玉在梦中随仙姑进入“太虚幻境”二层门内,见到几处写有“痴情司”“结怨司”“朝闹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后,又见“薄命司”这副对联。

再说“太虚幻境”那副内室对联:

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

这是写神奇美妙的天上人间幻境,它妙司人世之风情月债,引愁度恨。即使进入其境,也是“无可奈何”的天上。

以上几副对联,都是用以隐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爱情悲剧的。


就《红楼梦》中楹联撰写的角度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作者的身份或第三者的角度撰写,一类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角度撰写。这两类楹联的内容,有的咏物抒情,有的富含人生哲理,有的则提醒世人要遵守做人的准则。不管怎样,都是作者为小说主题需要而进行的匠心安排,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为书中人物唱出的凄凉挽歌,最终汇成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封建社会没落长卷。

“太虚幻境”的那副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楹联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因家道变故而遁入空门,这是他一生的最后归宿。作者借贾宝玉的双眼再现这一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喻示着贾宝玉这一世人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兼具,令读者品味、猜想。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这副楹联阐述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也是对正在读《红楼梦》的读者的一种提醒。这副楹联对仗工整,构思精妙,寓意深远。曹雪芹从他贵族家庭的没落、清朝政治的腐败,深刻感受到封建制度即将衰亡。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士隐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楹联可谓概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的某些规律。

贾雨村中举升官,接着就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在林如海家暂充家塾教师。一日外出郊游,见一座破庙,匾额题为“智通寺”,门旁有一副破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回头,佛教谓彻悟,佛经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之语。这副楹联的特点是语浅而意深。所谓语浅,指联中的两句话通俗易懂。写的是因身后已有余财仍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时,才想到要回头,语意谁都可以理解。所谓深意,联中所指并不仅说说道理而已,它的深层意义在于,联中的“忘缩手”“想回头”,词意深远,它是深于阅历、深谙世道者毕生惨痛教训的总结。作者在第二回中,借对智通寺的环境描写和贾雨村的所思所想,将这个深意表达出来。该楹联对破寺老僧所处荒凉之景的装点,实际上是对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景的暗示,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最终光景的预兆。从这一点上看,这副楹联在作品中既切合作品内容,又揭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


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到宁府赏梅,倦怠欲睡午觉,侄媳秦可卿先领他到上房内间,宝玉见室中挂着一幅《燃藜图》,“心中便有些不快”,又见到一副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这一楹联表达的是儒家的传统观念,是儒家思想中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意思是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就是文章。画作与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令人读后颇为玩味不已。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来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充分表达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贾宝玉未来的人生路。


此外,小说中还有描写贾府大观园中景物的楹联,写的也是别具匠心。书中第十七回,宝玉题沁芳亭: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没有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与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合在一起写,构成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这样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

写得不错的还有潇湘馆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副楹联把潇湘馆周围的绿色景物写得比沁芳亭还别有洞天。

大观园藕香榭联: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全联动景静景如画如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各具其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读罢令人怡然。这些楹联透露出作者作为文人的性情与志趣,向往过一种接近自然、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生活。作者把这些都寄托到《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身上,聊以慰藉自己内心的缺憾。


第五十三回,写了一段排场宏达的“除夕祭宗祠”的情节。作者从第一次来到贾府的薛宝琴眼里写出下面三副楹联。

祠堂大门楹联: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仪仰蒸尝之盛。


抱厦的楹联:

勋业有光昭日月;

功名无间及儿孙。


正殿前的楹联:

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荣宁。


三副楹联表明了贾府祖先地位之高,以及当年炙手可热的权势。这也预示着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所云“盛筵必散”“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预示着整个贾府距离败亡已为期不远了。

曹雪芹并没有将楹联独立地安插进小说中,而是让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故事的发展做着预示,为故事结局做着铺垫,让楹联成为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浑然天成的楹联创作手法,也令《红楼梦》中的楹联与其他小说中的楹联大不相同。其他小说中的楹联,有些读者不喜欢看时可以直接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已经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同时,它也为八十回后的人物命运结局留下了重要依据。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读名著品对联红楼梦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