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柱版《联律通则》从同时考察对联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出发,运用矛盾分析法而构建。这与传统“以对称性为轴心”的“一根柱子”理论大相径庭。前面20多个篇章虽有多角度的论证和说明,但广大读者难免仍有一时转不过弯来之感,用之以指导实践时对于具体操作难免生疏。本篇试举例详解,以利理解和推行。
一.操作例说
《联律通则》(双柱版)
前言
对联,是以对偶这一修辞格独立表达主题思想和内容的基本格律文体。
对联格律包含“对称律”、“破缺律”,“统一律”。
第一章 对称律
对联创作在形式上突出上下联的“对称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形成鲜明的对称特征。各元素可能抵达的“圆满态”为:
第一条 字句对等。字数、句数不限,但上下联一样。
例说:
曾国藩赠彭玉麟联:
冯唐易老,雍齿且侯,三字故将军,匹马短衣春射虎;
左抱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处士,芦帘纸阁夜谈龙。
上下比都是20个字、4个分句,对应的分句字数相等。
第二条 小类工对。对应位置的两个汉字,至少有一组“工对义”(含义相反、相对、相同或相类),且将工对义沉淀下来。
例说:
郑板桥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上下联7个位置对应的两个字都属于“小类”。在中宏观视野下它们属于“对称”的最圆满状态,故本《通则》根据人的审美习惯和实践需求明确为“对称的上限”,不再深入细分。中观以下若进一步细察,“同一小类”不同的汉字依然有工度的差别,两个“玉工”的汉字依然有“同质性”之别。比如,“说/听”是运用两种感官,而运用一种感官的“说/言”更精致,但前者在审美上读者已感觉不出“破缺”;“云/贵”比“云/沪”同质性更强,同样后者于读者而言已感受不出审美上的缺失。
强调将“工对义”沉淀下来,即指两个小类汉字“相反、相对、相同、相类”的那组含义要落实在句子中,如“叶”和“花”的甲义必须同为名词“植物的含义”,若“花”为形容词或动词义,则成了借对,造成了“字义不匹配”之破缺。当然,两个小类汉字可能不止1组“工对义”,如“叶”和“花”还都可以为姓氏。只要沉淀了其中1组就行。
第三条 语流一致。联句的语义以“二字一节”为节奏,与标准音步整体合拍,同步推进,上下一致。
附:可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法来把控或检验词句结构的对称性。
例说:
王闿运挽曾纪泽:
海外十年官,军国多艰,归期未遂还乡愿;
相门三世业,文章继起,使馆新除作传人。
上下联语义节奏为221,22,2221,且与音步合拍。此为单比横向节奏的“正格”。
同时遵守前三条者,通常会出现上下比“词性一致”“词句结构一致”的特征,故可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法来把控或检验。
第四条 平仄对立。上下平仄对立,通常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句中、句脚均按“平顶平,仄顶仄”的要求安排平仄。
附:要求用传统四声。可根据普通话声调定平仄,但须熟知《今平古仄字表》和《今仄古平字表》。
例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平仄对立”要求。
贵阳文昌阁联:
且作鸫夷子,泛一舸隐青溪。记从潕水而来,探青龙飞云牟珠诸名胜,已觉神怡目骇,那知更有蓬莱。到此狂歌,甲秀楼高容我卧;
肯让鄂西林,向两间撑铁柱。溯平苗疆以后,得北江芸台邰亭三先生,大开酒国诗坛,留下无边风月。何人洒墨,南明河上把桥题。
上联句脚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平顶平,仄顶仄”的马蹄韵句脚正格。当然,此例各分句的句中各位置未必都“平仄对立”。
第五条 容量相当。上下联所包含的素材(含巧点、用典),运用的修辞要位置对应,数量、属性等方面要铢两悉称。
附:观点、情感、意境、风格、气势要上下相当。
例说:
李渔题庐山简寂观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上联句各元素容量相当,铢两悉称。
以上五条,在中宏观视野下分别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对称律”所规范之“上限”的面貌。它们展现的是“对称性”所能抵达的最圆满状态,是“绳尺”之一端。在实践中,由于“破缺律”也同时发挥着作用,故这五条通常都是选择性兑现,极少同时兑现。事实上,同时严格遵守以上五条的“多分句”长联几乎不存在例作。
上例中《笠翁对韵》作者李渔的联在遵守“对称律”方面较严格,但也非五条尽然遵守。如“山/话”“峰/论”等就不是小类相对。
第二章 破缺律
根据艺术表现需要,对联创作从各方面合理选择破缺,重点是“对称性破缺”,其次是“节奏性破缺”。主要包括:
第六条字句破缺。即字句出现不对等情形。
例说: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在特殊的艺术表现需要下,“字数相等”的情况可能“破缺”。
孙师郑挽李鸿章联:
上下五千年,就历代名臣商位置,则与周召虎、汉班超、唐郭子仪不判低昂;纵横十万里,萃五洲贤相角短长,则与英沙侯、日伊藤、德俾士麦遥相伯仲。泽在生民,功在社稷,尚亦有利哉!一个臣纬武经文,累译重洋深爱戴;
锡崇封则推恩大赉,列爵雄藩,与果勇杨侯、毅勇曾侯、恪靖左侯并叨异数;褒美谥则尽瘁鞠躬,留芳百世,与花县骆公、益阳胡公、侯官林公永订同心。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亿兆姓怀思感泣,建祠立庙荐馨香。
整联的总字数一样,上联、下联各有涉及29个字、5个分句的当句对,各管各的,而上下对应位置的分句则字数并不对等。
这一条的“下限”是:字数可以有条件地破缺;句数不等的例子尚无先例但理论上可以有条件破缺,如上例的自对部分,若上下比分别列举3个人名和4个人名,即5个分句对6个分句,而总字数仍然相同,亦当可行。
第七条 字义宽对。即可选择非小类对仗。局部最大幅度可以宽到失对。
例说:
郑板桥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室/花”在以往的习惯下属于工对,但在“双柱理论”中宏观视野下,正视事物的两面性之后,认为这种“非小类”是一种“对称性破缺”。此前,人们正因为在审美上能感受到其较明显的“豁口”,才有“大类、小类”的说法。所以,学术意义的“工对”不能保持以往“同门大类也算工对”的笼统认识和说辞了,必须重新赋予内涵。
在有部分汉字“工度”做保证的情况下,局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破缺到极致。
李商隐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翼/通”几乎失对亦可行。
杜甫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时/别”失对,联句不失为佳句。
这一条的“下限”是:局部位置可以破缺到失对。
第八条 平仄韵动。根据需要,平仄安排可做一定幅度的变化。极端情况下可以整句“粘犯”。
附:通常“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中句脚还可采取“段合式”等;句中忌孤平、尾三仄和尾三平。一定条件下亦可进一步突破。
例说:
李大钊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1位“铁/妙”同仄,自然也属于细微的“对称性破缺”。此前,人们正因为在审美上能感受到其较明显的破缺,才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所以,即便是以前认为的“合律”的律句,也要能看到其可能“破缺”的一面。
韩儒林自署书斋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横向未保持“二字而节”、平仄交替的特点,属于节奏方面的破缺;纵向4位相粘,属于比“一三五不论”更甚的深度“对称性破缺”,亦能立足。故“一三五不论”,忌孤平、尾三仄和尾三平等属于能帮助判断局部问题的经验,而非合格线,从整体考虑问题时,局部还可“深度破缺”。
古文笔法亦常存在节奏方面的破缺。如:
曾国藩联: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生那得空闲的光阴
节奏点的平仄并未交替。
马蹄韵句脚的“段合式”等诸多破缺形式,也属于节奏方面的破缺,此处就不举例了。
“三顾堂”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彭玉麟题胜棋楼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极致的情况下,“粘犯格”可以只管尾字平仄。
乔应甲联:
莫道三都赋
何如五禽戏
句脚同仄或同平的对联,古人亦留下了例子。整句“粘犯”在这一条虽然破缺到了极致,若在对仗等其他方面能做调和,确保整体对称性,它就成了局部元素,是有立足的可能的。
所以,这一条的“下限”是:可以整句“粘犯”。
第九条 词句参差。可采用宽对、失对,自对、借对、蹉对等方法,及借鉴词、曲、古文等的句法和笔法,追求上下联结构的艺术性错落。
附:联越短,越忌不规则重字。
例说:
常见方法这里就不举例了。特谈谈古文笔法、浑括对。
曾国藩挽汤鹏: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二十万言/九州四海”存在结构的不一致。
杜甫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指挥若定”之对意而不顾字面者,谓之“浑括对”。它以表意单元的匹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词为单位,故词句结构深度错落。
这一条的下限是:词句结构可以深度错落。
第十条 容量破缺。上下联所蕴涵的素材(含修辞手法、机关、典故),亦可寻求不同程度的破缺。
附:衍生的观点、意境、情感、风格、气势等诸多因素,亦可寻求不同程度的“不对称”。
例说:
曾国藩挽胡林翼母:
夫作大儒宗,/裙布荆钗,曾分黄卷青灯苦;
子为名节度,经文纬武,/都自和丸画荻来。
上联后2个分句写胡文忠母,而下联则只有末尾1个分句写胡文忠母,就是容量上的不等量。
此条其他举例可见前文《探讨偶句“容量类属性”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
这一条的“下限”是:基础元素均可深度破坏“铢两悉称”要求;衍生元素之观点、情感可以有大反差,意境、风格、气势只能“微破缺”。
以上“破缺律”统领下的五条,分别列举了相应元素破缺的区间及“下限”。实践中,更多的是取破缺的“中间态”。各种程度的破缺,并非可以任意而为,而是着眼于作品整体艺术表现之需,充分考虑“对称性”主导地位之保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处理好一大堆矛盾,而做出的合理选择。
第三章 统一律
对联创作依靠诸矛盾的对立统一,凸现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在此前提下,形式层面的矛盾实现对立统一。
第十一条 对立统一。诸矛盾依循对立统一原则实现合理平衡,“矛盾体系”实现理想平衡态。其中,对称与不对称平衡的“恰点”和“底线”,均为黄金分割点。
例说:
“对称律”和“破缺律”的诸多条款,不是孤立地处理着的,而是在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过程中统筹兼顾的。
普通对联,审美上读者普遍感觉舒服的“下限”是作品“整体对称度”为61.8%,上限是接近100%。即心有“对称律”5条,在“破缺律”5条范畴无论你是选择破缺的中间态还是极端态,整体感觉作品的“对称度”要确保在黄金分割点以上,是为“恰点”。
首届“百诗百联大赛”贺香港回归20周年联一等奖作品:
夫周虽旧制,其命维新,乘二十年浩荡长风,碧浪云边吻红日;
喜海会冰轮,天涯共此,笼五百树葳蕤春色,紫荆花下啭黄鹂。
某赛事获奖作品: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以上两副作品,都是在大赛中收到终评委青睐,但引起联友广泛争鸣者。论辩双方(包括评委)都难以服人。这是在“一柱理论”大背景下,理论缺陷所致,注定无法圆融解释。
第一联“夫周虽旧制,其命维新”对“喜海会冰轮,天涯共此”,若自对而非自对,有明显的“浑括对”风格。
第二联则是较为密集的出现平仄和对仗方面的较深破缺。“社/右”“利于/动摇”粘对,“判断/力行”局部失对。
两件作品都未脱离“破缺律”和“统一律”的指挥棒,而选择了较多、较深的破缺。其非常态的特征,引起不休争鸣实属正常。我们有了“双柱理论”,就好理解了。它们的“整体对称度”大约也就是接近61.8%而已。
当然,61.8%只是一种大部分人的审美感觉,而不能真正量化。它是人们审美时觉得舒服还是不舒服的一个大致界限。审美上舒服不舒服,又与一个人的价值观紧密相关。在“一柱体系”下,群体可能对以上作品感觉不舒服,只有评委等少数几人认可;而在“双柱体系”下,随着价值观的调整,群体会感觉舒服。
前人经验层面的拗救、忌孤平、尾三仄和尾三平、不规则重字等规定,是基于一个侧面舒服与否的经验性总结,而并非对联“合格”与否的及格线。对联的及格线尚在“整体对称度”61.8%以下。
杜甫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当作品整体艺术效果杰出时,说明“矛盾体系”处理得很不错。强烈的整体效果在审美上就能起一个“羽化效应”,从而容忍次要矛盾平衡上的极端态。对联形式层面的“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作为“矛盾体系”中的次要矛盾,是可以允许以极端态平衡模式存在的。即当作品杰出时,“整体对称度”允许降到到61.8%-38.2%之间,突兀而立。以上两例,前者“浑括对”部分达4/7,“整体对称度”似在6成以下;后者更是感觉不到5成。
我们以另一黄金分割点38.2%为“底线”,是一种处理方法,在理论上能解释“巨破缺”而依然能立足的作品。这一观点认为:低于“底线”38.2%,哪怕思想性、艺术性再出彩,也只能归属清言小品或格言等了。
要强调的是,所谓杰出,即有成为公认名句的潜质或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创作者要有大众审美预判力,自己一个人认为的杰出是难以赢得认同的。而平平之作,或略有特色之作,则在艺术效果上的“羽化效应”不足以支撑“极端的破缺”得到大众认可。
第十二条 上下均衡。平仄和对仗遵循形式美法则,最终形成上下联整体态势上的均衡。
例说:
破缺无处不在!上下联中的诸元素都可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度的破缺。在综合平衡各种矛盾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不是压制破缺幅度,而是兼顾“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突出“对称性”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地位,同时注意“破缺走势”的上下呼应,使各种“豁口”的犄侧和搭配合乎美的需要,同时使“破缺总量”形成旗鼓相当之势。
温庭筠句:
榭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所谓的“对句拗救”,上句“落”字处应平而仄,下句“枳”字处应平而仄,故“明”字处应仄而平,就是古人对于“破缺”的一种合乎“对称均衡”形式美法则的处理方式。
孙师郑挽李鸿章联:
上下五千年,就历代名臣商位置,则与周召虎、汉班超、唐郭子仪不判低昂;纵横十万里,萃五洲贤相角短长,则与英沙侯、日伊藤、德俾士麦遥相伯仲。泽在生民,功在社稷,尚亦有利哉!一个臣纬武经文,累译重洋深爱戴;
锡崇封则推恩大赉,列爵雄藩,与果勇杨侯、毅勇曾侯、恪靖左侯并叨异数;褒美谥则尽瘁鞠躬,留芳百世,与花县骆公、益阳胡公、侯官林公永订同心。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亿兆姓怀思感泣,建祠立庙荐馨香。
此作很鲜明地诠释了“对仗工稳”并非尽量求工,而是在动态中寻求“力量相当”。可见,对仗与“乱石铺街”在艺术原理上是相通的。
常见的严对“破缺”幅度小,亦是“对称均衡”的结果,而非“对称性”一方的功劳。
第十三条 合理取势。在上下整体均衡的态势下,诸元素或取均势,或取变势。
附:忌不合理合掌;允许恰当的局部突兀。
例说:
一个作品,理论上处处都有破缺的可能。在处理矛盾体系时,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元素,破缺的几率和幅度是有区别的。规律所指,其间有很多经验可循。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三五不论”表示这些位置“破缺几率”大;“二四六分明”表示这些位置破缺几率小。
前面有专文论述过破缺“取势”的问题,这里不多举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选择破缺,并注重取势,不仅仅是平衡之法度,而且是基于美学的一种重要的行为选择。总要有一些元素恰到好处地破缺,或浅或深(而不是尽可能浅),方能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与独到的特色。
第十四条 服务整体。所有矛盾关系的处理,均服务于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对联作品讲究端、灵、切、朴、特。
例说:
对联的价值判断,首先适用文学通用的价值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是否突出,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式层面的矛盾处理,首要当考虑整体需要。各种破缺的选择,往往首先就是为了顾及这一点而作。
云蒙山征联一等奖作品:
收泰华恒衡未有之奇,步履太虚清,山间云气连银汉;
看英雄儿女往来不绝,石留忠骨在,天使将军镇版图。
此联获一等奖,当时也引起联界广泛的争鸣。不过,争鸣双方都高度评价了该作在艺术性、思想性方面的突出,并无明显分歧。争鸣的要点在格律。该作“泰华恒衡”四字并列,“儿女英雄”是前后两字各自并列,存在“容量”破缺,且有平仄破缺。“步履太虚清/石留忠骨在”有“浑括对”风格。“山间/天使”为借对。诸多较深的破缺集中在一副作品中,处理恰当,整体对称度有保障。
整的感觉,工稳与灵动兼备,切合写作对象,语言清奇而有奇句在,可谓“端、灵、切、朴、特”兼备之作。
二.操作章法
从“一根柱子”到“两根柱子”,这决定了对联创作与鉴赏、评判等活动的各种具体行为同以往相比要由或微或著的调整。如同小篆、楷书有它的章法,行书、草书、狂草也有它的章法,试简要归纳“双柱”视野下对联的操作章法。
1.从总体价值判断的角度“把准规律”
处理任何事情,要从一个系统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要看到“矛盾体系”内各矛盾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协调和处理好诸矛盾。有了这样的系统论眼光,管好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再来看形式层面的格律问题,就不会走大样了。
在格律范畴,处理“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的矛盾,也要着眼总体,辩证看待局部问题。
“整体对称度”在“恰点(0.618)”及以上,则在审美愉悦区,“对称性破缺”本身不会带来天然“损益”。故在此区间,“联籍”无虞,只有作品质量高低之别。
“整体对称度”低于“恰点(0.618)”,则在审美上带来不适,需要其他方面的“增益”来平衡。
“整体对称度”跌破“底线(0.3828)”,则审美不适感超过读者承受极限,任何“增益”手段也无以平衡回来。
在此整体价值观下,局部的深度破缺都是可能被容忍的。
这种整体的价值判断,无法真正量化,需要经验来支撑。联界需要群体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经验,既把握准确,又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2.从事物的双重属性看待“美学价值”
“对称性”不等于“益”;“对称性破缺”不等于“损”,得宜则益,不宜则损。“对称性破缺”与“对称性”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使用效果有增益、损益之别。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对称性”走高就是增益,“对称性破缺”走高就是损益。二者都可能带来增益,也都可能带来损益,关键看着眼于整体处置是否得宜。
对联创作和评价必须彻底摒弃“工对优于宽对”“对仗越工整则越理想”“对称性破缺是需要尽力控制的”等错误观念。不但要正视“对称性破缺”,还要深刻认识到“对称性破缺”是“对联作品个性与特色之源”,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副优秀作品都是“对称性破缺”与“对称性”一种恰到好处的比例搭配。
3.从矛盾分析法出发把握“实践章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必须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切忌“顾此失彼”。必须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试初步归纳“双柱”眼光下对联格律问题的处理章法,期待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1)对立统一,整体为王
从作品质量出发,妥善处理好诸矛盾,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格律层面只要在“上限”“下限”之间,无论落在哪个平衡点,均可接受。能求得突出的“对称性”,是一特色;端稳与灵动结合,亦是一特色;大幅破缺,摇曳多姿,也是一特色。它们都是美的存在模式。
2)常规“破缺”,百无禁忌
各种“微破缺”“中破缺”,各取所需。作品“整体对称度”大约保证在“恰点”及以上,局部“巨破缺”亦处之泰然。
局部“工对”“微破缺”“中破缺”“巨破缺”视之常态,只要作品整体质量按文学的一般标准在及格线以上,均能获得“联籍”。
3)“双趋破缺”,用之无虞
既从一个侧面带来“对称性破缺”,又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带来“对称性”增加的破缺,如借对、自对等手法,以及未来可能探索出的新的“双趋破缺”,自身能实现损益与增益的平衡,毋须其他方面来调和,可以随意使用,密度是大是小均可立足。
4)“恰点”之上,“增损”得宜
“整体对称度”在61.8%以上,固然大方向不用担心联籍的问题,但基于美的凸现和艺术效果的求得,局部问题,细节问题,亦适用“比例与尺度”的形式美法则。宜运用矛盾分析法,不废雕琢之功。
5)“增益”越多,越能容“损”
最大的增益来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凸显。其他的增益,包括形式美层面“对称元素”的增益,都是相对次要的。综合增益越多,艺术的“羽化效应”越强,越能包容损益元素,包括“对称性破缺”带来的损益。
也就是说:作品整体越杰出,则越有资格在形式层面深度破缺。其他的增益,也有辅助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损”,是指单看局部的次要矛盾,平衡点很突兀,自身难以达到得失平衡,需要其他矛盾处理好之后来调和。一旦调和好了,包括依靠“主要矛盾”处理得很好来调和,则整个“矛盾体系”实现最优化。此时,不能再认为局部矛盾的突兀带来的“损”是缺陷,因为,诸元素的合理搭配已使艺术品达到了一种最佳态,所有元素都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6)“恰点”以下,大“益”来补
当“整体对称度”低于“恰点(0.618)”,高于“底线(0.382”之时,仅就形式层面而言,读者在审美上已处在不舒适区,如果没有其他的强力“增益”来调和,则作品不能称为成功。
即在这个区间,作品必须求得公认的杰出,才能有效地调和,避免成为败笔,归于艺术作品行列。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兼学术委主任,双峰县诗联学会顾问。是楹联学泰斗余德泉先生门下“廿四君”之一,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衔主编的《无情对韵》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其理论专著,皆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中《对偶破缺论》首次从“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视角来立论,为传统格律文体尤其是对联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犁出了全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