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盘石村,是一个秀丽的小山村,她东望城步八景之首的“黔峰合秀”,背靠坚于磐石的“魁岩指竖”,发源于黔峰山西麓的龙凤水,纵贯村域,注入城步九溪之一的清溪。龙凤水流经盘石地段叫盘溪,文人雅士亦称考槃溪。盘石村得山水之助,有了灵气,兴了人文,且底蕴深厚。明清之际,一般县城以上的城镇,才有地方名士雅称的“八景”、“十景”,而在当时人口才几百人的小村落,竟然有见诸邑志和谱牒文字记载的“盘石八景”。
“盘石八景”中有一景叫“浮石书声”,因在考槃溪畔的田垄里,有一石台隆起,每当青青稻浪翻滚之际,远远望去,如一石舟浮起于青涛而得名“浮石”。自明末到清代,这里建有浮石亭和浮石书院,衍生了不少流传至今的有关文章和对联的逸事。
明嘉靖年间,城步盘石张氏有兄弟二人出类拔萃。其兄张大威,岁贡为官,历任四川通江知县、云南禄劝州知州、广东市舶司提举,晚年辞官返籍,主纂首部城步县志。其弟张大翔,抱不世之才,却负才不仕,躬耕于邑治之东,构庐于盘石之地。由他牵头、举家族之力在盘石田垄浮石上建成了浮石亭和浮石书院,执经授业,以开民智。
清同治六年(1867)纂修《城步县志》的主笔、盘石张氏大字辈第六世孙张文蔚曾写有《七律·浮石书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古柏苍苍老石亭,渊源家学此传经。
书声永共鸡声亮,灯影长偕月影荧。
邑志当时曾纪实,村氓无夜不倾听。
栽成多士皆鸣盛,鼓箧年年岂暂停。
清初的城步名士梁杭生专门撰了《浮石亭说》一文,对浮石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天地间凡物多浮,而石决不可言浮,以其坚贞凝固,莫可方物也。兹独以浮言石,似有说以处此。
……环视前后左右,阡陌相连,而磐石则磊落嶔欹,盘结绣错,宽不半亩,昂可数尺,土石迸露,隐若浮动,或因是以浮名欤?张子(指张大翔)结亭其上,则又杂植花木,葱翠可悦,古杆扶疏,能敞霄汉,真令人爱慕不已,流连难去。一日,予徘徊其间,尘氛罕到,清气逼人,朝岚暮霭,秀色堪飱。诸子追随,执经问字于斯。……文章大备,山水常新,皆于斯乎?取之无禁,用之罔竭也。张子其必经老于是也,而独有取于浮何居?想张子抱不世之才,功名富贵,等之幻梦,是以言浮。高卧未起,具坚忍之操,傲视于长林丰草中,是以言浮。而仍不离浮石,俯视一切,超然物表,则又且因是以言亭也”。
此文载入了道光《宝庆府志》卷七十三艺文中,2014年又被收入《邵阳文库·古代散文选》,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尤其是张大翔亲自撰拟并书写的浮石亭楹联,一时间很快流播城乡。联曰:
浮石亭中,五六月间无暑气;
考槃涧畔,二三更里有书声。
这副对联,先被收入嘉庆年间编修的城步《张氏族谱》,后又收入清同治六年编修完成的《城步县志》,201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邵阳文库·古代楹联选》也收入了这副对联。
清末至民国,浮石亭和浮石书院早已毁于一旦,这处田垄中隆起的浮石,因曾建过书院,被世人称为“书房包”而流传至今。而浮石亭的这副对联,却被后人仿制翻新,如今刻在了长沙市橘子洲北端的拱极楼上,其故事说来话长:
民国十三年(1924),盘石张氏大字辈的第十世孙、笔者的大爷爷(祖父张用芳之兄)张用舟,与同村房叔张国楷一同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毛润之先生的母校。国楷、用舟叔侄诗文俱佳,时常与同窗讨论诗词、对联和文章,并将祖上张大翔的浮石亭对联与同学晏某(新化人)、容某(望城人)等交流分享,其同窗们对这副对联赞不绝口,对用舟家乡的浮石心往神驰。民国十五年(1926)大爷爷从省立一师毕业,回到城步任教,第二年担任了城步巫滨小学的校长,两年后因肺痨英年早逝。
其望城籍同学容某,毕业后亦在长沙当老师。抗日战争爆发前,长沙社会各界倡仪复修已毁的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处(长沙橘子洲北端)的拱极楼,并向社会征联。容某将浮石亭对联进行略微改动后投中,如今刻在2008年重建的拱极楼上:
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
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
翻新后的这副拱极楼对联,被湖湘楹联大家胡静怡先生收入《湖湘联话》一书中,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静怡先生在书中对该联评价是:“橘子洲拱极楼联,民国人撰,其幽静清凉之境,宛如海上蓬莱,令人神往”。
比较旧制新题,拱极楼联仿效浮石亭联,然而脱胎却未换骨,结构、句式完全一样,只是将“浮石亭”改为了“拱极楼”,“考槃涧畔”改为了“潇湘江上”,“书声”变成了“渔歌”,倒也切地切景,看似不露痕迹,各有千秋。这副从边鄙苗乡城步流播省垣胜景的对联,却颠覆了文明由城市流播影响乡村、由发达地方渗透落后地方的常态,更展示出城步浮石亭对联影响流播几百年的勃勃生气和无尽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