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中华楹联公众号读到王建民先生文章《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对联》(相关链接: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对联 王建民 上海),对文内“结言”部分有一些不同看法,写出来,也供王先生及联友们“讨论和参考”。
首先就“结言”的提问,做简单应答。
“民国时期在白话文的风潮中,有着深厚文言文功底的各个领袖人物也纷纷撰写白话文对联”,没见到统计数字,但说“各个”未必确实。文内列出的例联并不全是白话联。
“白话文对联有没有基本规则”:如果说有,就是对联规则,无单独立有规则。
“《联律通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语言体系的对联,而不适宜指导白话文对联”:“文言文语言体系的对联”表述不准确。对联创作古往今来都是运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创作的,分不出“文言文语言体系的对联”和“白话文对联”,所以针对谁就说不上了,更不存在“不适宜”问题。
“为什么对联界格律对联独领风骚,白话文对联鲜见踪影”:凡对联都有格律,白话联也不例外,因此无“独领风骚”一说。“鲜见踪影”一说有些勉强。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格律对联似春风得意,蓬勃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真正掌握对联规则的楹联家很是稀缺,广大老百姓对对联一头雾水,甚至书写对联多年的书法家也常常洋相百出。这不能不说,《联律通则》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专家的金科玉律,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一方面,格律对联或许由于文言文退出实用领域而不能做到真正的普及。另一方面奇怪的是,白话文已经普遍应用,而白话文对联却得不到应用。这就是国粹对联的目前现状”以上这段话较长,意思也多,我改作表达——改开以来,对联春风得意,蓬勃发展。对联规则得到较广泛普及,掌握它的楹联作者越来越多,对联作品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书法家书法与对联相得益彰者不在少数,但也有联作出律的书法家。《联律通则》已经见到普及格律的功效,受到楹联家和广大作者及爱好者的欢迎。
“敢问路在何方?”只能说:路在脚下。
再就《联律通则》、白话对联问题展开多说一点儿。通则是中楹会下功夫投气力搞出来的规范化的东西,以前没有。有一些规则性东西,但都散落在文章、联话、楹联作品评解、序言等里头,不成系统更无规范。出台前,很审慎,在消化大量基础资料精细研究之后起草,又反复修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先出试行稿,又出正式修改稿颁发。记得曾举办几期通则研习班,我曾参加第一期,了解一些拟定情况。开始不想叫“颁发”,我曾建议叫“颁发”呢。《联律通则》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是有了相当长时段楹联创作历史,积累了大量楹联作品创作经验,以及许多约定俗成的楹联理论知识做为基础,继而总结提炼编制出来的。有了这个通则,统一了一些概念、定义,为楹联作者提供了一个尺度,给楹联征集评选提供了一杆秤,对于楹联创作普及与提高都起到积极作用,这应该是无可辩驳的。出台一部通则,确有难度,有许多难题,比如如何处理古代传统性东西和现实发展了的新东西的关系,就比较棘手。当然,说通则十全十美,也不客观。
再说白话联。不用解释,白话联,就是用白话作出来的对联。那么有没有用文言作出来的对联呢,有。我认为,白话联和文言联,都属于对联里的品种,起码现在都不能自立门户,与对联分庭抗礼。“格律对联”概念见过,在《对联》杂志1986年第六期,吴直雄文《论非格律对联的地位和作用》,以“格律对联”对“非格律对联”成立。
分辨白话联和文言联,一般先看二者词语占比大些与否。他们谁优谁劣,难分伯仲。白话《红楼梦》和浅显文言三国、水浒、西游并称四大名著。我认为,中华楹联创作语言主体、骨干是半文半白,现在运用的是普通话,全面表述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对联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讲求对仗,整饬,精炼,含蕴;语词类修辞用的较多,紧缩句多;用实词较多,用虚词较少,语间助词更少,有别于一般散文语言;通用日常词语多,生僻字词少,方言词少。总的来看,其主体就是用普通话来写作。其特点,有的文白相间,有的浅显文言,有的就是白话。
与格律诗情形相仿,历史上对联早就有分野:有文言对联,也有白话或称类白话对联。现在来看,白话联,更多的表现出一种风格,一种格调。有意思的是,当代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读来与我们并没有“隔”的感觉,甚至分不出是文言还是白话,给人以文白相融的感觉。我们读明清时的联作,与此相仿佛。请看郑板桥对联“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身是后凋松””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傲骨梅无仰面花;虚心竹有低头叶”,像不像白话联?“李氏规则”提出者、山东籍楹联家李开先对联“虎不害人方是道;猿能伴客共参禅”“归田无复凌雲志;报国常存捧日心”,他著的《拙对》《续对》对联集中多数都是此类风格的作品。古旧时对联故事里的联作,更是多见用白话之作,活泼,灵动,新鲜,透着“俗”味“谐”趣,生活气息很浓。我也非常喜欢。
读后我细思量,感到王先生写作此文初衷还是提倡白话联写作的的,对目前白话联创作现状不满意,于是使用贬抑+拔高手法表达意见。这也有可理解的地方,并非毫无道理。我也附议,大家伙们多写些走进生活、富有情调、语言精到、雅俗共赏、富有个性特点的白话联吧,以促进中华楹联的更加繁荣和发展。
参加讨论稿,如有差错,敬请提出告知。
2021年5月9日于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