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有个群就打算蹭这个节日的热点让大家写点什么。其实说到植树节,说到种树,首先在脑子里回想起来的是查慎行的那句“可知今日怜才意,即是当时种树心”,说到植树,自然而然想到了辛勤的园丁。但我没有接着想下去,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离植树节还有几个小时,ddl才是第一生产力,不着急,我们先来聊点别的。
对联讲究工稳的对仗,今天植树节,我们就从对联里一些植物的对仗来看看所谓的“工稳”。
山中杜若思公子;
门外桃花似去年。
这是一首诗钟作品。诗钟:去、公(鹭胫格),作者胡藻。上联出现了植物“杜若”,下联对应的植物是“桃花”。我们知道,山里的植物,多了去了,门外的植物,也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杜若”,下联又偏偏用“桃花”呢?上过小学的同学可能都能看出下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崔护诗里的句子,所以联语即借“桃花”来搭配“门外”和“去年”,同时呼应上联的“思公子”,你要换别的花,那就不合适了。这就叫“工稳”。
杜若,(拉丁文名:Pollia japonica Thunb.),别名:阿金够;白接骨丹;白叶菜;包谷七;地藕;羊藿七;竹叶莲;竹叶知母。鸭跖草科、杜若属多年生直立或上升草本。花红色,果圆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暗蓝色。图片及介绍来自百度。
上联的“杜若”,则是出自屈原的《山鬼》。屈原是祖宗级别的诗人了,他的诗里用过好多植物,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借鉴和发挥的空间。“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思公子兮徒离忧。”这就是“杜若”的来源。那是不是思念公子就用“杜若”呢?也不一定,留意一下这是在山里,如果在水边,我们就要换一种植物了: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水边的蒹葭,不过这又是另一个体系了,按下慢表。
桃花是我们很常见的,门外桃花也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紧接着我们再来一个常见的,说到梅花,你想到什么?上过高中的同学可能会说了,高洁、坚韧,四君子之首,巴拉巴拉,嗯都没错,我们还是结合对联作品来看一下。
竹箭声华当代选;
梅花消息故人来。
这是清代京师福州会馆的对联。这里的梅花,是不是说那些品质高洁的选手呢?不好意思,就不是了。这里的梅花乃是来自摩羯座居士摩诘居士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视频来自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余联赛知名前锋
诗意还算浅白不用翻译吧,联语的“梅花消息”,正是这种淡淡乡思的透露。
上联的“竹箭”则出自《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来诗人多用“东南竹箭”、“竹箭东南”这样的字眼表示长江下游的鼎盛人文。此联上出“竹箭”,下对“梅花”,切地切思,稳洽精致。当然以植物为起,“竹箭”不一定非要对“梅花”,联系胡建地理人文,还可以有其他一些选择,有兴趣的同学不妨研究一下,嗯比如,“榕”这个植物就可以考虑一下。
绿水界城隈,同人卜筑北郊,葺旧日亭台,扫径未妨留薜荔;
黄山正晴雪,有客飞杯东渡,问故乡春信,来时曾否见梅花。
与之类似的,江峰青这副题嘉善新安会馆联中的“梅花”也来自王维的诗句。而上联的“薜荔”,据说是贤者隐居之处,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
说到江峰青,还有两联的植物也很精致,一是他自题莳花小筑联:
半亩辟花畦,喜香分庭桂、秀挹阶兰,奉板舆佳日来游,栗里风光无此好;
卅年淹宦辙,溯备位监司、窃名儒硕,于君国纤毫无补,葛庐归卧已嫌迟。
“栗里”、“葛庐”,分别是陶渊明隐居之处,和诸葛亮躬耕之处。
二是他为九江琵琶亭所题的联:
松菊荒矣,游子不归,片帆过彭泽故居,只如画云山,猿鸟岗头呼负负;
枫荻萧然,美人何在,落日访江亭遗迹,听清秋弦索,虾蚂陵下唤卿卿。
“松菊”、“枫荻”,这两组植物,能不能换成别的?
当然,梅花在对联里的应用也不一定就只有王维诗句里那一种,比如下面这联: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这里的“梅花”又不同于“梅花消息”了。此联据说是见于扬州梅花岭下的史可法祠,作者待考。从对联所在的地点我们已经看出“梅花”的来历了,是的,就是扬州梅花岭。既言“梅花”,上联则以“劲草”相对。《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联系到史可法抗清义事,“劲草”之喻恰如其分。
梅花岭史可法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桃花”和“梅花”我们都直接叫出了名字,有没有一些我们不直接叫名字的呢?这里刚好有一个:
薄宦寄明湖,有梦难寻荆树影;
前因迷法雨,招魂空叩木樨禅。
这副对联见于杭州理安寺,因寺内有与虎跑泉齐名的“法雨泉”,也称法雨寺。此联作者桂菖在联语后解释道:先兄文敏公鞫狱粤西,道卒武昌,曹俪笙太傅梦兄曰:‘我与公皆理安寺僧,今当归矣。’越日,楚督奏函适至,事遂上闻。余分巡至此,因题楹柱,并志鸰原之感。简单说就是此联作者桂菖有个哥哥去世了,桂菖的朋友梦见这位去世的哥哥对朋友说:“我们都是理安寺的和尚,现在该回去啦。”朋友把做梦这事告诉桂菖,后来桂菖又得到了哥哥的死讯。于是写下这副对联。
这副对联里出现了两处植物:上联的“荆树”,下联的“木樨”。“荆树”是比喻兄弟之情的,当然说到兄弟之情,我们可能很容易想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的“棠棣”。“棠棣”也可以象征兄弟之情,而且格律和这里的“荆树”也是一样,那能不能用“棠棣”代替这里的“荆树”呢?
下联的“木樨”,其实也就是桂花。说桂花大家都了解,说木樨大家可能要陌生一些。那这里用“木樨”而不用“桂花”,是不是仅仅为了语言的陌生化,造成感觉延迟呢?能不能直接用“桂花”?
如果你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或者,算是我给上面问题的一个提示吧,我们来看接下来这副对联:
炉火红深,与我煨芋;
窗树绿满,烦公写蕉。
此联系吴敬羲赠虎跑寺平山和尚之作。煨什么不行,为什么偏偏要煨“芋”?,写什么不行,为什么偏偏要写“蕉”?
上面都提到寺庙、和尚,这里再补充一个,李彦章题思恩府郡署城南重修古水月庵联:
法界现庄严,正莲宇修成,仍放毫光开水月;
荒田徵古迹,近榕园佳处,重新名胜助江山。
其实说实话,李彦章的对联水平在整个对联历史上,并不突出,但我之所以很欣赏李彦章,并不是看重他的水平,而是联语背后深沉的拳拳之心。这就扯远了,还是回到这副对联。这副对联里的植物,上联“莲宇”,用以借指寺庙,既然出现了植物,下联对应位置当然以植物对为宜。这个“榕”字,前面我们在胡建会馆那儿曾经提到过,“榕”是胡建省会福州的简称,据说因为当地遍地都是大榕树。李彦章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所以他给自己的号就叫“榕园”。在他的对联里,还有不少以“榕”字组词形成对仗的,如:
庆江书院讲堂
前一千年旧治宜州,起冯黎科第、黄赵书堂,遗泽至今夸桂海;
行六百里移权邻郡,喜五马西来、七经东授,诸生亲我似榕园。
实用斋元宵灯联
花信方春,先廿四番催桂信;
杏园他日,合三百士出榕园。
阳明书院榕园讲舍
茅瘴辟荒芜,难得边人尤信道;
榕村宗讲授,敢夸闽学有真传。
“榕园”、“榕村”,分别对以“桂海”、“桂信”、“茅瘴”,实用斋灯联中还有“花信”和“杏园”这组对仗,都是值得留意的。
李彦章在广西思恩府任职期间,有个很大的政绩就是兴教,他兴建了阳明书院、西邕书院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各种义学,后来又在隔壁的庆远府兴建了庆江书院,很有苏轼当年在海南“破天荒”的意思。当然说到教育,如果说与教育相关的植物,很容易会想到“桃李”。“桃李”在对联里有没有出现过呢?当然有啦,还不少,比如,举个例子,清代四川学政蔡振武题忠州试院:
桃李种新阴,佳士如林,异日期为华国选;
梓桑怀谠节,前贤在望,诸生莫负大州名。
与“桃李”相对的“梓桑”,有时候也用作“桑梓”,其实都一个意思。这个词小时候在电视里就听说过,“造福桑梓、报效邛崃”,所以对它比较熟悉,而且小时候这则广告也成了我后来一直怀有的一个心愿,希望我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吧,如果真有当皇帝的那天,我就从选评论区里选一个做我的太子。又说远了,还是回到“梓桑”,其实这个地方我觉得用“枌榆”好像也可以,都是一个意思。蔡振武当时在四川担任学政的时候,曾经给四川几乎所有考试点都写了对联,当然我们小邛崃也不例外:
邛州试院
地接蓉城,前哲仰遗型,有讲学名臣,尚留书院;
帖传竹杖,此邦挺高节,笑寻源使者,不贡人才。
“蓉城”、“竹杖”,之前有一篇文章里曾经给分析过,这里就不细说了。
如果要给某学校写一副对联,是否必然要用“桃李”呢?也未必,比如马笛渔题蒙馆联:
教小子如养芝兰,此日栽培须务本;
愿先生毋弃樗栎,他年长大尽成材。
这里用到的就是“芝兰”和“樗栎”。“芝兰”出自《世说新语》,用以借指优秀学生。下联的“樗栎”是庄子所提到的: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逍遥游》)
……匠石之齐,至於曲辕,见栎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人间世》)
“樗栎”在庄子刚刚提到的时候,都是看似没用的东西,但换个角度看,又并非完全无用。下联的意思,想来是规劝各位辛勤园丁不要放弃后进的同学,分数高低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潜能。此联结尾处的“本”和“材”的对仗,也很精巧。
既然说到这里,那就再加两个,李彦章题阳明书院实学斋的元宵灯联:
放榜蕊珠宫,但望同时登紫府;
读书虀粥夜,须知有味是青灯。
“蕊珠宫”,是道教里仙人的洞府(后面“紫府”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李彦章这联的展开不是很成功),而对应位置的“虀粥夜”,则是来自范仲淹“断齑画粥”的一则故事:
……公(范仲淹)少与刘某上长白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入少盐,煖而啗之。如此者三年。(《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生二岁而孤”原注引宋·魏泰 《东轩笔录》)
“虀”又作“齑”,本义是切开的蔬菜。“蕊”-“虀”这组对仗,可能不是十分严格的植物对,但都是草字头的字,这个思路也值得我们学习。
知道了范师傅“断齑画粥”的故事,我们再看汪楫题山阳学署这联:
昌黎起八代之衰,想当年苜蓿斋中,不过寻常博士;
文正以天下为任,问今日虀盐队里,可有此等秀才。
插一句,范仲淹谥号“文正”,这是据说文臣死后能得到的顶到头的谥号,可见范师傅的历史地位。上联起八代之衰的,是昌黎先生韩愈。与下联“虀盐队”相对的,一个植物来了:“苜蓿斋”,这是一个代指生活清贫的意象。
薛令之,闽之长溪人。神龙二年,赵彦昭下进士及第,后为左补阙兼太子侍讲。时东宫官冷落,之次难进,令之有诗曰:明月夜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唐语林校證》卷五〈补遗〉)
这时候我们该来一段广东话了: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最后,说了那么多,我们以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对联作为结尾吧,对联标题是挽江有本。挽联的对象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不查资料,仅看联语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推测出点什么?
澹泊任天真,忆掉头苜蓿阑干,八十翁自耕铁砚;
老成悲电谢,试屈指枌榆甲第,廿三科谁共琼林。
特别是从那组植物对仗里面。
哦对了,文章开头说植树节写对联的事,我说过不用着急吧,这不我就已经写好了:
种树有思,漫说百十年华,务本初心应不改;
怜材吾意,想到万千广厦,雕梁某日并相期。
诸君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