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对联网首页对联知识古今联话潘兄和《张之洞联语辑注》

潘兄和《张之洞联语辑注》

2022-04-16 21:27:18有趣的学长TheStoryTeller 0条评论

今天收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张之洞联语辑注》,另一本也是《张之洞联语辑注》。

图片


书是莫老爷给寄的,周二就到了,这不周末才有时间,所以刚刚才到手拆封,在此谨致谢意。向他报告了收到的消息后,莫老爷说:这是甘棠丛书编委会委员的福利,回头别的古人专辑也按照这个体例。


好的,我懂了,我会加快进度的。


书的作者是自号中山书隐的潘洪斌老师。中山是地名,不是南方那个中山,而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潘兄是沧州市青县人,就是古代中山国所在的地方。之所叫书隐,是因为他原本是个二手书商,因为业务能力乏善可陈,所以严格来讲应该是一个滞销二手书商。因为商品滞销,索性就把滞销书拿来都看了,免得浪费了嘛。久而久之,看的书越来越多,就变得知识渊博、聪明绝顶了。因为知道潘兄的这个小秘密,所以我遇到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去请教他。请教别人,别人可能网上截图,你看,网上是这样的。而请教潘兄,潘兄一般都是掏出一张照片,上面是一篇书页,你看,书上是这样的。所以潘兄到底有多猛,我觉得前文已算说了个大概把。


关于潘兄为什么要写张之洞,这个原因,潘兄在他这本书里有所交代,我就不复制粘贴了,不然把他书里的内容都说了那买书的意义就不大了,这篇公众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就是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潘兄是北方人,张之洞也算是北方人(祖籍直隶,出生于贵州)。北方人南方人怎么了可能有人会说。那,朋友,你想一想,籍贯在北方的联家都有谁?籍贯在南方的联集又有谁?南方的联家仿佛一抓一大把,北方的联家似乎就少了些,是吧?


所以在梁章钜、江峰青、薛时雨、吴恭亨、田金楠等等一帮南方选手占据主流的楹联界里,张之洞这个北方的代表,会不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呢?答案是显然的。


《世说新语·文学》里有段关于南北学风差别的探讨: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那相对于南方选手而言,张之洞的作品有没有“渊综广博”并且“如显处视月”呢?这个,没有比较也不太好发言。并且目前这套丛书只有张之洞一位选手现身。我想把这个问题先码在这里,等后来俞樾、薛时雨、江峰青、李彦章等等悉数登场之后,再来回答。


我不想过多透露这本书里的内容,因为它是值得晚上坐在床头,把枕头拿来垫在背后,斜着腰慢慢翻看的。但是不介绍一下又觉得过意不去。那就,引用一张图片吧,是之前花师在征订广告作者用心下工夫完成的《张之洞联语辑注》,值得拥有中插入的一张图:


图片


仅就这个目录而言,我觉得已经秒杀大部分选手了。潘兄是毕竟专业的。


对联的分类,一直以来是个众说纷纭的事情。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至少古人的书籍能够给我们一些参考。潘兄这里只给分了4类——张之洞自己的原创作品都放在《内篇》,且印象里他的对联很多阿,怎么只有106副?这个等下再说——题署、贺寿、哀挽和诗钟。当然可能题署里还可以细分出园林、胜迹、祠庙什么的,但是潘兄似乎觉得没必要,可能也是样本有限吧。


令我比较欣喜的是外篇有138副,特别是其中辨误、存疑两个章节,这是张之洞他们那帮人的对联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点。因为在那个年代,楹联已算是相当普及,在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功能性作用。并且张之洞那个身份地位,也需要他经常参与到楹联的创作和书写中。那么问题就来了,有那么一些对联,落款是南皮张之洞,或者香涛张之洞,或者别的什么,让人感觉作者就是张之洞本洞,但实际上真的是他原创的吗?


答案并不是肯定的。所以潘兄对这部分楹联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出自哪里,结合张之洞的生平,比如这副对联出现的时候张之洞在哪,会不会飞过来写?不会,那pass。


这项工作同时还得到了四川省楹联学会已故学术派擎天柱景常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潘兄在序言中说道:“草稿粗成之际,蒙联坛名宿景常春先生细加订正,匡我未逮,特此鸣谢!”常春先生在世之时,就曾和我提及此事。斯人已去,未得见这本他最热爱的事业里、晚生后辈们在他的帮助下呕心沥血而成的作品,想来也颇感遗憾。


好了,还是说回书籍本身吧。接下来潘兄还搜集了关于张之洞的一些对联。这些对联也许并不是张之洞原创,但是跟张之洞有关,那也收录整理了。书的结尾,还有一大批挽张之洞的挽联,这部分联就占了全书的2/5,可见张之洞在当时影响力之大。相比之下李彦章的挽联,存世无疑的似乎就只有林则徐一副,略显尴尬。


关于这本书,也就说到这吧。有打算入手的选手,可以直接加下面这个图上的微信联系购置。

图片

关于买书,其实张之洞也有过一段发言,我觉得挺好的,刚好也符合这个主题,就放在这作为结尾吧:


买书勿吝。田谷之利,不及什一。商贾之利,止于三倍。典籍之利,淑身兴宗,化愚为贤,子孙永保,酌之不竭。一卷之书,有益天下,此其为利,不可胜言。节衣缩食,犹当为之。惟买书须得其门。若无通人可访,则常过书肆,流观架上名近雅驯者,索取翻检,要籍精本,必时遇之。即使买而不读,果于此道笃好,子孙亦必有能读之者。


就算你买了看不懂、看不下去,你的儿子孙子说不定能读呢?他们能读他们也能受益。所以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猜您喜欢

评论区

猜您喜欢的对联及诗文:

张之洞

对联分类

对联知识

热门对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