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既是精致的艺术作品,也是普遍的民俗文学。它兼具诗、词、歌、赋、曲、散文、小品、谜语等各种文体的优点,具有整齐美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音韵和谐的特点,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尽管后世公认,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才算开对联之先河,其实早在商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已有对联的雏型。例如《周易》的“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已呈现对仗的形式;汉魏时期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唐代盛行重视对仗的律诗,又为对联添加养分,孟昶只不过是个代表而已。
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开对联之先河。
此后,宋、元、明、清,对联日益普遍,名家辈出,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天子之尊,通令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为中国人春节挂春联之风,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 明太祖朱元璋以天子之尊,通令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为中国人春节挂春联之风,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举时代,对对子不但是作诗填词的基本功,也是启蒙教育的必教课程。小孩子在问答中接受了文字、词汇、语法、音律等各方面的熏染陶冶,不知不觉间就会出口成章。因为对对子不仅是针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综合的训练,同时也包括修辞及逻辑的训练,对子对的好,非但有助于吟诗作词,也能使人扩大视野,对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台湾文化,几乎完全承袭中原文化,不管文字、语言,都来自中国。虽然曾经被荷兰及日本占据一段时间,但对台湾文化影响微乎其微。台湾所有主要文学作品,都是汉字写成,仅清一代,台湾共产生33名进士、305名举人,足见台湾虽不及江浙等文风鼎盛省份,但也不逊于其他偏远地区。
台湾的对联与大陆一脉相承,从一些寺庙的楹联就可看出:
改建于康熙年间的台南开元寺是台湾最古名剎,楹联特别多,兹略举一二:
开觉路如去如来
元始天无人无我
寺古僧闲云作伴
山深世远月为朋
修心应悟存心妙
练性须知养性真
同样是康熙年间改建的法华寺,也有名联:
读全部法华经 色相皆空佛是恭最上乗 合与吾儒称大士
醒半生蝴蝶梦 利名俱澹我若退一步想 当来此地吊高人
龙山寺
台北最有名的龙山寺,楹联甚多,兹略举一些名人之作:
魏清德撰 康有为书
龙舸渡迷津发大慈云只要众生回首
山门开觉路入欢喜地更进十住安心
于右任题
菩提为树 般若为航 象教导人为善
梵宇自荘 源流自古 龙山得地自高
阎锡山撰书
龙象尽调驯法力弘施使万物各得其宜适
山川映辉媚慧心了照无一息可止之生机
贾景德撰书
龙象显功能登忉利天仗佛法无边普渡众生归净土
山河待匡复灭修罗道愿尘劳早悟皈依三宝伏群魔
北港朝天宫
台湾较有规模的天后宫或妈祖庙,供奉的妈祖圣像,多半来自大陆,宫庙中的楹联也看得出跟大陆的关联,例如北港朝天宫,有联:
在昔湄洲昭圣迹
即今寰宇付慈云
世间无水不朝宗 惟止黄河一派
天上有妃能降福 何愁碧海千层
宋代坤灵播 湄洲圣迹彰
至今沧海上 无处不馨香
圣迹照湄洲 浪静风平 天监永赫
母仪昭北港 民康物阜 泽沛无量
鹿港天后宫
圣德遐敷四海安宁微特波乎鹿水
母仪足式万家瞻拜恍如潮涌湄洲
海不扬波舸艋千艄集鹿渚
民咸仰德契日万古溯湄洲
大甲镇澜宫
大甲镇澜宫亦复如此,有联可证:
镇伏妖气护国佑民昭大甲
澜安海域匡时济世庇湄洲
镇国安邦赫赫神功兴大甲
澜平波穏洋洋圣德溯湄洲
这些楹联非但说明台湾妈祖信仰之由来,也显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至于对楹联最讲究的孔庙,台湾各地孔庙都跟大陆遵守同样规范, 以号称“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庙为例,略举两联:
参两大以成能 时行物生无私化育
综六经而垂教 礼门义路不过范围
集群圣之大成 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成世之师表 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高雄孔庙:
莲潭水明 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 俨如尼山
台南关帝庙
又如台湾各地的关帝庙,从清朝就被称为“武庙”,与奉祀孔子的“文庙”并列,估计有三百座以上。其中楹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台湾地区最早的开基武庙,有联:
汉代精忠耿耿日星并焕
台城肇祀巍巍宫阙重新
台南关帝庙 有联:
万古着纲常 海邦砥柱
千年存俎豆 帝德馨香
桃园继首阳 或异性或同胞 千古难为兄弟
将军与承相 一托孤一寄命 万世知有君臣
以奉祀关圣帝君为主的行天宫,有联:
关张并世气壮山河一部春秋明正统
圣哲挺生心存忠义三分天下感万朝
行义达一世忠贞志在春秋心同日月
天神显千年灵应功昭蜀汉泽披台员
此外,各地同乡会的对联更可见对家乡祖国的怀念,例如湖南同乡会:
文楩楠梓 乔木非耶 历刼望家山 登楼合写怀乡赋
曾左彭胡 群贤往矣 中兴论大业 凭轩谁是济时才
广东同乡会有联:
岭表为故国屏障 向称山明水秀
台湾成中兴堡垒 久已马壮兵强
凡此种种,在在显示台湾的对联,完全是承袭中国一贯的对联文化,无论形式、内容或是精神,都跟大陆的对联无二致;更证明台湾与大陆本来就是一体。遗憾的是,随着两蒋的过世,台湾官方对此不再重视。就像平剧一样,对联也成了小众文化,除了各地新闻处及一些寺庙每年春节还发放春联之外,文化部门根本就不把它当成文化,对联也从未列为文学奖励范围。对联出现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竟然是殡仪馆,那些“套路”挽联,多半都是殡仪馆专人代笔,很少有真感情,当然也没有可以传世的佳作。
至于高校的中文系所,本来应该是培养学生爱好对联的最佳场所,但因为社会对于国学越来越不重视,深谙此道的宿儒名家又相继凋零,因此高校国学水准每况愈下。前几年还出现某高校征求对联,首奖竟然是抄袭古人之作,评审居然没看出来的笑话。
更可悲的是,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上台之后都以“去中国化”为职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不断删减,文言文比例不断下调,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接触既少,更谈不上欣赏对联。长此以往,台湾能够吟诗作对的人,恐怕就会变成凤毛麟角!言之至此,令人怎能不为之慨叹!