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目前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对合掌的理解都有偏差,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特举办本期联斋论联活动,请各位老师写出自己对合掌理解和看法。可长可短,可局部可宏观,不做统一要求。
001.广东 严席文
合掌,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相对,合掌有大合掌和小合掌之分,大合掌是指上、下联意思基本相同,小合掌是指局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相对,大合掌应该不可以,小合掌问题不大,名词相对较忌合掌。
002.甘肃靖远 杜兴民
把左右手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
003.甘肃 颜刚强
合掌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字面不同,为对联或诗词之大忌。
004.陕西合阳 吕增民
合掌,顾名思义,应指上下联联意相同,为联病一种。是写联之一大忌。作联因受字数制约,如再重复,就失去了对(仗)的意义了。
005.湖北松滋 苏传国
一联语境全相近;两句意思基本同。
006.黑龙江 赵振良
合掌一说,源于何时已不可考。这是对写诗写联的基本要求。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对这一要求我基本赞同。为什么是基本赞同?愚以为,要从上下联整体上来分析。如果上下联整体上合掌,那就等于分不出哪个是上、哪个是下,所表达的完全是一个意思;如果上下联部分合掌,就要从上下联的内容和表意上作具体分析。比如:独有英雄驱虎豹和更无豪杰怕熊羆,这里表述的两层意思,虎豹指美帝,熊羆指苏修,整体来分析,不能说是合掌。现在写诗也好,写联也罢,比古人要求的都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馅在套子里,是不好出来的。有一个联緑通则我看就可以了,若再搞一个细则,那还咋写呀。
007.湖南临武 肖德飞
联律通则第十条避忌问题有三点,其中第一点就是忌合掌,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对联一般情况下,字数不多,因此要用有限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形成原因,主要思路没放开,出现通句合掌和部分合掌,初学者往往易多犯此类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多学习运用,才能尽量减少提高。
008.青海西宁 李金梅
合掌,即撰写对联中忌讳的一大联病,就是上下联表达的中心意思在一个内容上,简而言之,“形”不同,“神”同。
009.江苏泰州 杜萍
我初涉诗词楹联,我们诗词老师曾举了个例子“一日三餐填饿腹,两天六顿补饥肠”,对仗工整,但意思完全相同,互相重复。老师指出,这就叫合掌。初学者易犯,一定要留心。
010.河南西峡 杨旭
个人认为,合掌分为大合掌和小合掌。如千秋对万代,要看看上下联中千秋和万代所各自修饰的主题部分,是否意思也相同,或和各自修饰的主题部分相结合后意思是否相同,如果也相同,则为合掌。因为千秋和万代仅仅只是时间名词,只有和它修饰的主题内容相结合,才产生符合修饰主题后的实际意义或更有效的意义。
011.河南 杨东升
造成合掌的三种情况:1.一联内同同义字,同一字相对。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还有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如:怀先哲,忆昔贤。遗址破,旧城残。3.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意一样或接近。如:驱虎豹,战熊罴。披素裹,挂银装。
012.云南龙陵 房家维
从词意看,有包涵关系,内涵或外延不完全重合,可以不算严格意义的合掌。
013.江西遂川 彭克云
所谓合掌,是诗联作品的一忌,指词意重叠或句意同指。主要是实词,虚词同义不构成合掌,因为虚词主要起桥梁作用。
014.河南南召 李青旺
对句与出句的主要内容相同或相近,就是合掌。但我们在判断一副对联是不是合掌时,一定要慎用“合掌之尺”,切不可乱用。如有人批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和”与“与”、毛泽东的“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中的“为”与“是”属于合掌,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照此办理,很可能不少对句犯所谓合掌之病,这无助于对联的创作和发展。简言之,看一副对联是否合掌,要从整体意思上去判断,而不是抓住一两字。
015.山西芮城 陈昌乐
合掌当分三种情况,一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同,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上用词词意相同,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意相同。
016.江苏泰州 杨红珍
合掌就是上下联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比如岁月与时光,千家与万户。这样用了两句话说的一个意,浪费空间,索然无味。在创作时要注意词性相同词意相左的反对犹佳。
017.青海西宁 李钦渊
一副对联中上下联的某一对应句式或对应词组所表述的意思或意义如果相同相近,那么我们就把它视作为“合掌”。因为对联的其中一项要求就是对仗,也就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达到相互映衬的作用,从而使语句更富有韵味、更增强词语表现力。如果出现合掌,那么在有限的文字空间里占用了相同的资源,即是浪费,也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018.黑龙江双鸭山 孙福奎
忌合掌,要掌握好宽严度。这就像楹联对仗的工对和宽对,虽说工对最好,但适当的宽对也应允许。要看合掌在诗联中所占比例,比例越大,越要限制。占到一定比例,就必须忌了。这样看,诗联字数越少,合掌所占比例就会越大,就越要注意。我们写诗联常用到的“如、似、像”和“为、是”,以及“和、与”等词,因为在整体意思中所占成分极小,所以一般是允许的。
怎样分析合掌?看词、看句子,主要从意思上确定。“神州、中国、九域",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词。“曲飘一树”与“歌起千枝”,都是说从树上传来鸟的歌声,意思完全一样,是合掌。而“鸟停一树”与“歌唱千枝”,不能认为都是鸟飞到树上鸣叫,就定为合掌。这如同流水对,有前有后,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意思。再如“三山五岭尽春晖”,不能认为“三山、五岭”合掌,虽然都是山岭,但在句中意在说明许许多多的山岳,有特殊作用。
019.山东临清 扈金海
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这是撰写对联的一大忌。对偶修辞的本意是通过上下联中语意对举,以拓展语言的表现及内涵;但合掌的联句却字多意寡,上下联对应位置上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且徒增累赘,故创作时应避忌之。尤其是词性对品,并不是把“合掌”当工对。“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别又不大。
020.山西偏关 范荣
对联中的“合掌”,一般产生于“正对”时过分追求“工对”而出现的。如:“九州千古秀;四海万年春。”只有“秀”、“春”略有一点分别,其余完全同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正对”联时,一是放开思路,不同思路,可避开“合掌”;二是不可苛求“工对”,适当放宽一些,也可避免“合掌”。
021.河北承德 宋国元
我赞同李林森老师原来写过论合掌的观点,就在几天前我还百度了他的这篇文章。我认为关键是意义,上下联意思不一样就不该叫合掌。如果非要说词性合掌那名词应该论,其它词性应该不论。比如说:醪五两,酒半斤。我认为不是五两半斤有问题而是醪和酒有问题,如改成肉半斤也就有吃有喝不合掌了。
022.江西遂川 黄小平
我认为“合掌”就是同义词,是同一个事物有多种称呼互对,皆称合掌。比如:红日对太阳,房间对寝室,狗对犬,树对木等等。近义词不算合掌,近义词叫炒现饭,顺水下锅,但对联不够精美就是。
023.广东东莞 胡宗能
女神节那天,有人把妻子的称谓足足列举了38个。那么,这其中任取两个在对称的对偶中就是合掌。但作为对联,就要通盘看。个人觉得,超过四成的地方合掌意味着你的对联就不及格了,这就算是合掌。
024.河南郑州 江孔顺
记得小孩子总喜欢和大人比比手掌,这样的两个手掌,一大一小,都是一个巴掌,五个手指,只是大小长短的区别。可能类似于对联中的小合掌,就是意思相近,而意思相近的对联内容不饱满,内涵不丰富,让人缺少联想,即便对仗工稳,自然多数不能算做好联。每个人自己两掌相合时,往往是一模一样。如果对联中上下联完全意思一样,只是表达方式略有差别,一定是会让人感到是一对双胞胎,这可能就是联律通则上说的大合掌。现实中的双胞胎往往是人见人爱,对联中如果能有人见人爱的双胞胎,恐怕也不失为好联,只是能有这样的奇联,就像人间的双胞胎一样稀少,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既然是可遇不可求,还不如充分发挥上下联相对相生,相融相伴,相辅相成,相关相联的内在美,充分发挥联家的想象力,在短短的两行文字里,展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展现出真正的国粹本色,才无愧于两行出锦绣的美誉。
025.江西遂川 彭克云
判断一副联作,是否存在合掌,抑或是完全不能合掌,本人认为太过苛刻。比如“银装”与“素裹”,有联家说:用了前者,就不能用后者,否则就是合掌。银装素裹是前人创作的精彩词汇,这都不能用,那“粉妆玉砌”“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又怎么理解呢?所以,我觉得:个别词语合掌,而联义不合掌,就是合格。
026.江西 黄云忠
任何事物都讲究一个距离。合掌也可分为近合与远合。微合与大至相合。“夫子”与“老师”为近合,“老师”与“园丁”为远合。在分辨是否合掌?个人浅见远合可为不成合掌之说。在分辨是非合掌的,应多多酌情而论,细判为佳。
027.云南龙陵 房家维
分对合,手对掌,分手对合掌;
山联岳,水联江,山水联岳江。
028.广西 蒋桂凤
我的理解是:出句说的人或事为甲,那么对句相对应人或事为乙,甲乙要有区分。例如甲用华夏,乙就不能用神州对之。甲用黎明乙不能用拂晓对之。否则就是合掌。
029.山东临清 罗志勇
“五洲千古秀;四海万年春。”这是上下联合掌,虽然用词不同,但整体意思比较接近,是标准的合掌。但是春节机制的对联上,经常有这样的,包括一些单位赠送的,老百姓都喜欢。我们也没有必要指出人家是否合掌,是否正确来。
030.湖南株洲 卜小良
正对与合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楹联之“合掌”,与追求工队也无太大关系。个人愚见,我们楹联诗词爱好者,首先要弄清“正对”的意思;然后再去领悟“合掌”的意思。应绿霞老师说“初学作联,多作正对,然后学其余。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正对上下联的主旨相同,语气调子一致,所以正对上下联所选取的角度一定要错开,用词也要避免雷同,不然容易出现“合掌”的毛病。”我认为很有道理。
031.河南南召 杨立军
合掌,应该是指实词而言,虚词不应包含其中。如:连词(字),介词(字)。又如:形容词,要看它所修饰的对象,虽然两个词语相近,但对于各自的修饰对象却很帖切,那这对形容词就不应算作会掌。
032.湖南株洲 卜小良
所渭“合掌”,一般指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而“正对”其实就是整联主旨事同或义同,而上下联从不同的方面对主旨加以阐述。
我拜读过一篇文章,觉得与“合掌”这个议题相关,特附录于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直有人认定是合掌,是病句,其实不然。这两句极富诗意,蝉噪和鸟鸣宛如交响曲,以动衬静,两句意象不同,下句对上句是递进和补充的关系;再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也是递进和强调的关系,这两个例子虽有合掌之嫌,但这样的“合掌”是必须的、允许的。也就是说:合掌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多数情况应当避免。
撰写对联如何避免“合掌”。在构思、立意时就要统筹全局,安排好上、下联的布局──这是对联创作中避免“合掌”的根本。只要在上、下联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寄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落笔,上、下联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意思就不会重复,就不会“合掌”了。
033.云南镇雄 陈鑫
唐诗盛,长诗多,篇幅足够,无合掌之说;宋词兴,长诗少,仅剩律绝,始提避两句一意,然合掌也未盛行和定论;到明清,多绝句,兴对联,剩四句两句,篇幅不足,欲微言大义,合掌之说盛行并成忌讳,但合掌也没确切定义。上世纪40年代,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而在80年代,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认为实词中的同义词未造成出句与对句的句义相同,还过得去,而虚词相对相合可以从宽。事实上,还是回到了“两句不可一意”的原点。
那么,《联律通则》明确忌合掌,该怎么学习研究呢?个人认为,两句一意(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即为合掌。句中的词虚词就不论,实词要看具体的语境,看其是否为中心词即主语,整个句子是否表达的意思与上句相同或相近。因为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其语法功能注定了它不能完全表情达意,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上下句同义词成为主语了、相对了,造成了“两句一意”,这就是当然的应忌讳的合掌了,反之不宜判为合掌。现在流行的所谓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局部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等观点,不敢苟同。话虽如此,从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来讲,尽量避免同义词相对,这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
034.山东临清 魏玉秋
禁忌合掌,就是力避雷同,是中国美学的基本要素,常见与书法中同笔划求“变”,绘画中同类型求“破”,诗联亦如此,只要创作中有灵活思路,上句求实,下句延展的基本素质,合掌只能见于初学期,假以时日,自会消失。
035.河南洛阳 毛利民
通俗地认为,诗联中意思近似或者相同的字、词、句,用于对仗,就叫合掌!应按照“实词从严,虚词可宽”掌握。
036.河北 公凡明
个人认为,“合掌”词意就是双掌合一,也就是说上下联的用词意思重叠了,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本人浅识就是上下联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考虑,如果从一个角度考虑描写,选词就有了局限,就容易造成合掌。
037.河南 刘长青
我认为意义完全相同叫合掌,如,刘备与玄德,曹操与孟德,孔明与诸葛,赤县与神州等。如千家乐与万户欢不是合掌,千家与万户有多少之分,欢重在外表,乐发自内心,粗见。
038.黑龙江哈尔滨 李士权
合掌被联家视为大忌,这是由对联本身的艺术特点决定的。对联要以有限的文字,尽可能地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联家不能像自由诗人,散文,小说家那样视墨如海大度狂泼;却应反复推敲,惜字如金。本人是初学者。练笔中亦常苦于合掌的困惑。虽小心翼翼,却屡屡犯忌。那么怎样减少和规避呢?谈一点粗陋体会,以期方家指教。合掌是由词汇意义的重合(重复)造成的,实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而虚词除少量副词外均语意空灵。据此可见,合掌主要是由撰联人对实词的使用不当造成的。其中又以名词为最。
个人以为对名词的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语意完全重合(重复)。神州和赤县 生日和诞辰,前者都指中国,后者语体色彩有别语意相同。2.语意包含(二者属种概念关系)。树木和胡杨 花卉和牡丹,树木花卉是属概念,胡杨牡丹是种概念,树木包含胡杨,二者出现在一副联中,应视为合掌。花卉和牡丹亦如此。3.语意交叉。高中生和运动员 老年人和退休者,高中生有一部分是运动员,运动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老年人和退休者也有一部分语意交叉。写联时不慎,也可能造成合掌。至于合掌在一副联中什么位置出现,自己还不清楚。是上下联的对应处,可不可以是非对应处,或一个分句之中?盼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039.山东临清 杨学印
贵在对仗,切忌合掌。
抒情表意,认真撰联。
040.湖北大冶 石钧
中国楹联学会公布的《联律通则》上“第六条: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这里的“联”指“关联”而不是“合掌”。那么什么才是“合掌”呢?“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或雷同,象两只手掌合而为一,破坏了对立统一关系。如:“万年戈壁成林海;千里沙丘变绿洲。”此联虽然“万年”与“千里”有时间和空间之分,但它们所限制的主要内容意思相同、重复,这就是“合掌”,写联时应当避免。
041.湖南醴陵 邓元军
在大千世界中,楹联是司空見惯的,远远超越诗词。在古代,在若干年前,人们只限于名人,或本地官员,或一些所谓文人秀士提笔挥翰,识者皆无,所以好联极少,合掌之联比比皆是,如春联: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源与日增。从这副联看,好像还不错,实际“一年”和“四季”明显合掌,如改用“四海”不就避免合掌了吗?所以本人认为在短联中,只要有两个字合掌就不行。这是本人浅见,不求苟同。
042.湖北江陵 李达章
合掌,是我们初学者经常犯的错误,其根源是联作缺乏张力,上联写一个中心,下联只是换用另外一些词语描述,换汤不换药,造成两比之间意思上大同小异的重复即合掌。楹联一般短小精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也应该有起承转合的章法,也要布局谋篇,让上下联张开而又不失联系,从而避免合掌。
043.江西余干 周钧
联话合掌
上下联言,只同一意;
仄平律句,虽是二音。
044.山东临清 施华石
合掌,即联语上下比相同相似或相近。是联语文字的浪费、啰嗦和重复,是创作楹联的一大忌。讨论的目的是认识和避免和掌。避免合掌,是将主题分开两个层面去构思。持两个角度去描写。或正反或表内,或远近,或古今等,使联语容量增大,义意深化,也就避免了合掌。
045.广西岑溪 黄已力
合掌,是诗联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即同义词相对。句子是否合掌,不能只看字词、单句,还要看写作背景、目的、环境等。如,本人撰写的“山东环卫大爷捐款1.2万元不留名”对联,“心牵武汉,捐款不留名,环卫铁肩担道义;情系江城,善行赢盛誉,大爷友爱见襟怀。”虽说,湖北省会武汉,城市别称江城,也是同义词,但是第一分句,心牵武汉,情系江城,意思不同,并不合掌。
046.云南龙陵 杨选从
合掌,应从上联与下联联意是否相同或相近判断,上联与下联意思相同或相近,即为合掌,否则不算合掌,如“千家喜”与“万户悲”个人愚见不算合掌。
047.湖北麻城 张远近
个人觉得,如果因相对的词义相同,导致了上下联的句意相同,即为合掌。.如果下联句意与上联是递进或者转折关系,那么其中相同词义相对不应视为合掌。
048.山西河津 侯广安
对联是短小精悍的艺术作品,可谓字字千金,因此必须重视每一个字的作用,不敢浪费任何一个字。判断是否合掌,主要看上下联句或用词意思是否相同或相近。写联时首先要规划好上下联分别要写什么,这样就不至于上下联重复,也就避免了合掌。
049.广东五华 王永祝
本人愚蠢,很难分清是否掌。不过,为了避开合掌,我的想法是,在创作对联时,两句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例如,题花,不要两句都赞花的美丽。可以分别写花的颜色和性质,或者分别写花的颜色和形状,还可以写花的特点和花的精神等,这样就少合掌了。其实,有些对联是否合掌很难分,有人说合掌,有人说不合掌。为了避免被人论短长,方法就是以上说的,上下联尽量‘离’远一些,又不要写成无情对就可以了。只是个人看法。
050.湖南 刘甫文
意思相同,视为合掌。
051.湖南岳阳 田兴隆
上下一心,未遵佛谛;
古今同义,足见词穷。
052.黄振业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大家公认的典型的合掌。但此联可谓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已经成为买卖商家和贸易公司的保留春联。我们能说他们贴的这不是对联吗?现在有一句常用语“好话要说三遍”,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一副对联两句话,仅仅重复了一遍又有何妨呢?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家图的就是一个喜庆、祥和、欢乐、平安的气氛,多几句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的话,可谓应时应景,又有何不可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每年春节期间左邻右舍贴的春联,合掌之作可不在少数吧。如果这些百姓喜闻乐见,又最贴近地气的春联,都被我们排除在合法楹联之外,这打击面是否太大了些。至于什么算是合掌,看法各异,至今争论不休,我更是说不明白。既然剪不断,理还乱,我想倒不如采取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那就是网开三面,干脆把“忌合掌”改为“尽量避免合掌”,不判合掌联死刑,承认它是一种有瑕疵的楹联。这种有瑕疵的楹联可以不被评为获奖作品,但应该给它们一个合法的存在身份。
053.黑龙江哈尔滨 王继荣
合掌是指在一副对联、一首律诗、一首需要对仗的词中,出现了上下句同意词对举,句意相同或相近,无区别的弊病。合掌是一种形象比喻,象人的左右手合起来毫无区别。犯合掌的句子重叠叙事,语义累赘,字繁意寡。唐人顾在熔有句:犬为弧村吠,猿因冶木号。吠与号即是合掌;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河与川也属合掌。本人以前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第一分句是:浊浪滔滔天上来,
下联第一分句是:惊涛滚滚海中去。其中弊病一眼可辩。对于合掌,本人也是逐步认识的,所以在今后创作中,应在争取内涵丰富的同时,尽力规避文意重复,内容呆滞。
054.湖南临湘 田韬
几句自然,无须克意;
一联贴切,足见随心。
055.河北 苗云泽
合掌,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合掌就是一个人的两只手掌,完全重合在一起。如:华夏对神州。谈到合掌,于是乎我想到了数学里面的集合。合掌就相当于两个完全相同的集合重合在一起。两个集合慢慢一错开,就成为了交集,完全错开后,就成了并集。就对联合掌而言,依我看来,只有重集,才能算作合掌;交集不能算作合掌,它毕竟有不同的成分在里面;当然,我们写联追求的是并集,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表达同一个主题。所以,我们写联,力求把交集缩小,趋近于零,达到并集。毕竟我们写联是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的,如果要求上下联完全不能有相同意思的词语出现,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合掌,上下联意完全相同的就是合掌。上下联意只是个别词义相同,大部分词义不同的,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得承认它是对联,可能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还是一副佳联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