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古代表现形式最为开放多变的一种文体。可以像宋词一般高雅,可以像古体诗一般严谨,也可以像白话小说一般通俗易懂。而在表现主题上更是多种多样,可以励志自勉,可以寄景抒怀,可以戏谑嘲讽,也可以巧趣玩味。另外还有春联、喜联等各种实用性很强的对联。
诸葛亮曾经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联表达自己淡然处世的豁达心境,自古至今被无数人奉为经典,当做座右铭。这是自勉对联中的佳作。有一首很出名的自嘲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披为“南北”二字,该联采用隐字的方法暗喻作者缺衣(一)少食(十),横披中的南北中缺了东、西二字,意喻家中贫寒,没有“东西”。这首对联的来历有多种版本,有的说是明朝宰相张居正年幼所作,有的说是清朝一个穷秀才所作,还有一种说法跟郑板桥有关。真实来历已经难以考究,但该联简单易识,巧趣自然,将对联的简单和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常名胜古迹都会有名胜联,而游览的游客也常常会用对联来描述游览之地。我们所熟悉的岳麓书院便有一联闻名于大江南北“唯楚有才,于斯为甚。”简单八个字将“楚地”地的人杰地灵描述的浩荡大气。白沙古井的对联则另有一番玩味,“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此联引入了湖南的两处地名和两处名胜,兼有山对水,有对无,对仗工整,妙趣自生。而湘潭雨湖也有“树影波光,最爱清风明月夜;诗情画意,偏宜春雨杏花天。”的秒联佳句。
因为对联不入史册,通常“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嘲讽事物时往往比诗词更尖锐直接,作者也大抵省略了含蓄和比喻的手法,将要批判嘲讽的对象直接写得明白透彻。有一常用讽刺联“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是一个名叫田登的州官,因自己的名字和“点灯”谐音,不许州内百姓谈论“点灯”二字,遇此二字一律以“放火”代替。元宵节前夕,田登发布一官文;“元宵将至,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有好事者作了此联以讽刺州官的蛮横霸道。古时有一县令,为彰显自己品德,在大门口写了一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第二天发现两边对联各多出了一行字,对联的意思完全转变。“爱民如此,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俱为山呼。”两句话将县令的嘴脸勾画了出来。
在抨击世风时事方面,对联常常以一针见血透彻明了的特色被很多人采用。民国时期,在反对袁世凯护国运动中,因形式紧张,湖南省主要官员丢弃长沙仓皇而逃,导致兵匪入城,大肆抢掠。天津《时报》刊登了一则对联讽刺此事“省长捐款,督军弃城,这才算文官要钱武官怕死;敌来则逃。兵溃则抢,大都是下水思命上水思财。”不但描述了事实,下联中还改用了岳飞“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的名言嘲讽了出逃官员性命第一、钱财第二的丑恶行径。
对联中的春联和喜联,是最常见,使用最多的一种,用大红纸书写贴在大门以示喜庆。一般认为,我国的第一副春联是后蜀主孟昶于公元964年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因为“快餐文化”的侵袭,对联的使用越来越少,春联和喜联便是对联中硕果仅存的代表了。即使春联和喜联,多数现代人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传统的对联是从右至左读的,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将对联贴反了还不自知。眼看着对联文化逐渐消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